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藥技術知識流人專利引證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改革開放30年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醫藥行業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加快,國內醫藥技術不斷更新換代,醫藥技術領域對新知識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通過引證其他國家在醫藥技術方面的先進專利,可以使我國醫藥領域掌握必需的新技術和新方法。而分析專利之間的引證關系,能夠揭示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引入新技術、新方法的軌跡和路線,進而追蹤到知識流人的情況。本文設計和構建了基于專利引證研究知識流入的理論框架,分別從地域、技術領域、研發主體和引證時滯四個維度,對2003—2008年我國在USPTO(美國專利商標局)數據庫中已授權的醫藥領域專利數據的引證情況進行了定量分析,得到近幾年我國醫藥技術領域知識流人的狀態、程度以及變化趨勢。
2基于專利引證研究知識流入的理論框架
2.1基于專利引證研究知識流的現狀
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已經從不同維度,使用專利引證對知識流動進行過分析。美國學者Jaffe和Trajtenberg從地域的維度,通過比較引證專利地理位置的異同來衡量知識外溢,并且研究了美國專利在世界各國中被引證的情況¨1;香港學者Fung和Chow從技術領域的維度來測度計算機、化工、電子電氣領域的知識流強度口‘;韓國學者Kuei—kueiLai從技術領域維度發現了知識流動在不同的產業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和方向性∞o;臺灣地區學者鄭秀玲,張淑卿從地域和引證時滯的維度分析了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電子業專利引證所產生的知識外溢現象”1;我國學者楊中楷,梁永霞利用引證指標對我國專利引證狀況進行了統計分析HJ。以上學者從不同的維度對知識流動的情況進行了研究,分別從各自研究的角度得到了一定結論。但是,以往的文獻都只是以國家或者某個產業為分析對象,基于單一維度的研究視角來分析知識流動,并不能全面的反映知識流動的情況。本文擬通過對專利信息外部特征的挖掘,尋找可以研究知識流入的新維度,并將這些維度綜合起來,構建一個基于專利引證的知識流人研究框架,從而更全面、更深入的反映知識流入的情況。
2.2知識流入研究框架
上文提到的學者們在研究知識流動時,分別用到了地域、技術領域和引證時滯三個維度,本文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的維度:研發主體,形成四個維度的知識流人分析框架,并引入各維度的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以更全面地反映我國醫藥技術領域的知識流人情況。
(1)地域間的知識流入通過引證專利數據中的專利權人項(Assignee)中的國別代碼可以判斷該項專利所屬的國家。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引證各國專利的數量各不相同,對這些被引證的國家進行聚類分析,形成梯隊格局。引證率是指對某一國家的專利引證次數與全部專利引證次數的百分比,以比較我國引證各國專利的程度。通過國家間的聚類、引證率的比較,可以確定我國醫藥技術領域知識流入源頭的組成、分布情況,以及知識流人的程度。
(2)技術領域問的知識流入通過引證專利數據中的當前美國分類號項CurrentU.S.Class)可以判斷該項專利所屬的技術領域。技術領域的知識流人分為領域內部知識流入和領域外部知識流入。內部知識流人是指知識由同屬于一個技術領域的研發主體流入,外部的知識流動是指知識由其他技術領域的研發主體向本領域研發主體流入。技術領域內部知識流入強度,指某領域專利引證該領域專利的次數與引證所有專利次數的比值。技術領域外部知識流人強度,指某技術領域專利引證其他領域專利次數與引證所有專利次數的比值。通過引用本領域和其他領域的情況來測度我國醫藥技術領域的原創性以及與其他領域的融合性。
(3)研發主體間的知識流入通過引證專利數據中的專利權人項(Assignee)可以判斷該專利所屬研發主體的類型。研發主體的類型包括企業、科研院所和個人,統計被我國引證的各類型研發主體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到知識源主體的組成類型以及各類型的重要程度,判斷企業、科研院所和個人對知識流人的影響如何。
(4)引證時滯與知識流入專利引證時滯指的是某一專利引用其他專利,引用發生的時間與其他專利被授予的時間之間的時間段。通過引證專利數據中的授權時間項(IssuedDate)以及該項專利被我國專利引證的時間,可以得到我國專利的引證時滯。引證時滯能夠反映出某專利對在先專利參考和繼承的反應速度∞J。以引證頻次和引證時滯兩者為基礎繪制時間序列圖,比較引證時滯對引證頻次的影響,以及判斷引證的各國專利周期長短。
3數據來源
3.1數據樣本
