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管理專業統計教改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講授推斷統計學部分時,我們選擇的案例也來自于教師的科研、生活實踐。例如,某幼兒園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了一種新方法,怎樣證明該方法有效?首先應該證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幼兒在某一方面的認知能力無差異,在使用了新方法后,如果實驗班在某一方面的認知能力優于對照班,才能說明該方法有效。我們把這一實例用于方差分析的教學中,學生不再認為平時的工作學習中用不著推斷統計學的知識,體驗到推斷統計學知識不僅是統計學的核心與精華所在,在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中也大有用處。案例教學是《應用統計學》課程的重要教學手段,我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上述案例教學法,同時,在課后練習中也給學生布置了一些案例分析的作業。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來自于外部壓力的學生學習主動性缺失
主動性可能來自于壓力,這種主動性常常是暫時的,帶有較大的功利性,一旦達到目標,主動性就消失了。興趣是主動性的另一個來源,比較而言,來自于興趣的主動性則比較持久,但是興趣的培養是長期的過程,絕非一門課程能夠勝任的。“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會影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影響學生的學習氛圍。如果學生對所學的課程感興趣,就會對其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其學習效果。”
1.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評價考核體系
始于20世紀末的高校擴招帶來的問題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教育部等高校主管部門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考核與監管,以期從源頭上控制沒有社會需求的專業招生。這一政策的出發點是對的,但各高校采取種種手段應付就業率的考核,不僅出現了學生“被就業”等荒謬的事情,還直接影響了高校教學效果。各高校、各專業都要應對日益激烈的生源競爭,甚至是與國外的高校競爭。競爭不僅是各高校實力(師資、科研水平、綜合水平)的比較,就業率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如果這些爭取來的學生不能按期完成學業,順利就業,對各高校、各專業來說無異于自損招牌,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學生只要進了大學的門,一般情況下都能順利拿到文憑。管理部門可以采取各種措施來確保這一點,這實際上變相剝奪了教師對學生學業成績獨立考評的權力。在教與學的博弈中,如果學校管理部門管理設置的前提是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拿到文憑,即專業課學習都通過考試,那么學生對應用統計學這類有難度課程不會有學習的壓力,他們會認為反正最后考試都能過。況且,學生手里還掌握著“學評教”這個對付教師的“法寶”,迎合學生的需求是教師的理性選擇。
“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與研究仍然比較落后,學科邊界模糊,視野狹窄,基礎不牢,知識體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陳舊,知識創新不足,理論研究落后于實踐發展,針對性、應用性不強。”學科邊界模糊使研究內容多而龐雜,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多,學生感覺“老虎吃天,無從下手”,基本上學習的都是“屠龍術”;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借鑒學習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學生不僅面臨較多的學習內容,在總學分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是各種方法都了解,但是都不精,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沒有就業的競爭優勢,公共管理成了一個所謂的“萬金油”專業。政府擴張權力,公務員待遇優厚,工作穩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畢業生考公務員,近幾年考公務員成了高校畢業生的首選,這種形勢使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更加困難。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非政府組織很不發達,那么與公共管理專業對口的就只有政府部門,進政府機關只能考公務員,公共管理專業知識對學生考公務員并沒有直接的幫助,這些必然影響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熱情。
(二)高校科層化管理模式的影響
科層化管理模式注重的是程序和規則,正如默頓所強調的“:規則原本只是手段,現在卻變成了終極目標”。不同學科的教學工作不僅有共性,還因為學科、專業及教師、學生的個性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特性,特性服從嚴格的規則制度,要求教學活動服從行政命令,這必然給教學帶來種種困擾,應用統計學遇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理科合班教學
我們的授課對象是按大類招生的公共管理,文理兼收。高中階段理科的數學已經包括了概率論的初步知識,文科的學生則沒有學習過這部分內容。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較大影響,文科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重思辨思維,輕邏輯思維的思維定勢,普遍對與數學相關的課程有恐懼感。這要求我們要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既不能使文科的學生學不懂,又不能讓理科的學生感到沒興趣。我們應用統計學的授課教師首先要消除文科學生的恐懼感,并逐步建立起用統計數字來說明事實,用統計推斷來驗證主觀判斷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利用統計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技能。
2.大班教學,課時壓縮
作為公共管理的專業基礎課,應用統計學曾經是4學分,在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背景下,學校對專業課的數量和課時都進行了調整,應用統計學現在是2學分(32學時),但課程內容沒有減少。內容多,課時少,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應用統計學的概念、公式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而且從基本概率知識到推斷統計學的各種方法之間存在層層遞進的關聯,前面的假設檢驗等知識沒有掌握,后面的相關分析、方差分析等就很難理解。學生必須做課后學習、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否則很難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點。課后學習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甚至成為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我們將課后學習分為三個部分:內容自學、習題練習、上機練習,內容自學通過課堂討論或完成作業的方式檢查;上機練習用來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并作為平時成績。
