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yī)藥治療頭痛的臨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瘀血阻滯學說
氣虛或痰濁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于頭部,不通則痛,其特點為痛點固定不移、針刺樣疼痛,舌質可見瘀點或瘀斑,脈澀。根據(jù)這一病機,孫桂枝運用通竅止痛湯治療此病:川芎、懷牛膝、白芷、丹參、天麻、菊花各12g,鉤藤15g,柴胡、白芍各12g。結果臨床治愈32例,好轉28例,總有效率83.33%。杜培俊運用蟲類藥聯(lián)合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管緊張性頭痛56例,血府逐瘀湯加僵蠶10g、地龍12g、全蝎5g、蜈蚣2條,有效率95.5%。陳興奎等采用三棱針刺絡法與毫針刺法進行對照治療緊張性頭痛,刺絡治療組取穴雙側耳尖、太陽穴、頭維穴、大椎穴。操作:用三棱針點刺耳尖穴擠壓出血,直至血液擠盡。輕輕拍打太陽穴和頭維穴,使附近的血管顯露,用三棱針沿血管走行方向刺破血管,使血色由暗紅變鮮紅色或顏色變淺直至血液流出自凝,大椎穴用三棱針點刺后拔火罐,總出血量在10~30ml。結果在臨床總療效方面,改善頭痛程度和頭痛指數(shù)方面刺絡法組均優(yōu)于毫針刺法組。陳奇才采用針刺治療緊張性頭痛,對于氣血瘀滯者在針刺主穴的同時,針刺膈俞、血海、少沖、三陰交,施以瀉法取得較好療效。單亞利等應用丹紅注射液治療,與去痛片、谷維素等常規(guī)治療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2肝氣不疏、肝陽上亢學說
由于情志因素等原因導致肝郁氣滯、肝氣不舒、木失條達、肝經(jīng)循行到巔頂、經(jīng)氣不利頭痛,可伴有脅肋脹痛、噯氣等癥狀。或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上擾淸竅導致頭痛,可伴有頭暈目眩。劉葉輝等運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緊張性頭痛30例,有效率90%,痊愈率16.7%。杜改煥等應用佛手定痛湯治療緊張性頭痛70例,取得較好療效:當歸30g,川芎20g,白芍10g,僵蠶、白芷、羌活各9g,細辛3g,防風12g,隨證加減。周學志應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緊張性頭痛30例,總有效率93.33%。張強等應用養(yǎng)血清腦顆粒(天津天士力制藥公司生產(chǎn))治療緊張性頭痛72例,其主方由決明子、鉤藤、夏枯草、白芍、珍珠母、細辛、延胡索和雞血藤等平肝息風養(yǎng)血止痛之品組成,經(jīng)4周治療患者的頭痛程度、持續(xù)時間、頭痛指數(shù)及強度均有所改善。呂明華等應用黛力新聯(lián)合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緊張性頭痛,發(fā)現(xiàn)治療組能顯著減輕頭痛程度,同時顯著降低漢密頓抑郁量表及漢密頓抑焦慮表評分。陳卡玲等運用疏肝和血湯治療慢性緊張性頭痛38例取得較好療效,有效率達76.3%。韓明亮也認為此病是由于肝失條達、氣機失和所致,并運用解郁活血法治療緊張性頭痛取得較好療效。吳利利等認為此病多因病生痰,故應先治其病,以疏肝理氣、清肝泄火為先。
3心神不寧型學說
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府,心氣不足,心神失養(yǎng),不榮則痛。心火亢盛,擾動神明,發(fā)為頭痛、頭暈,可伴失眠不寐。沈紅強采用傳統(tǒng)中醫(yī)針灸治療時重視調心,并有選擇地增加寧心安神穴位(大陵、內關、神門、膻中、中脘、巨闕)。按照國際頭痛診療標準對頭痛指數(shù)進行評估,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針灸加調心穴位組對疼痛指數(shù)改善率明顯高于西藥組和傳統(tǒng)針灸對照組。顏武等[17]在局部針灸選穴的同時,加針刺調心穴位(中脘、大陵、神門、內關、巨闕)取得較好療效。
4局部選穴針灸為主,結合特定穴、經(jīng)驗穴王彤
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針刺治療緊張性頭痛77例,方法為穴位注射2%利多卡因注射液2ml和5mg地塞米松注射液,按2∶1比例混合。患者取坐位,取患側風池、天容、率谷及阿是穴2~3個,隔日1次,穴位注射后患者仍取坐位,用1.5寸毫針針刺患側風池、率谷、百會、足三里,得氣后留針30min,每日1次,其臨床總有效率92.2%。朱振富采用太陽、風池配八脈交會穴治療緊張性頭痛57例取得較好療效。蘇巧珍等采用平衡針治療緊張性頭痛59例,選取的穴位有升提穴、頸痛穴、頭痛穴、胸痛穴和肩痛穴,總有效率100%。彭建民針刺治療緊張性頭痛63例,選穴為風池、太陽穴、頭維穴、合谷及阿是穴(于緊張頸肌處取1~2對),前頭痛加印堂、上星,頭頂痛加百會、四神聰,后頭痛加天柱,有效率達到93.65%。(本文來自于《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雜志。《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雜志簡介詳見)
5討論
綜上所述,中醫(yī)藥在治療緊張性頭痛方面效果明顯,針灸、中藥治療本病各具特色,針灸與中藥并用,療效可起到疊加作用。從以上的文獻可以看出,我國的針刺研究工作具有病例來源豐富、中醫(yī)基礎理論扎實、辨證論治準確、國家和地方支持等優(yōu)勢。但也可以看出一些問題:一是重復性研究較多,創(chuàng)新性研究較少;對于針刺手法的量效關系、針刺時效關系、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等基礎問題研究較少;二是診斷與療效評價體系問題。今后研究最好選用國際頭痛學會對緊張型頭痛的分類與診斷標準,頭痛疾患的國際分類(ICHD-Ⅱ)以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的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綜合評價;三是研究方法學問題,目前尚缺乏隨機、對照、盲法、重復原則指導下的高質量臨床研究和大規(guī)模、大樣本、多中心的循證醫(yī)學研究;四是要記錄不良反應及隨訪狀況,以便進一步研究中醫(yī)藥療法的安全性和遠期療效。
作者:張凱劉宇蔣戈利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六四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