本文使用的專利統計數據來自USPTO中收錄的我國2003—2008年醫藥技術領域已授權專利。USP—TO提供專利引證信息,進而獲取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專利引證其他專利數據資料。2003—2008年問我國在USPTO已授權的醫藥技術領域專利共247件,其引證專利的數量1347件,歷年專利數量分布如表1所示。由于屬于同一專利權人的專利引證(即自我引證)不屬于知識流動,所以本文的專利引證資料已排除了自我引證數量。NBER(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依據科技領域的不同,把美國專利商標局中400多個美國專利分類號劃分為六大類:化學類、計算機與通信類、醫藥類、電氣電子類、機械類和其他。根據NBER提供的專利分類體系,可以把本文的專利進行領域分類,表2為NBER的醫藥類所對應的美國專利分類號。
3.2平均引證次數
引用其他專利次數可以反映出某專利對其他專利的參考和繼承程度。由圖2可知,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引證其他專利次數都呈歷年下降趨勢,2003年每一個專利申請過程中會引用其他專利8.3次,而2008年每個專利引用的其他專利2.6次,是六年前的三分之一。另外,歷年來我國此領域沒有進行專利引證的專利數量在2006年已經上升到10件左右。引證其他專利次數的減少以及無引證專利數量的增加。體現出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對其他專利參考程度的降低,以及自主創薪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4知識流入分析研究
4.1知識流入的地域性分析
我國醫藥技術領域的引證專利分別來自29個國家(包括我國),將這29個國家的引證專利數量做聚類分析,聚類方法為Between—Groupslinkage(類間平均鏈鎖法),距離的測度方法為SquaredEuclide-alldistanc(歐氏距離平方法),聚類結果如表3所示。通過類間比較可知在這29個國家中,美國位于第一梯隊,日本第二梯隊,中國、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澳大利亞位于第三梯隊,瑞士、西班牙、韓國、荷蘭等國家位于第四梯隊。對前三梯隊引證國家的專利引證率進行統計,從圖3的結果可以看到,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專利引證美國專利的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的專利,且逐年升高,2008年達到近80%的比重,而對其他國家專利引證率起伏變化不大。經過平均引證率的計算,得到我國對美國專利的平均引證率高達68%。對日本專利的平均引證率是8%,對我國專利的平均引證率是4%,德國2%,意大利1%,法國3%,英國3%,澳大利亞1%。國家之問在科技實力上的差異,是主導國與國之間知識擴散的主要因素之一。技術落后國為了迎頭趕上先進國家的科技水平,會通過引證一些先進國家的專利以產生知識擴散的效應,來學習其科學技術。根據《福布斯》2008公布的六大醫藥強國排名依次為:美國、日本、瑞士、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當前世界醫藥行業的競爭力中,美國的實力為第一檔次,且遙遙領先,日本、瑞士、德國、英國和法國為第二檔次,以色列、丹麥、比利時、澳大利亞等國為第三檔次【“。由于美國在醫藥業的強大實力,其專利品質比較高,且掌握關鍵技術,我國在引證專利時會傾向于美國專利,所以美國專利的引證量在歷年都是最大的。從圖3的專利引證率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對美國專利的引證率呈逐年增長的態勢,當前一段時間內,美國都是我國知識流人的主要源頭。從專利引證數量和引證率統計來看,我國位于第三梯隊中,被引證數量僅少于日本,而根據《福布斯》的調查結果來看我國醫藥技術實力并沒有進人世界前三檔次。但我國專利發明者傾向于引證本國專利,醫藥技術領域知識在我國地區之間的流動是很密切的,這體現了Jaffe所稱的地理性的集中現象。
4.2知識流入的技術領域分析
根據當前美國分類號對引證專利所屬的技術領域進行歸類,如圖4所示,我國醫藥技術領域的引證專利覆蓋了全部的六個領域。在這六個領域中,引證專利數量最大的是醫藥技術領域,超過l000件,并且遙遙領先于其他五個領域;其次是化學領域,接近200件;其他類的專利引證數量緊隨其后。由圖5知識流人強度的歷年分布可以看到,從總體情況上,內部知識流人強度始終高于外部知識流人強度,但內部流人強度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同時外部流人強度在逐年增加。經計算,發現我國平均76%的知識流入發生在醫藥技術領域內部,表現出對領域內的知識體現出較為積極地繼承態度。因為同屬于一個技術領域的研發主體因為研究領域相似,所以知識在領域內部流動更頻繁一些。另外,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平均有24%的知識流入起源于外部領域,且吸收其他領域知識強度正在逐年增長,隨著技術多元化的發展,各個研發主體致力于尋求不同領域間的融合,以實現其技術的創新。在技術領域外部的知識流人中,平均50%的知識來源于化學領域,這說明化學領域與本領域的知識流動較為密切,體現了我國醫藥技術領域與化學領域更為廣泛的融合性。NBER將醫藥技術領域的專利分為四個領域,分別為制藥、醫療診斷、生物技術和其他領域。對這些領域的引證專利進行統計,得到2003—2008年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引證內部領域專利數量,分別為:制藥332件,占總數的3l%;醫療診斷514件,占總數的47%;生物技術177件,占總數的16%;其他60件,占總數的6%。由引證細分領域的專利數量歷年分布情況(圖6所示),可以看到:從2003--2008年間這四個領域的變化情況大致相同,其中醫療診斷領域呈現下降態勢;制藥領域和生物技術領域的變化趨勢則保持一致。2003年醫療診斷領域的引證專利數量遠遠高于其他三類,進一步對該領域分析,發現我國醫藥技術領域2003年專利其中一件的引證專利數量高達256件,有254件屬于醫療診斷領域,導致這一年醫療診斷領域專利的引證數量異常的高。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參考的技術集中在制藥領域,緊隨其后的是醫療診斷領域,對生物技術領域的技術參考要少于醫藥和醫療診斷領域,這是因為生物技術在中國近50年醫藥產業的發展史上是一個起步比較晚的產業。
