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圖書館資源共享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摘要:資源共享建設的本質,就是根據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利用新興的技術和手段,為用戶提供更全面,更便利的服務,滿足用戶不斷膨脹的需求。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用戶需求具有了和以往所不同的、嶄新的特征,這就要求圖書館的用戶服務模式應該隨之發生變化,根據社會環境和用戶需求不斷調整和更新自身的服務模式,更好地適應和服務于社會及其公眾,將是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迫切需要。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圖書館聯盟的功能局限于館際互借、目錄共享、咨詢服務協作等方面,80年代之后,增加了通過聯盟增強購買力,自動化協作,以聯盟名義尋求資金贊助,聯盟內各成員館在分享利益的同時也共同承擔風險等新內容。今后人們將更理性地選擇共享模式,圖書館聯盟將成為實現共享的重要組織形式。機制創新將使共享布滿活力;共享的法律環境會更加完善;資源共享的基礎建設將加快步伐①。資源共享建設的本質,就是根據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利用新興的技術和手段,為用戶提供更全面,更便利的服務,滿足用戶不斷膨脹的需求。在探究綜述中提到的趨向探究大多著重于資源共享的各方面,如在圖書館數據庫的建設,圖書館服務模式,服務形式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用戶需求具有了和以往所不同的、嶄新的特征,這就要求圖書館的用戶服務模式應該隨之發生變化,根據社會環境和用戶需求不斷調整和更新自身的服務模式,更好地適應和服務于社會及其公眾,將是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迫切需要。文章分析了網絡環境下資源共享的未來發展趨向。
一、網絡環境下資源共享的新含義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電子數據庫、電子光盤、網絡資源等數字信息正成為主流信息資源。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過系統分析②,在2001年提出的探究報告中給出了數字信息規模和增長速度的量化統計摘要:全世界每年生產1×10??到2×10??字節的信息,大約為全世界每人250兆字節。其中,所有印刷型載體的信息量只占0.003,平均年增長率為50%-100%;網絡交流中也產生大量的數字化信息,其中E-mai1達到11285TB;www網絡中不重復的可公共瀏覽的網頁21億個(每個網頁平均l0K數據),天天將會增加700萬新網頁;眾多網絡數據庫還以非網頁形式存儲了7500TB數據,包含5500億不同的記錄或文件。數字信息主流化不僅意味著信息可獲得性的極大提高,而且迅速促成"信息及其存取的民主化",越來越多的個人、群組或機構可以方便和低成本地打破專門機構的壟斷,在大范圍、大規模和持續地、獲取、存儲信息,并進一步導致以用戶和信息生產者驅動的信息資源和服務市場新格局。
因此,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因特網在全球的普及,資源共享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并成為舉世矚目的重要課題,更加被圖書館界所重視。在數字技術和計算機出現之前,資源共享僅限于印刷型文獻為主的館際互借互贈、書本目錄的交換等。現代的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是指圖書館機構采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對文獻信息資源進行存貯、檢索和傳遞,快速為全社會的用戶提供他們所需的本館或它館以及全世界各館的文獻信息資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獻信息資源共享。這種含義的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是現代圖書館的重要特征。假如圖書館不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策略,及時改進自身的館藏建設,圖書館將會失去眾多信息用戶,圖書館在信息領域傳統的核心地位將會受到威脅。
另外,網絡環境下的資源共享的內容更廣泛。它們還可以是人力資源如資深的圖書館員以及相關的信息設備,以至于管理資源的共享。如圖書館聯盟中的各成員館可以充分共享具有信息資源管理、計算機網絡應用、外語以及學科館員的專業人才,對于小型的成員館可以通過網絡共享這些人力資源,為共同的用戶提供服務,如聯合參考咨詢中就充分的利用了人力以及設備的共享,實現了優勢互補。
二、網絡環境下資源共享的服務方式多樣化
圖書館工作要以人為本,其用戶服務工作也應當以用戶為中心。傳統圖書館的用戶服務如此,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用戶服務則更應該這樣。以用戶為中心,滿足用戶的需求是網絡環境下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網絡環境因特網資源的迅速膨脹,用戶需求的快速發展,使得任何一個信息服務機構,包括圖書館都不可能憑借自己的能力高質量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因此圖書館資源共享建設的目的也是為滿足用戶的不斷需求。
網絡環境下,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有以下特征摘要:
首先,多樣化和多層次性。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人們的信息意識日益增強。各技術領域的專門化和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出現也促使用戶產生各種各樣的信息需求,并且用戶的不同職業,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用戶個體的知識特征和知識儲備不同,使其產生了類型多樣的信息需求,也決定了他們不同的信息需求層次。另外經濟環境的改變也影響到用戶對信息的選擇,為了個人發展及生活需要,用戶具有不同的信息。
其次,個性化和專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民眾的個人意識逐漸增強,使之更加關注自我的發展完善、個性的彰顯,對信息的需求也相應的出現個性化、專指化趨向。用戶在網絡上尋求信息資源的目標更明確,針對性越強。
第
