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現代儀器分析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課程定位與內容設置
1.1課程定位
國內高校對于公共選修課也比較重視,而且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及專家對公共選修課的課程教學開展了探索改革及提出了較好的建議。一般高校的公共選修課偏文學藝術方面較多,理科課程因其專業特性,開設起來相對較難,將化學實驗引入公共選修課程的更少。實驗教學應該與本校本地區特色結合起來,正好筆者所在的江漢大學測試中心正在進行食品安全分析方面的研究,而且食品安全也是近幾年來人民大眾關注的熱點和重點,所以筆者選擇了食品安全分析作為課程的教學內容,將專業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公共選修課首先要做到“雅俗共賞”,“雅”可以理解為專業性,“俗”可以理解為將專業性的東西大眾化,能為大多數人所接收。食品安全分析實驗內容一般是針對分析化學及食品專業的學生開設,而公選課是針對學校各個專業的學生,所以課程題目及內容要相對“俗”一些,所以筆者確定了該課程的名稱為《好看不“好”吃—食品安全分析檢測》,好看是指現在眾多的食品商家為了追求外表及口味而超量添加各種各樣的色素及添加劑,這樣的結果只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所以叫做不“好”吃。課程的副標題“食品安全分析檢測”引入專業層面的內容,整個課程題目就是“雅俗共賞”的體現,希望學生在選課的時候能夠先被課程名稱所吸引,保證選課成功。
1.2課程內容設置
同課程名稱一樣,課程設置也要體現“雅俗共賞”的特點,根據江漢大學對公共選修課課的學時要求安排課程內容。一共24個學時,課程分為六章,每章4個學時分為兩個小節,每個小節2個學時,每次課兩個學時,共上12次課。每一章固定由一個老師負責講授,一共有六個老師參與到本課程中。每一章講述一類食品安全問題,第一節課介紹該類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怎樣去挑選相對安全的食品,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此類食品安全中所做的工作及一些法律規定。第二節通過一個典型的簡單的食品分析實驗,讓學生了解常用的食品安全分析方面的儀器設備,以及這些儀器設備的構造原理,擴大知識面和專業視野。每一章的實驗所用的分析儀器都是不一樣的,這些儀器都是食品安全分析工作中經常用到的設備,包括原子吸收光譜儀,離子色譜儀,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等。
2新穎的授課形式和靈活的考核方式
傳統的公共選修課的授課形式是大班大教室教師講臺授課,本來公共選修課就是學生自由選擇的,與本專業聯系不大的。很多學生是抱著“混學分”的態度來上選修課,如果教師還是墨守陳規,照本選課,只做簡單的理論闡述,這樣只會使原本就被大多數人認為“非主流”的選修課更加邊緣化。所以,授課形式也應該是教學改革的一部分,新穎靈活的教學方式會給好的教學內容錦上添花,多元化的考評方式可以加強教學效果,鞏固學生前期所學的知識。
2.1實驗室授課
選修課是學校整個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內容和方法均可以不受原課程體系的約束,這樣,我們就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和選擇進行教學改革探索。首先,授課地點選在江漢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儀器分析實驗室,而不是傳統的教室。上課形式采用講座問答和小實驗的形式進行,與傳統的公選課相較教學形式和內容有很大的改變。
2.2多種選擇的考核方式
本課程主要是對學生在食品安全及分析測試技術方面進行科普性教育,要求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的程度為了解,知道,不宜采用普通的試卷考試的考評方式,因此采用學生寫報告和小論文的方式來考核。內容有三種可以選擇:(1)某類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對策;(2)某種分析儀器的原理結構和應用;(3)本課程的學習感受。這樣的考核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最后可以開一個報告會,抽十幾個同學把自己的報告或者小論文做成PPT,和大家一起交流心得體會。
3選課情況
本課程在2013年10月初向教務處申請,通過學習學術委員會的評定,同意開設,參加11月份在學校網絡上的選課程序。11月26號選課結果出來,一共有99人選了本課程(選課人數低于40人的課程不得開設)。因本課程是在實驗室開設,所以對選課人數做了限制,限制為50人,通過選課的時間順序確定前50名同學。這50名同學中,只有18個同學是理工專業的,其中只有4個同學是化學專業的學生,其他的都是文科甚至還有音樂和體育專業的學生。這樣看來,文科的學生對于理科內容還是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欲望。這樣也給我們這個課程的上課團隊帶來了壓力,以前針對本專業的學生上課要講透講深,現在面對大多數的文科學生,怎樣把課程講的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是我們接下來要仔細研究應對的目標。
4結語
本課程是基于江漢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分析儀器以及所從事的食品分析方面的研究所設計的。表面上看是比較專業的儀器分析實驗教學,但是從選課情況來看,卻收到了文科學生的普遍歡迎和喜愛,說明文科學生對理科專業知識也是比較感興趣的。對于推進文理滲透、文理結合,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范本和參考。
5致謝
本課程的設計和開設得到了本課程講授教師團隊的大力支持,他們分別是張遠方,萬昆,譚芳,楊志華,曹一平等。本課程的開設也得到了江漢大學教務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教學辦公室工作人員以及實驗中心主任陳春華的支持和建議。在此特向以上相關人員表示感謝。
作者:楊小秋張遠方單位:江漢大學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