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災害醫學的定義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客觀條件的突變給人類社會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破壞的現象為災害。世界衛生組織對“災害”的定義:任何能引起設施破壞,經濟嚴重損失、人員傷亡、人的健康狀況及社會衛生服務條件惡化的事件,當其破壞力超過了所發生地區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該地區以外的地區求援時,就可以認為災害(或“災難”)發生了。國際減災委員會對災害的定義:災害是一種超過受影響地區現有資源承受能力的人類生態環境的破壞。災害醫學是研究在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所造成的災害性損傷條件下實施緊急醫學救治、疾病防治和衛生保障的一門科學。是為受災傷病員提供預防、救治、康復等衛生服務的科學,是介于災害學與醫學之間的學科。需要多學科介入,需要相關學科在災害醫學方面的融合與應用。災害醫學由災害衛勤組織指揮學、災害流行病學、災害救治醫學、災害醫學管理、災害康復醫學、災害心理醫學、災害基礎醫學多部分組成。災害醫學的整體防御可分預警、防范、檢測、診斷、防護、除沾染、現場救治與后送、院內進一步救治、康復、心理、基礎研究等方面。災害醫學由于它自身的特點,正在成為醫學領域中的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而崛起,越來越受到全世界各國的重視。
2災害醫學的一般分類
目前人們一般將災害分為自然災害及人為災害兩大類。
2.1自然災害
2.1.1天文災害隕石災害,星球撞擊,磁暴災害,電離層擾動,極光災害等。
2.1.2氣象災害水災,旱災,臺風,龍卷風,暴風,凍害,雹災,雷電,沙塵暴等。
2.1.3地質災害地震,火山爆發等。
2.1.4地貌(表)災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1.5水文災害海嘯,厄爾尼諾現象等。
2.1.6生物災害病害,蟲害,草害,鼠害等。
2.1.7環境災害水污染,大氣污染,海洋污染,噪聲污染,農藥污染,其他污染等。
2.2人為災害
2.2.1火災城市火災,工礦火災,農村火災,森林火災,其他火災等[3]。
2.2.2爆炸鍋爐爆炸,火藥爆炸,石油化工制品爆炸,工業粉塵爆炸等。
2.2.3交通事故公、鐵路交通事故,民航事故,海事災害等。
2.2.4建筑物事故房屋倒塌,橋梁斷裂,隧道崩塌等。
2.2.5工傷事故電傷,燒傷,跌傷,撞傷,傷害等20余種。
2.2.6衛生災害醫療事故,中毒事故,職業病,地方病,傳染病,其他疫病(呼吸系統病等)。
2.2.7礦山災害礦井崩塌,瓦斯爆炸等。
2.2.8科技事故航天事故,核事故,生物工程事故等。
2.2.9戰爭及恐怖爆炸等
3國務院公布實施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進一步推動了災害醫學事業的發展
2003年5月9日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第376號令,公布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條例的公布實施體現了我國政府對預防、控制、處理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保護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的高度責任心,同時也開創了衛生部門在直接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地位、責任、義務的新的里程碑。公共衛生相關緊急突發事件的原因是多樣的、危害是直接的、發生是隱蔽的、表現是突然的。這實際上就是災害醫學需要研究的課題,必將進一步推動災害醫學事業的迅速發展。
4災害醫學的主要研究方向
4.1深入探索各種災害發生規律和損傷特點,從基礎上開始對各種災害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制定各種衛生應急保障方案。
4.2搞好各種災害現場的衛生救護訓練,優化衛生組織和完善各種災害現場急救預案。
4.3研究、發展和引進有關預防各種災害,減少傷病員的數量,減輕損傷的嚴重程度,加快傷病員后送速度和提高醫療能力等方面的技術。
4.4研究新的止血技術、止血劑、全血代用品和凝血劑,減少傷后器官損傷和改善預后。各種災害現場傷員早期死亡中大約有50%是由失血造成的。所以研制新式止血繃帶和單手操作止血帶是十分有用的。
4.5研究傷病員后送途中的醫療設備。要研究裝備小型和高機動性的后送搶救工具、急救設備等。這些設備應具備最先進、重量輕、可在各種后送平臺上展開、模塊化、標準化等特點。標準化的目的是便于快速交換、快速補給、快速維修和共同訓練等。