三、綜合化和系統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個人知識結構的要求隨之改變。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實現自我價值,社會成員必須獲得全面發展,把握盡可能廣泛多樣的信息。因此,用戶需求開始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綜合發展,他們既需要個性化、專指化的信息,又希望獲取的信息全面、系統。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形式、形態和載體多樣,也帶來信息的獲取方式和途徑的多種選擇,用戶必然要求最終獲取的信息能夠盡可能的全面、系統。
第
四、時效性和準確性。網絡信息的爆炸性增長,使得信息的無序現象更加嚴重,大量"無效信息","垃圾信息"同有效信息混雜在一起。技術的發展增強了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但識別和檢索信息的能力并沒有相應提高。面對信息的冗余,人們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花費最少的成本,獲得價值較高、符合需要的信息資源,用戶的實效意識逐漸加強。獲取信息的準確度,獲取方式的方便程度、信息成本等成為用戶考慮的因素。
第
五、新奇性和快速性??萍嫉娘w速發展,知識在不斷的更新,文獻增長和老化速度的加快,人們更加注重所需求信息的新奇性和快速性。
對于網絡環境用戶的上述特征的信息需求,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建設依靠傳統的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服務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也必須實時分析用戶的信息需求,相應推出不同的服務方式解決。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對用戶的服務方式有③摘要:開放性服務,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用戶服務有傳統的一館一舍走向全開放的社會,開展社會化的信息開發、組織、提供等系統性活動,建立輻射型的開放服務體系;主動性服務,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用戶服務形式將是主動出擊,廣泛挖掘社會信息需求,積極開展用戶開發活動,以使潛在的用戶轉換為實際的用戶,進一步使用戶的隱性需求轉變為顯性的需求;增值性服務,社會對網絡下圖書館的需求并不是僅限于信息的傳播,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對信息的深層次加工,從文獻為單元,深入到以知識為單元,實現信息的增值,使之成為專門化的知識;智能性服務,網絡環境下圖書館應不斷提高本身的智能特征,使用戶方便快捷的獲得這些復雜的工具;集成性服務,圖書館為了方便用戶利用其各類數字化的資源,充分利用各種智能化技術對其不同類型、不同特征的數字化資源進行整合,實現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內容的集成;個性化,基于對信息用戶使用的習慣、偏好、特征、探究課題和探究方向,向用戶提供滿足其獨特需求的一種針對性服務,是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業向縱深發展的方向和重要內容;用戶驅動,圖書館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并且實現以用戶為主導的自助服務;特色化和協調性,特色化建設以及各種特色的聯合是滿足用戶快速增長需求的基本方法摘要:有償性和無償性,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堅持傳統服務項目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適度進行有償服務是圖書館用戶服務的發展趨向之一;多元化,包括服務種類的多元化和服務形式的多元化。
三、網絡環境下資源共享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完善
網絡環境下,網絡平安以及知識產權的保護新問題凸顯了其復雜性。用戶在進行資源共享的時候,總是希望自身的權益能得到切實的保障。圖書館在提供資源共享的時候,必須滿足用戶的這種需求。因此國家必須制定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使得在資源共享的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圖書館立法是一個國家圖書館事業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志,圖書館事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圖書館法律都比較完善。我國圖書館在資源共享的建設的同時,也逐漸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是資源共享建設的動力,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文獻以及信息資源,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保障,為國家制定政策以及法律法規提供了依據。信息資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的共享需要有一定的規則制度。資源共享制度是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和條例辦法的體現,制定完善的共享制度體系,是信息資源共享保障機制中的關鍵;同時資源共享制度的建立需要尋找適應信息化,網絡化的共享技術作為支撐、在滿足不同的信息需求的同時,實現信息資源有效共享,最終為滿足用戶的需求服務。
目前,資源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規大致包括以下層次摘要:科技進步法、信息資源共享法、政府信息公開法;行政管理法規、國家和地方頒布的信息資源共享條例;共享管理的具體方法、共享管理建設規范、服務監督和評價辦法、科學數據匯交方法等。隨著國家對資源共享建設的重視,國家層面上的資源共建的規章制度也必將更加完善。另外對資源共享的組織管理機制,資金投入機制,以及解決涉及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兼容等方面新問題的制度建設也會更加健全。并且為建立信息資源共享管理等配套辦法,提高服務質量水平,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制度體系,營造有利于健康、穩定發展的良好的制度環境。這樣,就可以限制"人制"的隨意性,確保資源共享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