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建筑工程抗大震設計對策
建筑規劃對地面建筑物和工程設施考慮充足。以人口密度高,流動量大而且頻繁,教學和附屬生活設施相應集中地方為例。由于各種復雜的因素,由地震災害及其地震引起次生災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要比其他類型建筑大得多。地震發生后,因醫院、學校食堂、救災指揮中心、通訊樞紐、公共避難建筑等救災關鍵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的受損,給救災任務帶來較大的阻力,造成嚴重的生命及財產損失。因此如何完善中小學建筑和救災關鍵建筑的規劃、設計理念和防震措施,是當代建筑從業人員急需探尋的重要問題。專業人員應通過研究典型中小學建筑的震害特征,分析地震中小學建筑破壞及倒塌原因和機理,逃生通道的可靠性,及其災后作為避難場所的可用性,提出相關的技術措施和對策建議。為了保護人的生命安全,對學校、醫院等人口密集、人群自救能力差的地方要提高標準,進一步加強其抗震能力,特別是像學校這樣的公共建筑還可以賦予其作為緊急避難場所的功能。
2結構抗震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抗震新技術推廣。在中國廣大的農村,絕大部分農房處于不設防狀態。地震作用下結構進入非彈性大變形,構件失穩,傳力途徑失效容易導致連續倒塌。推廣應用隨著隔震、消能減震、自復位等高性能抗震減震新技術和高性能材料。建筑質量過差。關于1999年臺灣大地震,據臺灣媒體報道“施工不確定(不按設計要求施工),設計與實際施工不同,偷工減料,未按抗震設計要求施工”等也是倒塌的重要原因。如:部分樓房柱子過細,配筋不足,箍筋間距過大,彎鉤、搭接長度、錨固長度、縱筋在同一截面搭接等均不符合抗震設計要求。”導致建筑質量過差的原因還有:建筑材料的質量差(如混凝土標號不夠、鋼筋不合格等),施工質量差(如不按圖施工、技術不到位、偷工減料等),隨意裝修損害房屋的抗震性(如將承重墻拆除、承重墻上隨意鑿洞、擴大原有門窗尺寸或者另建門窗等),建筑施工中缺乏有效監管等。
3關鍵設施的防震損設計與加固方法
采用合理的結構形式。目前我國建筑常用結構形式有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組合結構、鋼結構。可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設防烈度選擇不同的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本身具有柔性,因而這種結構的建筑物變形能力好,承載能力高,一般來說抗震能力也強。在確定結構方案時,應根據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和抗震要求進行合理選擇。從抗震角度來說,結構的側移度是選擇結構體系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于高層建筑的設計,這一點起控制作用,隨著多層和高層房屋高度的增加,結構在地震作用以及其他荷載作用下產生的水平位移迅速增大,要求結構的抗側移剛度必須隨之增大。而不同類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由于構件及其組成方式的不同和受力特點的不同,在抗側移剛度方面有很大差別,他們具有各自不同的合理使用高度。因此,為了滿足結構的抗側移剛度要求,避免不合理的設計,應對不同類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的房屋總高度分別給予不同的限制,這是確定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選擇多層砌體房屋結構體系應優先選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的方案。縱墻承重方案因橫向支撐少,縱墻易產生平面外彎曲破壞而導致倒塌,應盡量避免采用。
提高設計質量。地震尤其是震級和烈度高地震,危害性非常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抗震設計的目標是“小震不壞,大震不倒”。目前我國建筑結構設計水平還很低,大量的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方案不是很合理,導致結構方案無法合理布置,增加材料用量,帶來兩個惡果:—是造價升高;二是自重增加,導致地震作用加大,從而布置更多材料。
其實,從建筑設計的角度出發,在正確的抗震理論指導下,依據合理的設計原則,同樣可提高甚至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可靠性。
其原則包括:結構構件應具備足夠大的承載能力;結構應具有足夠大的剛度以減小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和位移;結構應具有足夠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這一點對結構在強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尤為重要。
總之,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必須完善建筑抗震標準、科學合理規劃、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場地、符合抗震設計、確保建筑質量、合理使用建筑物、加強建筑監管等。因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政府、規劃、設計、施工、監理、質檢、業主等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