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水利工程學科研生課程建設調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了全面摸清全國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和課程學習現狀,本文分析了課程教學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通過問卷和走訪調研的方式對全國21所高校的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調研發現部分高校水利工程學科基礎課、公共課和專業課內容雷同,課程設置不合理,內容陳舊,前沿性不夠和科研訓練不足,等等。實踐類課程及前沿類課程的設置還存在不足:課程門數和學時比重明顯偏低,全英文課程體系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50%的課程教學方式以講課為主,研討、案例式及現場教學方式所占比例相對偏少;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相關改進建議。
關鍵詞:水利工程;研究生課程;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教學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為國家學歷教育的最高層次擔負著為社會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之重任。課程體系是構建研究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居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位[1,2]。國內外高校均十分重視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優化,但近年來國家研究生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斷擴招,由社會回饋與高校測評等研究資料表明,研究生培養質量整體呈下降趨勢,集中表現在創新能力不足、實踐與科研能力不高、原創性成果較少等方面[3,4]。在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該現象亦甚為突顯。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其高等人才的培養關乎社會、國家經濟乃至政治建設的長遠發展,如何監控與保障其研究生階段的培養質量,已然成為水利類專業研究生教育發展中思考的重點。因此,進行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調研是非常必要的。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根據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關于委托有關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開展研究生課程建設情況調研的函》教研司[2016]9號通知要求,于2017年3—10月開展了全國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調研工作,向全國設有水利工程學科的33所高校發放了調研問卷,并對部分高校進行了走訪調研,其中有博士點的高校22所,占有水利工程設有博士點高校24所的91.7%;僅設有碩士點的高校11所,再加上有博士點的22所高校,占全部有水利工程設有碩士點高校72所的45.8%。調研的范圍及覆蓋面還是比較廣泛的,應該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本次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調研過程中,陸續收到清華大學、河海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石河子大學等21所國內高校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基本情況調研問卷,收回調研問卷比例為63.6%,收回調研問卷的高校地域分布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包括中東部的高校,也包括西部高校。基于調研問卷收集到的基本信息,對全國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1.課程體系。
研究生課程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5]。課程體系主要由特定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所組成。對于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情況的調研,主要是通過對21所高校問卷結果及其研究生培養方案的統計分析來進行的,通過調研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各高校水利工程學科課程體系設置均能滿足本學科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學位基本要求的需要。其中,參與調研的21所高校中有15所高校的水利工程學科學術型研究生課程是基于一級學科設置,占71.4%;有17所高校的水利工程學科專業型研究生課程是基于一級學科設置,占85%。其中,二級學科所涉及的專業主要是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利水電工程、水工結構和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課程設置是研究生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備科學研究和實踐工作所需要知識結構的主要環節,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6]。課程設置反映了知識結構的內涵,學術型與專業型研究生要求掌握的知識范疇應有所區別,課程設置應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7]。在學術型與專業型研究生課程設置方面,15所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有些差別,占75%;2所沒有差別,占10%;3所差別較大,僅占15%。這一結果表明由于水利工程學科專業學位在我國設置的時間較短,人們對兩類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差異性認識不夠,造成實踐中“穿新鞋走老路”、“雷同”等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3)課程內容應根據水利工程學科內在邏輯來設置,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三者之間的課程結構上應體現層次性、銜接性和遞進式,形成一種縱向深化為主的知識結構。但是,此次調研表明:水利工程學科在本科和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層次性以及博士生課程與碩士生課程銜接方面,各高校均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包括部分基礎課內容雷同、部分公共課內容雷同、分專業課內容雷同、教學形式雷同、課程設置不合理、內容陳舊、前沿性不夠和科研訓練不足等。這些也是目前研究生課程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8]。(4)對于國內高校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的設置標準,21所高校對總學分的要求在22—33學分,大約課程總數為7—16門,其中公共基礎課2—6門,專業基礎課2—5門,專業課2—9門。在對21所高校研究生課程開發投入情況進行調研中發現,僅有2所高校對研究生課程開發的投入較大,17所高校對研究生課程開發的投入均很少,而且還有1所高校對研究生課程開發的投入為零,投入很少的比例占了85.7%。這一結果表明,相對于本科課程建設的投入,大部分高校對水利工程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投入明顯不夠。(5)在研究生課程學時與學分對應關系上,在21所高校中,20所高校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的學時與學分對應關系為1學分=16—20學時,占95.2%,其中15所高校為1學分=16學時。可見,大多數高校水利工程學科的課程學時與學分對應關系為1學分=16學時。
