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蕁麻疹的中醫學醫治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石新榮單位:溫縣第二人民醫院河南溫縣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性疾病,中醫學稱之為“癮疹”、“風疹塊”等,俗稱“狗風疙瘩”。其主要癥狀表現為局部或全身突發風團,或紅斑、丘疹,或皮膚劃痕等,瘙癢或劇癢且伴有灼熱感,搔抓后風團、紅斑等會逐漸增多、加大;嚴重的患者有時也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胸悶心悸、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呼吸困難等全身癥狀。其發病特點為發無定處、時輕時重、時隱時現、退后不留痕跡、早晚加重或反復發作。
1中醫對蕁麻疹的歷史記載及治療研究
中醫對蕁麻疹的認識歷史悠久,古代中醫學中的“癮疹”、“痦瘤”、“赤白游風”、“風疹”、“鬼飯疙瘩”等都屬于蕁麻疹的范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編著的《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已有“癮軫”之名,隋、唐代稱“風瘙癮疹”、“赤疹”和“白疹”,元代稱“疫疙瘩”,明清代對該病的記載更為詳盡,如:明代《證治要訣》說“食雞肉及獐、魚動風等物”會導致蕁麻疹的發作;清代《外科大成》、《瘍醫大全》提出治療“宜涼血潤燥”,“慎用風藥”及“疏風、清熱、托疹”的治療方法,至今對臨床仍有指導意義?,F代中醫在50年代提出了針刺方法治療該病,方法簡單且效果良好。而后對該病的治療又提出了“祛風解表”、“透表和衛”、“疏肝解郁”、“清營涼血”、“表里雙解”、“清心瀉火”等方法。到80年代以后,治療主張益氣固表、清理濕熱、祛風止癢、養血和營、活血祛瘀等。
2中醫對蕁麻疹的病因研究
蕁麻疹的病因復雜,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其發病多與患者的體質、患者的稟賦不足有關,再加上風、熱、濕等侵犯患者的皮膚有關。具體說來其病因主要有患者外感風熱、風寒;患者飲食不規律,脾胃受傷;患者體弱血虛,風從內生;患者長期心情抑郁,肝氣不舒;患者居住或工作的環境潮濕等均可導致本病發生。總之,從中醫辨證的角度來說蕁麻疹屬風熱、風寒、脾、胃虛、血虛等所引起,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上一定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人所述癥狀,因人辨證,靈活診斷和治療。
3蕁麻疹的中醫學分類
根據中醫對蕁麻疹的病因研究,主要將常見的蕁麻疹病分為以下幾類。
3.1風熱型。特征:皮疹主要起于頭、面、手、腳,顏色微紅,遇風或者天氣寒冷時病情會有所加重,天氣稍溫時,病情會隨之得到緩解。
3.2風寒型。特征:起無定處,發病快,皮疹顏色非常紅,患處灼熱難耐,并伴有發熱,咽喉腫痛等,遇熱時病情會加劇,遇冷時病情則會得到緩解。
3.3脾胃失調型。特征:皮疹反復發作久治不愈,患者多有脾胃虛弱,全身癥狀表現為形寒怕冷,四肢冰冷,消化不良,腹痛便泄。
3.4血虛型。特征:皮疹反復發作久治不愈,發病時間多在午后或夜間,且夜間和疲勞時病情會有所加重。3.5食滯型。特征:皮疹顏色或白或赤,發作無常,持續不斷,久治不愈,且常伴有胸悶、腹痛、大便不調等體征。另外,氣血兩虛型、濕熱型、腸胃濕熱型也是中醫藥學上蕁麻疹病的常見類型。
4蕁麻疹的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蕁麻疹的病因主要在臟腑,治療要從根本著手,宜從風、濕、脾胃、血、虛入手,方能達到治愈之目的。中醫辨證的用藥原則在于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所以中醫學上有清熱涼血、消風解毒、有益氣養血或活血化瘀、有補虛瀉實、或攻補兼施等療法。在臨床治療上用藥各證不同,要分清病情的寒熱虛實,患者的體質等等,具體病例具體診治,且不可亂用藥,要遵循中醫中藥、辨證治療、對癥用藥,方能達到根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