4.6研究和改進預測各種災害傷員的類型、數量和分布的模型,為制定衛生計劃提供依據,預測傷病員治療和后送需求,后勤保障需求,醫療救護隊展開的范圍、作業環境和地理位置等。
4.7重視和加強對各種災害損傷的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方面應重點開展機體對創傷反應(心血管反應、免疫反應、代謝反應)的研究,各種災害傷情嚴重度評估,多器官功能障礙(MODS)及衰竭(MOF)的機制、防治,創傷的預防研究,創傷細胞分子生物學、創傷修復分子生物學機制及組織工程學的研究。創傷康復不僅僅注重機體功能的康復,更應注重心理創傷的康復,要不斷開發、研制有利于功能恢復的器械、設備,加強各種災害后的心理治療,降低傷殘率和傷殘程度,提高社會生產力。
4.8迅速創建高效運行的信息化災害醫學網絡體系。人類今天已步入了信息網絡化時代,因此,創建安全有效的各種災害的綠色搶救通道十分重要[4],要保證醫療救護網絡、通訊網絡和交通網絡的高效運行,提高在抗災中醫學科學技術能力的含量。
4.9建立和完善流動的便攜式ICU病房,將救命性的處理前移到災害事故現場[5]。眾所周知,在災害、局部戰爭或意外發生時,第一時間內現場死亡人數是最多的。據統計,國內外歷次戰爭數據表明,構成傷后死亡率傷后即刻占40%,傷后5min占25%,傷后5~30min占15%,傷后30min以上占20%。另據統計,創傷傷員第一死亡高峰在1h之內,此時死亡的數量占創傷死亡的50%,而第二死亡高峰出現在傷后2~4h之內,其死亡數占創傷死亡的30%。所以對于現場急救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傳統的急救觀念往往使得處于生死之際的傷員喪失了最寶貴的幾分鐘、十幾分鐘“救命的黃金時間”。因此提倡和實施現代救護的新概念和技能勢在必行,創建流動便攜式ICU(intensivecareunit)病房是實現這一目標重要的步驟。我們在我國載人航天首飛航天員主著陸場的醫療保障及救護中,創新地把一個高質量的ICU病房前移至草原上、沙漠里、醫療救護直升機內、醫療救護車內,建立了流動的便攜式ICU病房,確保意外情況下航天員的安全,達到了“快速反應,立體救護”的目的。該危重病現場急救新模式,對降低重大災害事故和局部戰爭中傷員的傷殘率和死亡率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10加強對災害流行病學的研究。災害流行病學這一名稱出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是運用流行病學和其他預防醫學手段,對災害與其誘發的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影響因素來進行研究并采取相應預防與救治措施的學科。對災害流行病學的研究必將有力地推動災害醫學不斷地創新、發展與完善。
4.11災害醫學中的組織指揮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組織指揮規則,需要深入研究。災害醫學中的組織指揮需要一整套合理、高效、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精干熟練的指揮管理人才。必需加強應急救援衛勤的組織指揮,建立強有力的指揮機關負責應急救援及搶救的總指揮,不斷加強并完善醫療救護系統[6],這是保證搶救成功的關鍵措施。
4.12建立批量災害傷傷員的分類系統: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搶救隊伍,訓練一批自救互救骨干,加強現場救治,加快傷員后送,盡可能縮短傷后至手術的時間,強調提高基本治療技術是提高批量災害傷傷員救治的最重要的問題[7]。批量災害傷員的分類在和平時期可參考批量分類法:(1)絕對急救:該類傷員優先后送;(2)緊急急救:傷員需要緊急生命支持;(3)優先急救:為防止發生通氣或循環障礙,轉運前需要進行治療;(4)相對急救:該類傷員需要立即進行治療;(5)次要急救:外科治療可以延遲至18h進行;(6)第三位急救:治療可以延遲至18h后進行,傷員可以坐位轉運;(7)無需住院治療的創傷;(8)超過限度急救:一些傷員傷情特別嚴重,但無條件立即治療或生存希望很小。可僅給予鎮痛治療,避免無用的治療搶救而浪費時間和資源。應特別注意:僅僅在災難救助需求遠遠壓倒所能提供的醫療資源時才將患者分類為超過限度急救。
