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隧道工程中水文地質條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地下水和地表水。在隧道施工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隧道施工路線中是否要經過某些河流,因為地表水的含量變化會對隧道后期的安全造成影響,這就要求在施工之前,要盡可能獲得該區域的降水量等詳細水文信息,以此為依據為隧道施工提供充足的理論基礎,以確保隧道施工和建成后的安全性。通常我們將地下水類型分為以下幾種:第一,孔隙承壓水;第二,上層滯水;第三,基巖裂隙水。這三種類型的地下水受到不同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是隧道施工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因素。除此之外,地下水水位的變化也影響隧道工程施工。
1.2地形和地貌。地形和地貌影響隧道施工的主要原因是,根據地形和地貌可以分析出該地區地下的巖石分布以及地質構造等因素。根據初步的分析結果可以設計出相應的施工方案以及對于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給予及時預防。
1.3地質構造。需要考慮到兩個主要因素:一是施工區域的地質構造;區域地質構造和施工區域所處位置有關。二是隧道區主要工程地質構造。
2水文地質環境變化對隧道工程的影響
2.1地下水位變化對地基承載力的影響。地下水位變化對地基承載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砂土類上,特別是施工用的細砂和粉砂。有研究表明,在實際的隧道施工中,細砂的飽和狀態比潮濕狀態的承載力有所降低,粉砂在飽和狀態下比潮濕狀態還有所降低。當粉砂和細砂由飽和狀態變為潮濕時,在表面上看起來承載力是增加了,但是在實際情況中,這種狀況會導致承載力的下降。地下水位下降可能是由于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造成的。位于飽和砂土中的建筑物在地下水大幅度下降時不但會失去支撐力,同時在增加了自重應力,進而導致沉降更加嚴重。
2.2地下水位變化對隧道工程使用材料的腐蝕性影響。《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9)》和《公路工程地質勘查規范(JGJC20-2011)》中均指出,Ⅰ、Ⅱ類環境無干濕交替作用時,根據環境類型水和土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腐蝕介質硫酸鹽含量數值(界限指標)應乘以1.3。從這個規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干濕交替作用可以對建筑物造成影響,進而使混凝土結構對硫酸鹽腐蝕的抵抗能力降低。
2.3地下水的凍脹作用對隧道工程的影響。尤其是嚴寒地區的隧道施工中,應該考慮到在隧道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地下水,因為水的特殊性,在嚴寒時會因凍脹作用而發生遷移和重新分布,形成冰夾層或是冰錐等,進而導致隧道地基或是其他結構的凍脹、融沉,使得隧道發生變形,輕者出現裂縫,嚴重時則可以影響隧道的正常使用。
2.4地質構造對施工材料使用的影響。在不同施工區域,因為會遇到不同地質情況(巖石的成分、結構的緊密程度等),這或多或少的會對施工中材料的使用產生影響,例如在地質構造較為疏松的結構中,地下水和地表水會嚴重影響地質構造的堅固性,同時也會對建筑材料產生腐蝕。因此,應該選擇優質的抗腐蝕性和抗沖擊能力強的材料,可以考慮采取在可能出現滲流溢出的部位鋪設反濾層等措施。
3隧道施工實例分析
以山嶺隧道為例,在山嶺隧道通常是建立在天然的地層當中的。因此,山嶺隧道的位置選擇和具體的施工設計等很多詳細細節的決定,和水文地質條件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地質條件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地質條件包括巖層、地質構造、巖層狀態、風化程度以及巖石的成分含量等。除此之外,隧道所處深度以及深度和地形變化的關系,地層的含水量、溫度變化和所含氣體成分等和山嶺隧道的施工也有著極為重要的聯系。基于上述因素,在隧道工程的前期勘查設計中,應該特別重視工程地質工作。尤其是對重點隧道工程的施工工程進行詳細的水文地質條件勘查,有必要詳細的進行區域性工程地質調查、測繪,并加強地質勘探和試驗工作。而對于地下水相對豐富和年降水量豐富的施工區域,應該進行地下水的動態觀測,并依此計算出隧道的涌水量。水文地質條件和隧道工程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是相互作用的。在水文地質條件相對簡單的區域,有利于隧道工程的施工,而且也可以減少施工所需的成本;但是在水文地質條件相對復雜的區域,會給隧道的施工帶來很多的麻煩,包括前期的勘查和后期的施工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因此,應該加強隧道工程中的水文地質環境勘查工作,有利于隧道工程施工選取合理的截、堵、引、排水措施,避免隧道建設和運營期間,發生各種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問題。
作者:姚壽斌單位:廣西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