《應用統計學》是公共管理的專業基礎課,安排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或二年級第一學期,這個學習時段學生學習負擔較重。案例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同時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基本知識和概念需要學生課外學習,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每年公共管理專業招生的數量基本固定,出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慮,一般都是按50多人的大班進行授課,案例討論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這不僅影響教學效果,也增加教師的工作量。《應用統計學》采用案例教學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公共管理的其他專業課相比,其內容沒有吸引力。在高校實施“學評教”的考核壓力下,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可能影響教師的教學考核等級,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3.教學環節不匹配
《應用統計學》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考試方式。閉卷筆試注定了考試內容注重基本概念和計算,而案例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考試和平時的教學存在著脫節的現象。(三)缺少案例以及合適的教材經濟管理類學科發展比較成熟,統計學的基本方法已經廣泛深入地運用在管理實踐中,因此,各類合適教學的案例也比較多,有專門的案例教材。“在我國目前的公共決策實踐中,一些功能環節往往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忽視,科學的、合理的決策程序并未完全確立起來……少數領導者憑經驗,甚至按主觀設想拍板的情形并未絕跡。”實踐中收集分析真實數據的基本統計方法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囿于公共管理學科研究方法的不足,切合中國實際,又能夠用于教學的案例較少。
缺少合適的教材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個問題,目前的統計學教科書多是經濟管理類。公共管理類的教材大多是針對MPA的,內容和深度都不適合本科生;用經濟管理類的教材又面臨例題和習題都是經濟管理方面的,內容與本專業的關系不大的問題,學生感覺統計學方法不是公共管理體系的,與其他的專業課完全是兩張皮,沒有結合起來。
對策和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改進。
(一)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以應用統計學為核心,將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得到結論等統計工作環節,分別由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應用統計學等幾門相互銜接而又各自獨立的課程體現出來。這樣不僅讓學生體驗了一個完整的統計工作過程,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得到科學合理的結論。通過這些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學到了相應的知識,而且得到了怎樣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了以往課程結束后,學生考完試,知識又還給教師的狀況;參與了不同階段的統計工作,掌握了用統計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改變了文科學生重思辨能力,輕邏輯思維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差的傾向。
(二)考試方式改革
在遵守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相關規定的前提下,我們將閉卷筆試與平時考核結合起來,閉卷筆試重點考查學生對《應用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的考查,平時考核的模式不拘一格,包括教學中的討論、答辯和作業、上機考核、小論文等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學生的成績可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小論文、上機操作和筆試閉卷卷面考試成績等來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重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積極收集教學案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收集公共管理的相關案例,一方面是來自學生的各種科技立項及問卷大賽的調查,例如前述學生自己在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上的問卷調查,這些調查的樣本量一般都不夠大,問卷設計還存在著問題;教師的科研項目也是另一個重要來源。目前,我們已經有城市低保對象,殘疾人、老年人農民工及社區滿意度等5、6個調查數據庫,大都是中等規模的調查,基本能夠滿足教學的需要。
我們以案例教學為主要試驗方法,對公共管理類應用統計教學的理念、內容、方法、手段、考核等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探索和嘗試,由于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限制及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影響,這一教改項目的效果還很難評價。隨著科學發展觀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國家建設理念的逐步深入,公共管理部門的管理實踐活動改革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具備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掌握統計研究方法的是復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適應這一變化,培養大批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依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者:張暉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