2.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指各門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及其處理方式,它是學習的對象。對于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內容情況的調研,也主要是通過對21所高校問卷結果及其研究生培養方案的統計分析來進行的,通過調研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在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內容方面,對21所高校各二級學科5門主要研究生課程情況進行了統計,發現各高校二級學科所開設的主要研究生課程基本相同,均反映了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體現了水利工程學科專業培養目標,形成了穩定的學科教學內容和學科發展方向,突出了水利工程學科的辦學特色。(2)在開設課程類型方面,所有高校的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中基本均開設了不同類型的研究方法類、研討類、專題類、實踐類課程和前沿課程,比較注重研究方法類和學術前沿類課程的開設,體現出了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教學的特色。各高校水利工程學科能夠因材施教,比較重視研究生的知識面及相關能力的培養,比較重視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但部分高校水利工程學科實踐類課程及前沿類課程的設置還存在不足,課程門數及學時比重明顯偏低。(3)在全英文課程設置方面,有13所高校開設了全英文課程,占61.9%,但僅有6所高校形成了全英文專業課程體系,占28.6%。在所調研的21所高校中,開設第二外語課程的院校為7所,占33.3%;另有12所院校開設了專業外語課程,占57.1%。可見,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全英文課程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形成全英文課程體系的高校還比較少。今后應進一步借鑒國內外一流英語課程的建設經驗,特別是國際上非英國母語國英語課程的建設經驗,全面加強各高校水利工程學科全英文課程體系的建設,以適應水利工程學科國際化辦學和水利工程行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需要。
3.課程教學方法。
研究生課程教學是一種非常專業的課程教學,不僅需要強調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還要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科研創新能力、解決負責工程問題的能力及適應社會環境的綜合能力[9],因此應從教學方法和手段、講授內容和學時分配、考核形式等多個方面來探求合理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方法[10]。通過調研工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通過對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教學方式的調研發現,各高校水利工程學科在課程教學方法上均能考慮研究生課程具有高深性、研究性、專業性和動態性等特點,比較重視傳統的講課式教學方式方法,21所高校中50%的課程教學方式以講課為主,研討、案例式及現場教學方式所占比例相對偏少。(2)在研究生的學習過程中,文獻閱讀是非常重要的。21所高校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中對研究生有文獻閱讀要求的課程所占比例分別為33.3%、56.7%和71.9%。可見,各高校水利工程學科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對文獻閱讀的要求還是比較普遍的,特別是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3)課程考核是了解和評價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環節,使任課教師能深入檢查教學質量、總結教學經驗,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工作。對于研究生課程考核方式,通過調研可以發現各高校水利工程學科基礎課的考核主要以閉卷為主,專業基礎課的考核方式包括閉卷、論文和開卷,而專業課的考核方式主要為論文。(4)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開放課建設已成為社會化的學習平臺。對于水利工程學科開放課程的建設,通過調研可以發現21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的開放課程已經建好或正在建設,占66.7%。但是,僅有4所高校的調研結果為開放課程效果非常好,占19.1%。可見,大多數高校的水利工程學科還是比較重視開放課程建設的。
4.課程教學管理。
課程教學管理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完善研究生課程管理與服務體系,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有重要作用。研究生課程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管理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11]。通過調研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對于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教學大綱,各高校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均有教學大綱,并且教學大綱能及時反映水利工程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和最新水平。調研的21所高校中有18所高校對研究生課程任課教師資格設有一定的要求,占85.7%。任課教師資格一般均要求為教授、副教授、講師或相關專業畢業。(2)在研究生課程教材使用方面,各高校水利工程學科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統編教材使用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其次是講義和自編教材,約有20%的課程沒有教材。另外,已經有17所高校已經制定或者正在制定教材建設規劃。對于教材建設主要存在的難點是學校和學院比較支持教材編寫,但教師不愿意編寫。同時,已經有19所高校水利工程學科制定了由學院、學科或課程負責人組成的教材審查機制,并對主要專業核心課程設立了教學團隊。(3)在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審查機制方面,各高校水利工程學科主要是通過督導組、學生評教、定期檢查等措施進行了教學質量監督。