4.3知識流入的主體分析
通過對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專利引證的專利權人進行統計,如圖7所示,企業占60%,科研院所占13%,個人占27%。說明我國醫藥技術領域流入的知識主要來自企業。分別對我國引證專利數量排名前五位國家(美國、日本、中國、英國和法國)的專利權人類型進行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可見,美國在三種不同研發主體的數量排名中,都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說明我國醫藥領域專利所引證的專利技術,不論起源于企業、科研院所還是個人,大部分都來自美國。另外,對比其他國家被引數據,被引用比較多的還有日本的企業和中國的科研院所,其百分比分別達到13.5%和10.7%。由于美國的研發主體在我國醫藥技術領域知識流人中占有主導作用,進一步研究美國研發主體的構成,發現企業約占58.9%,科研機構占12.9%,個人占28.2%。被引頻次在五次以上的機構有11家,依次為:Merck&Co.公司,Genentech公司,HableyMedicalTechnology公司,加州大學,BeetonDickinson醫療公司,Monsanto公司,AmericanHomeProductsCorporation,德克薩斯大學。IneytePharma.ceuticals公司,McNeil—PPC公司。SherwoodMedical公司。其中醫藥行業的企業有6家,其他行業的企業3家,大學2所。
4.4知識流動的時滯分析
對我國醫藥技術專利引證時滯進行統計,發現2003--2008年間我國醫藥技術專利引用其他專利的平均時滯是12年(即引用的專利平均是在12年前申請的)。迸一步對引證美國專利、日本專利和我國專利的時滯進行分析,如圖8所示,發現對三個國家專利的引證出現一個類似的現象,就是引證時滯在12年以內時專利引證頻次較高,引證時滯在13年以上的專利引用頻次隨著時間落差的增加而下降。當引證時滯相同時,對美國專利的引證頻次最高,且遠遠超過我國和日本,對我國專利的引證頻次僅低于日本。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對美國專利的引證時滯為10年時引證頻次達到最高點,之后持續減少;對日本和我國專利的引證則不同于美國,對日本專利引證時滯為3年時達到引證頻次最高點,對我國專利引證時滯為6年時達到最高點。引證美國專利頻次最高時的引證時滯要比相同情況下引證日本和我國的長,說明我國引證的美國專利生命周期較長,而引證的日本專利則較新。
5結論
本文采用專利引證數據作為衡量知識流人的手段,從定量的角度來測度我國醫藥技術領域知識流人的情況。對USPTO中已授權的2003—2008年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專利的引證情況進行統計剖析,得到以下結論:
(1)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引證其他專利的次數逐年減少,無引證專利數量逐漸增加。這體現出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對其他專利參考程度的降低,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2)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專利引證的專利中60%來自美國,美國是知識流入的主要知識源。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對美國專利的引證數量呈逐年增加的態勢,而對其他國家專利的引證則較少。我國并不是醫藥行業的強國,但我國專利發明者在引用專利時對于本國專利還是有一定的傾向性,因此對本國專利的引證率高于英、法等發達國家,體現地理集中性現象。
(3)我國醫藥技術領域的研發主體與同領域的研發主體之間知識流入強度高于與其他領域的研發主體之間的流入強度。平均76%的知識流人發生在技術領域內部,流入的知識主要來自制藥領域。平均24%的知識流入來源于外部領域,其中50%的知識起源于化學領域,我國醫藥技術領域與化學領域有著廣泛的融合性。
(4)對我國醫藥技術領域流人的知識主要產生于企業。在三種類型的研發主體中,美國的企業、科研院所和個人占大多數,其中美國企業對知識流人起主導作用。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引證我國科研院所的專利相對較多,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我國國內產學研發合作增進了知識流入的效應。
(5)2003—2008年間我國醫藥技術專利所引用的專利平均是在12年前申請的,當引證時滯相同時,引證美國專利的頻次最高。另外,我國引證的專利頻次不完全隨著引證時滯的增加而下降,如當對美國專利引證時滯為lO年時,引證頻次達到最高,因為美國掌握著醫藥領域一些基礎且關鍵的技術.我國只有獲得這些技術才能去研發更先進的技術,所以引證的美國專利生命周期較長;相對于美國而言,我國醫藥技術領域引證我國和日本的專利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