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石油工程特色專業國際化課程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國際化課程體系的概念
從近年來一些地區、國家和高等學校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種種舉措來看,高等教育國際化其根本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思想、知識和技能,培養出對本國和對全球問題有深刻認識,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具有競爭能力的人才。國際化的手段包括:瞄準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標準與規則,從本國本校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國際交流計劃;擴大人員交流數量,調整培養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大力加強外語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到兩門甚至三門外語,加大課程中和學校活動中國際知識、國際理解和外國文化的比重;加強信息交流和情報網絡期刊等基礎建設;提高師資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為本校與其他國家學校之間學歷學位的相互承認創造條件;選擇優勢學科重點扶持,提高國際知名度等。這些是新一輪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的主要內容。
大學的使命是教學,培養和造就高層次人才,而課程的國際化,將有助于實現這一目的。當前課程國際化,即將國際/跨文化內容引入教學、研究、社會服務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大學教育的基本趨勢之一。其目的是,要培養適應一個全球化的、變化不斷加劇、聯系日益緊密的世界所要求的人才。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課程的國際化?對此,答案不一。較有影響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該組織對部分成員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進行了研究,區分了兩個概念,即國際課程和課程的國際化?!皣H課程”是指,課程在內容上具有國際取向,目標是培養學生能夠在一種國際和多國背景中行動(包括職業和社會方面),課程是面向國內和國際學生設計的。“課程的國際化”含義是,課程發展或者變化的過程,目標是將國際因素整合到正式課程和課程操作中。所謂“正式”是指課程的內容和資料,而“操作”是指教和學的手段、學生群體、課程的時間地點等。
該組織歸納出了9種國際化課程的類型:(1)具有國際學科特點的課程(比如國際關系、歐洲法律等)。(2)傳統學科領域的課程通過國際比較方法得以擴大(比如國際比較教育)。(3)培養學生從事國際職業的課程(比如國際商務、管理、會計)。(4)外語教學中的有關課程,講授、學習特定的相互交流溝通問題,培養跨文化交流與處事技能。(5)科際課程,比如超過一個國家的地區研究。(6)旨在培養學生獲得國際專業資格的課程領域,比如建筑師。(7)合作授予的學位或者雙學位課程。(8)課程必修部分由海外當地教師授課。(9)包含有專門為海外學生設計的內容的課程。據此定義,當前開展的面向石油行業來華留學生的特色課程體系建設,即可以看作是國際化課程中的最后一個類型,即專門為海外來華留學生所設計的課程體系和內容。
二、石油行業留學生國際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學校越來越重視國際化的重要性,但是在推進國際化課程體系方面,行業類高校在資源、政策、制度方面還沒有十分成熟的經驗。高等教育課程的國際化,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從點滴開始,鼓勵、引導教師大膽嘗試。一要重視和引導,二是要評估檢查。要從量、形式、質多方面考慮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努力。近年來,西安石油大學堅持開放辦學,大力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在石油工程特色專業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工作中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逐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適應行業需求的,針對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特色專業課程體系。隨著學校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來華留學生教育課程設置、授課方式、考核方式以及畢業標準等方面,日益凸顯與國內大學生培養體系中的差異。要及時總結和研究留學生學習石油工程等工科專業過程中的困難,反思現行課程體系中不適應留學生教育的情況,探討建立適合留學生學習特點的石油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學校首先從頂層設計入手,以先進的辦學理念和高等工程教育規律為指引,結合當今對石油工程類國際工程人才的素質需求,確立了國際化、復合型、應用型“三要素”為核心的來華留學生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多元文化背景下來華留學生的實際,創新學制設置,建立了以插班及單獨編班4年制,以及以2+2、2+1+1為主要形式的“三類別”來華留學生培養學制。課程結構中搭建了中國文化教育課程模塊、國際化需求課程模塊、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實踐課程模塊“五個模塊”。按照國際通行的留學生教育理念、教育部倡導的來華留學生“趨同管理”辦法、多元文化背景下來華留學生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的教育規律,建立了來華留學生“大類招生、分段培養、趨同管理”的教學管理方式,將來華留學生教學學制設置為“插班及單獨編班4年制”、“2+2”、“2+1+1”三種學制,形成多元化的留學生培養學制(見圖3)。即根據來華留學生知識基礎、語言能力及文化背景等,在四年制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分別采取了中文授課與中國學生插班或英文授課單獨編班形式。在2+2、2+1+1學制人才培養過程中,一二年級采取大類招生、單獨編班模式,以國際教育學院管理為主,加強漢語基礎、中國文化和基礎課程教育,為專業學習階段夯實基礎。三四年級采取在各院系分專業培養,插入中國學生班學習模式,國際教育學院協助各院系管理,實現專業學習階段中外學生趨同管理的培養目標。對于研究、實踐能力突出的來華留學生,則在第四年鼓勵帶課程到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企業實習,進一步提高實踐能力。著力搭建了多渠道招生平臺和校企合作就業招聘“兩平臺”,構建了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的支撐系統,解決了留學生人才培養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完整的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體系。創建了以“3352”(“三要素”+“三類別”+“五模塊”+“兩平臺”)為架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見圖2)。
以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加強教材建設,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文化交融為出發點,根據國際化人才培養要求,結合來華留學生的特征和培養石油工程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整合原有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學校現有國際化課程基礎上,將國際前沿的學科知識和理論體系融入課程內容。構建了涵蓋中國文化教育課程、國際化需求課程、跨國石油公司實踐、中國傳統文化延伸實踐系列活動、國內外知名專家學科前沿講座、石油石化企業實地研討實習、石油工程類學生科技實踐等多環節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及其相關教學內容。在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中,注重專業教學與漢語言教學相結合,專業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人文素質教育課內教學與課外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重點,加強基地建設,拓展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是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關鍵,學校長期以來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特別是學校的石油工程類專業以行業為依托,歷來注重實踐教學。學校將專業實踐教學作為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了由課內實踐平臺、課外實踐平臺、校外實踐平臺組成的層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表明,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來華留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培養綜合能力,加強人文教育,拓展課外及社會實踐。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來華留學生群體,制定“知華、友華”的本土化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上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一是注重人文教育與工程教育的融合,開設內容豐富的人文系列教育課程。二是專業教學與漢語言教學相結合,堅持漢語言教學和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在華不斷線。三是開展了多途徑、多渠道、多方式的文化素質拓展活動,形成了品牌化、多樣化的來華留學生校園文化氛圍,留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大幅提升。四是借助古都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優勢,抓好課外文化素質教育,有序開展了一系列具有陜西歷史文化背景的以周秦文化、漢唐文化、明清文化為代表的系列文化實景體驗,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
作者:董皓 顏庭星 黃愷 單位:西安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