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本需要的生態建筑思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德國生物學家赫克爾(ErnstHeinrichHaeckel)于1869年最早提出生態學概念,并將其定義為有機體及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如今生態概念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具有廣泛包容性的詞匯。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對象包含兩個方面的關系: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而生態建筑的定義為,以尊重生態為原則的、運用生態技術方法設計的建筑。其主要特點是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無設備污染,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將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中。由此可見,生態建筑的研究范疇對應的是生態研究中關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這一對象,確切地說,是以研究人與環境的關系為主要目標的科學。隨著人類需求的提高,對于建筑的規模、形態、空間要求都有質的飛躍,同時,人類對于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關注也上升到了新的層次,客觀現實是全球性的“人口、環境、資源”三大問題日益尖銳,城市建設和建筑環境設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生態建筑以及生態建筑技術在建筑界也得到了相當的重視和發展,建筑師科學家和環境學家都在努力,試圖創造真正的生態建筑,真正符合生態的要求。文章從另外一個角度的探討生態建筑的概念和設計導向。
一、人與建筑的關系對生態建筑提出多層次要求
毫無疑問,建筑本來就是人造物,作為由人的勞動創造的事物具有了很多認為的屬性,并且這些屬性是貫穿于建筑的創造、使用和評判,乃至毀滅的始終。首先,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這是人從一般動物當中獨立出來之后,所有勞動成果的共同屬性,生態建筑也是如此,人類努力探索更好的生態建筑模式,歸根結底都是功利性驅使。也就是說,人類在這一課題上的努力和探索乃至實驗付出的代價都是為了使自身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所有關于生態建筑的嘗試都是為了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那么,生態建筑的終極目的就變的非常明顯直白———讓人過的更好。從這一根本目的出發,并且暫時排除技術的因素,再建筑設計理念上就存在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首先,人是消費空間的動物,這里指的空間是人造空間,不是自然空間。二者的區別在于,人造空間雖然包含在自然空間中,但必須是經過了改造和重新劃分的。人類自從動物中脫胎出來就具備了改造和劃分自然空間的能力,即使在建筑還未誕生的歷史階段,人們穴居的時候,能夠在洞穴里引入篝火,那么就在洞穴這樣的自然空間里引進了照明設備和取暖設備,也就對這個自然空間進行了人為的改造。建筑被創造出來就是提供空間讓人類消費,人類對于建筑空間的消費是多種多樣的,從臥室擴張到廚房,再擴張到客廳,乃至公共空間,正是這種欲望的不斷擴張,從而推動了人類建筑文明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從消費的角度來討論建筑的發展,生態建筑概念就具有了經濟學和社會學的意義,消費在經濟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想要維持高水平的投資,必須使消費需求不斷增加,但是要能使得消費得到滿足,必須要有循環的足夠的消費對象的產生,生態建筑就是探尋在有限資源的狀況下能夠有循環的、足夠的消費對象產生。把建筑作為一種消費品,不可避免地要對消費品的質量進行研究和改善,并且還要對消費品的生產進行考慮。在經濟學中,貫穿其中的是消費心理學;在建筑活動中,貫穿其中的應該是建筑環境心理學。隨著人對于自身的關注日益細致以至于上升到了科學的高度,人們對于和自身發生密切聯系的事物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這種對于周圍事物的關注是必要的,所有和人相聯系的事物中,尺度范圍最大的是環境,并且人和環境之間的特殊性還在于二者從來沒有分開過,建筑空間作為環境的部分對于人類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人們對建筑環境的依賴和改造都顯得理所當然,因為建筑對于人而言,意味的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
二、人的綜合需求使“生態建筑”理念更加豐滿