4.13醫療衛生部門及有關災害醫學部門應該在救治理論、組織、裝備、人員等方面做好準備:隨時準備應付突發事件中災害傷傷員的救治,圓滿完成衛勤保障任務[8]。一是救治理論準備:先進的救治理論是做好衛生工作的指南。應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和未來軍事斗爭的需要,應研究和創立適應新形勢的衛勤救治理論,指導我國的災害傷救治工作。近期的“醫療與傷員同在”、“立體救護、快速反應”、“改善微循環,防止微血栓,迅速發現和糾正隱性低灌注”、“山莨菪堿聯用地塞米松為主的沖擊療法”、“組織和裝備模塊化”等新的災害傷的救治理論,可借鑒,經消化吸收變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理論。二是組織準備:合理的衛勤組織是提高衛勤保障能力的基礎,應建立一些規模小、多功能、機動能力強的災害傷醫療救護隊,具備快速反應醫療增援的能力,以滿足緊急救護需要。三是人才準備:高素質的人才是提高災害傷救治能力的關鍵。在有條件的單位應培養高層次的多方面的災害傷救治人才。但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提高現場救護員和戰地衛生員的基本素質。他們是現場和前線救治傷員的主力,搞好了自救互救訓練,將會大大降低傷員死亡率。四是裝備準備:優質的救治衛生裝備是提高衛勤保障能力的物質基礎。要盡可能地使創傷現場和前線的醫療水平達到現代醫院里的醫療水平,發展和引進多發性創傷救治方面的高新技術,才能不斷提高衛勤保障能力。
4.14重視災害傷后1h的黃金搶救時間,10min的白金搶救時間:災害傷傷員初期的現場急救十分重要,應重視傷后1h的黃金搶救時間,10min的白金搶救時間,使傷員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最確切的救治。最好將救命性的外科處理延伸到事故現場。現場搶救原則是先救命后治傷,先重傷后輕傷,先搶后救,搶中有救,盡可能使重傷員在“傷后10min得到救治”,盡快脫離事故現場,先分類再后送,醫護人員以救為主,其他人員以搶為主,快速后送,減少傷員在現場停留時間,同時還應消除傷員的精神創傷,在醫療救護中,能體現“立體救護、快速反應”的救治原則,能善于應用現有的先進科技手段,解決多發性創傷醫療救護中的重大醫學問題,盡可能應用現代高新技術服務于醫療救護,這樣可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
4.15堅持科學的救治原則。迅速組織強有力的搶救組對災害傷傷員進行搶救,加強治療和護理。嚴重災害傷傷員往往需要及時手術治療,有條件的醫院,嚴重災害傷應在急診科就地手術處理,急診處理要突出“快、準、及時、高效”。
4.16建立災害醫學數據庫。災害醫學中心要注意收集資料、情報,建立災害醫學數據庫,編制出災害事件致傷的診斷、救治、管理及統計軟件,完善事故醫學應急咨詢和組織指揮信息輔助決策系統。為領導機關對災害事件醫療應急組織指揮、技術裝備、藥品生產和儲備的決策提供咨詢。
4.17衛生災害偵察。目的是要確定已發生災害事件的危害程度,周圍環境受污染的界限和范圍,有毒化學物質嚴重性,事故的規模和后果。還要指出對事故現場人員的各項防護措施,預防中毒人員再次受到化學毒物的不良作用。在極端情況下可利用下列各種方法進行醫學偵察:直接調查災區和各受災點,取空氣、土壤、水和糧食樣品進行化驗檢查,查閱醫療機構、獸醫機構和當時居民所保存的當地發病資料,查對取得的數據,研究存檔資料。醫學偵察還應該是及時的,及時獲得的資料對預防救援人免受不良影響最為有效,遲到的資料雖然也很重要,但無實用價值。為避免這種情況,應結合具體情況,對轄區進行經常性醫學觀察。
4.18注意公眾的心理危害程度。發生災害事件時,將面臨的問題有:突發災害事件的強烈刺激使部分人精神難以適應,據統計約有3/4的人出現輕重不同的所謂恐怖綜合征。有時失去常態,表現有恐懼感,很容易輕信謠言等,突發災害事件給傷員造成的精神創傷是明顯的。將面臨的問題有:(1)公眾對毒物暴露可能帶來的長期健康危害的擔心程度增高;(2)故意造成事件影響的可能性增加,使得大批患者突然進入醫院系統的可能性增大;(3)使大批人員長期暴露于對健康有危害的低水平有毒化學物質的可能性增加。了解并應注意公眾的心理危害程度,必須采取正確的應對策略。
4.19重視災害事件致傷傷員的遠期效應。必須重視災害事件致傷傷員的遠期效應,我們的研究證實,受災害事件致傷傷員的遠期效應值得重視,實驗研究發現嚴重化學中毒75%的大鼠有肺纖維化,個別大鼠出現肺低分化腺癌,遠期效應明顯。1991年的海灣戰爭以后,現在已經受到關注的海灣戰爭綜合征也警示我們要重視這一問題,提示我們搶救治療必須越快、越早越好,同時應在整體治療時,對災害事件致傷傷員的可能出現的遠期效應進行兼顧和并治,在可能的條件下進行預防。
4.20根據歷次災害事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有關措施及內容加以改革和改組,更進一步提高對各種災害及突發事件應急能力,保障在災害條件下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災害預防、監測和傷病救治的組織與技術措施的有效實施,充分發揮我國中西醫結合的特色和優勢,開辟把中西醫結合理論和技術應用于災害醫學的先河,使災害醫學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開展對災害的防治研究,降低災害傷的發生率、傷殘率和病死率是新世紀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