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災害防治財務保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中國,自然災害對于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深刻。歷史上,頻繁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不僅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還極大地影響了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宗教等方面,我國建立健全災害防治的財務保障體系十分重要并尤顯迫切。
一、建立應急資金保障體制
結合我國特色的政治制度以及經濟狀況,目前,我國自然災害的應急資金保障應該由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加上保險公司的廣泛參與,同時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才能形成全國性或區域性的保障體系。
(一)構建公共財政應對機制
在自然災害救助方面,特別是突發性特大災害發生后,只有國家才能組織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救助。尤其在依靠群眾、集體的力量,通過生產自救,仍無法解決困難時,國家要給予必要的救助和扶持,這是在救災工作中發揮保障作用的具體體現。目前,我國財政支出主要通過撫恤支出、農業支出、科技支出、社會保障補助支出以及政策性補貼支出進行救助。另外在遇到緊急特殊的自然災害時,還可以通過中央和地方專項儲備基金進行補助。
(二)建立保險巨災應急機制
在自然災害面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助于災后救助、救濟和恢復重建,包括對人和對物的各種民間保險制度和政府的公共保障制度。
首先,建立農業保險和巨災保險。對于一個擁有近9億農村人口的大國,巨災對于農業,乃至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我國實行農業保險政策對巨災損失的分擔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通過巨災保險機制,財政對保費、巨災保險基金提供補貼,可以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放大效應,從而滿足快速恢復生產生活的資金需求。
其次,發行巨災債券,給我國開展巨災等大項目保險業務和開拓再保險市場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同時也是我國保險業在新形勢下迎接國際挑戰的需要。巨災保險市場上有著遠遠超過目前保險業供給能力的巨大潛在需求和現實需求。
(三)開設社會公共救助渠道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超級大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是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但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每一個中國人都捐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凝聚在一起的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也是無窮的。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廣泛開展慈善事業和公益活動,培育發展民間組織,更多、更好地募集資金和物資,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共同發展新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捐助和慈善事業,對社會救助體系的完善和救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二、加強災后重建資金管理
(一)災區生活資金的投放要求
首先,保障災區生活物資必需品資金。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最重要的是保障災區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確保困難災民生活不發生問題,各級政府應根據財力增長,物價變動,居民生活水平實際狀況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災資金的補助標準。另外還要增強緊急搶救類,如救生舟、救生船、救生衣等和安置災民的生活用品類的物資供應。
其次,保障災區基礎建設資金。提高政府對災后公共設施建設的分擔比例,配合財政政策增加對三農、環境保護、中小企業、服務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堅持先急后緩、先重后輕,確保重點,先抓恢復、后量力發展的原則,優先考慮民房重建,同時,安排好鄉鎮學校、衛生院(所)、市政基礎和水利設施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恢復重建項目。
(二)受災企業資金的保障制度
首先,在企業所得稅方面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因自然災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另外,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將按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個人將其所得向災區的捐贈,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從應納稅所得中扣除。
其次,在貸款方面,災后重建的資金缺口巨大,資金期限長,風險難測,由于突如其來的災害已經造成了上一輪的資金鏈斷裂,不少貸款者無法如約履行還款承諾,有些擔保抵押物也已經因災害損毀。面對這些困難,金融機構應該大有作為:向受災地區傾斜的信貸政策,對重點基礎設施、中小企業和“三農”發展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向地震災區的房屋貸款和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貸款、工業和服務業恢復生產經營貸款、農業恢復生產貸款等提供財政貼息。
三、完善救災資金監督管理體系
救災專項資金,是受災群眾的“養命錢”,必須認真負責地管好用好,堅決不碰“高壓線”,扎實構筑“防火墻”。在具體工作中,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上著力。
(一)加強救災資金投放預算管理
制定符合實際的救災體制和資金救助辦法。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實施不同的分級管理救災體制。在制定災害補助標準時要綜合考慮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狀況,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救災資金的社會效益。
(二)加強財政專戶管理
健全和完善救災資金管理辦法,認真貫徹“收支兩條線”的管理原則,由財政部統一撥款,實行專人負責,確保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截留、克扣、挪用,建立救災資金分配、審批、撥付、發放四分開的管理制度。
(三)加強救災專項資金的監督檢查
堅持日常監督與專項檢查相結合,認真核撥每一筆支出,確保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實施對款物分發的村評、鄉審以及登記造冊、張榜公布等措施保障。財政部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對救災資金進行專項檢查,參與災情數據的核查工作,通過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加強救災資金管理的具體意見,對遏制擠占挪用和虛報冒領救災資金等問題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