人具有自身一系列的特性和需求,當人們從這些需求出發創造出供自身消費使用的建筑物時,在排除了技術條件的因素下,首先會對建筑物產生一種幻想,這種單向意愿趨于完美和理想化,所以,從生態的意義上說,建筑被創造出來開始投入使用的那一刻開始,人和建筑這一系統就形成了,并且在系統內部開始了相互的聯系和信息循環。要使這個系統內部達到和諧,必須使各個個體之間相互適應,相輔相成地發展。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建筑物屬于創造客體,它與自己的創造主體(人)之間要形成和諧的共生關系,必須要求客體(建筑)本身要很大程度上滿足主體(人)的需求,盡管這些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涵蓋了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等多個復雜的層面。例如:高層建筑的建設上,生態的概念是不完全的,至少在現階段是不完全的。首先,生態建筑必須符合相應的生態、低碳概念。諸如:運用生態技術方法設計;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無設備污染;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將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中等。目前的高層建筑設計即使實現了其中的一點或者幾點,但是在人性化意義上卻很容易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根本目的。例如:人們進入高層建筑物的方式———從地面到達相當的高度本身是一件并不“生態”的事情(耗能、存在安全隱患),人類并沒有上升到那樣的高度的本質必要,所以說,高層建筑除了節約用地之外,在人性化意義上,并沒有顯示出生態的意義。人類對建筑的情感最明顯地表現在人居環境心理上,安全感、歸宿感、歸屬感、私秘性、崇尚自然、鄰里效應、接近疏遠心理、色彩印象等都對建筑提出了情感要求,因此,倘若不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建筑在人性化意義上講是并不生態的,因為它沒有能夠使人和建筑之間達到和諧,也許在自然生態系統內部存在著生物個體對環境的逐漸適應而進化這樣一個環節,但是建筑不同于自然環境,它本身就是人的目的勞動使然。也就是說,生態概念對于人創造建筑的要求更加嚴格,技術上如此,人性化意義上也是如此。黃帝內經上說:“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可見,建筑與人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對于人來說,最理想的空間也是最原始的空間是母親的子宮,因為,在這樣的系統內,各個個體都是有生命的有機體,并且時刻存在著物質和養分的交換,每一個個體的信息能夠很快地傳達給另外一個個體,并且及時得到反應。建筑不是有機體,那么它的情感必須通過人才能表現出來,也許這個過程相當漫長并會不斷反復,所以,歸根結底都是對人自身提出了更高的環境需求。還值得指出的是,不同時期生態建筑的概念也是變換的,這一點在純技術領域無法判斷出來。2比如,原始和古代人居住的建筑,其建筑材料是環保的,滿足生態需求,并且建造方式也幾乎不存在對環境的破壞性,但是,對于現代人來說,原始和古代的建筑形態已經在需求乃至情感上無法接受,那么這兩個時期的生態概念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并且不同的歷史時期,可比因子是不同的,二者之間不存在可比性。
三、四維概念引入生態建筑的“生命”過程
建筑應該是一個“四維”的概念,除了三維空間以外,還應該納入時間這一維度,也就是說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的生命來自于建筑師理性與情感的親合。其中,建筑師的理性是指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或思維活動,這些特定的思維形式或思維活動不同于建筑文化中的理性主義,但是它們對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上的現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并且,建筑師的理性在生態建筑的研究和探索上也存在以下特點:(1)注重科學性,講究功能的便利與效率;(2)注重技術性,講究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性能特點;(3)注重經濟性、邏輯性、時代性和整體性。可見,人與建筑之間的認識關系和價值關系都離不開建筑師的理性。而對于建筑活動中情感的作用和把握是對于建筑理性思維的必要補充,因為人的精神本身就是理性和非理性共同存在的,所以人所創造出來的建筑也必然是矛盾和復雜的綜合體,作為人的精神中非理性成分之一的情感,“由高度靈敏的非理性意識從現實情景、事件中抽象出來”并運用在建筑創作中,情感可以轉化為想象力,并且與建筑創作時的心境、激情緊密相連,情感的作用從廣義上貫穿建筑創作的始終,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建筑作品也具有了情感,當建筑的情感與人的情感發生共鳴時,建筑在人性化意義上的生態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作為人類的建筑賦予了建筑的生命,反過來,的生命又由人類去體驗和經歷。需要強調的是,所有的人性化生態建筑絕對不是排除了生態科學和生態技術的空談理論或者提倡玄虛甚至享樂主義的感性思維,而是從建筑的根本目的出發,探尋真正的生態建筑正確而豐滿的意義涵蓋,由此倡導在進行生態建筑研究和創作的過程中,正確地把握生態的深層次內涵和追求目標。
四、結語
不管從技術的發展和建筑思維的進步上來說,必須要承認,對人的需求能夠方便的滿足,是生態建筑發展的最終回歸點,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建筑的主要特征和努力方向,必然地,隨著建造技術的發展和環境社會的進步,生態建筑的技術和指標體系都會發生不斷的更新和變化,但是生態建筑的人本需求卻是一個不變的主題,將會以持續的生命力一直引領生態建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