另外,有10所高校已經建立了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涵蓋了教師對課程的準備、課程教學及課程效果等全過程,而且有14所高校還設立了教學評價獎懲機制,將教學評價結果與教師職稱晉升、工資津貼和崗位等掛鉤。(4)在研究生精品課建設和教改立項方面,多數水利工程學科還是比較重視的。在調研中,有11所高校擁有了國家級、省部級及校級等不同級別的研究生精品課程;有19所高校設置了不同期限(一般1—2年)的研究生課程教學研究立項,占90.5%。但是,通過調研也發現,一些高校水利工程學科中存在“重申報,輕建設”的現象。申報成功之后,投入不足,重視不夠,精品課程網站的內容基本上還是申報時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網站部分課程教學內容過時、老化,教學理念未能與時俱進,原先不足部分也未能及時補充,一些精品課程質量相對下降,等等問題。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通過對國內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的調研工作以及與國外相同或相關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對比發現,我國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在課程體系上。在本科和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層次性以及博士生課程與碩士生課程銜接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部分基礎課、公共課和專業課內容雷同、課程設置不合理、內容陳舊、前沿性不夠和科研訓練不足等。在學術型與專業型研究生課程設置方面,由于水利工程學科專業學位在我國設置的時間較短,人們對兩類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差異性認識不夠,全國水利工程學科85%的高校學術型與專業型的研究生課程設置沒有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所調研的21所高校中發現,對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開發的投入很少的占85.7%,可見相對于水利工程本科課程建設的投入,各高校對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投入明顯不夠。(2)在課程內容上。盡管各高校均開設了研究方法類、研討類、專題類、實踐類課程和前沿課等課程,但部分高校水利工程學科實踐類課程及前沿類課程的設置還存在不足,課程門數和學時比重明顯偏低。另外,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全英文課程體系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僅有28.6%的水利工程學科已經建成了水利工程研究生全英文課程體系,可見建成水利工程全英文課程體系的高校學科還比較少,難以適應水利工程學科國際化辦學和水利工程行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需求。(3)在課程教學法方面。各高校水利工程學科50%的課程教學方式以講課為主,研討、案例式及現場教學方式所占比例相對偏少。另外,大部分高校水利工程學科雖然已經建設或正在建設開放課程,但是對多數開放課程的評價一般,開放課程建設質量不高。(4)在課程教學管理方面。調研中的11所高校擁有了國家級、省部級及校級等不同級別的研究生精品課程,但一些高校水利工程學科中存在“重申報,輕建設”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精品課程后期建設跟不上,課程內容過時,質量相對下降。
2.建議。
針對我國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1)在課程體系上,統籌考慮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課程梯度設置,盡量避免課程內容的雷同。根據學術型與專業型研究生兩類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不同要求,制訂相應的學術型與專業型研究生不同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方面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以適應新時期水利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中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要求。(2)在課程內容上,應注重水利工程前沿的引領和方法的傳授,加強方法論學習和訓練,教學方式應體現研究生的主體地位,增加實踐類課程和前沿類課程,并增加全英文專業課程的比例,不斷提升整體教學質量,以適應水利工程學科國際化辦學和水利工程建設走向國際市場的客觀需要。(3)在課程教學方法上,應增加研討、案例式及現場教學。從學校層面加強對研究生課程學習的支持服務,鼓勵開設短而精的微課程和模塊化課程,鼓勵任課教師采用各種教學平臺進行網絡公開課等適合研究生特點的教學活動,提高開放課程建設力度。(4)在課程教學管理上,從國家、地方政府和高校等多種層面加大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的建設投入,健全評價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重視精品課的維護和完善工作,根據學科的發展需求,不斷調整和補充精品課的教學內容,并加大網絡精品課的建設和推廣力度。
參考文獻:
[1]章麗萍,金璽,顧建民.研究生課程建設:從理念到方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3,(7):66-70.
[2]夏曉燁,段相林.課程建設的內涵、目標及相互關聯[J].中國大學教學,2007,(9):59-60.
[3]研究生教育質量報告編研組.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4)[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4]張廣斌,陳向明.研究生課程內容研究:價值、選擇與組織———基于我國研究生課程現狀調研的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10).
[5]王傳毅,黃儉.基于價值取向分析的我國研究生課程體系優化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7):42-47.
[6]朱彥卓,劉茂軍.基于課程銜接的研究生課程設置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1):55-59.
[7]周文輝,陸曉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建議———基于研究生教育滿意度調查的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6):60-64.
[8]賈偉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管理模式與保障措施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42):14-16.
[9]韓鶴友,侯順,鄭學剛.新時期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25-29.
[10]宗芳,李志瑤,唐斌.研究生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高教研究,2014,(2):129-131.
[11]楊玉春,張廣斌.研究生課程管理研究:現狀•問題•建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5):28-32.
作者:馮平 陳亮 李建柱 單位: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