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監護室醫院感染監察透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醫院感染部位分布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為主,其次為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具體見表1。
醫院感染病原學檢查結果117例次醫院感染中分離出病原菌144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76株,革蘭陽性球菌54株,真菌14株。主要病原菌以不動桿菌屬為主,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18株,占56.25%。具體見表2。
本次調查顯示ICU醫院感染例次發病率為21.23%。高于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綜合ICU第3季度醫院感染發病率9.07%,例次發病率11.26%。我院ICU主要收治危急重癥患者,基礎疾病較多且嚴重,免疫功能低下,長時間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同時侵入性診療操作多,導致ICU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因而,ICU應作為醫院感染重點監控科室。同時,監 測結果提示我們的預防與控制措施在執行方面需要加強監督管理,重視過程管理和干預效果的評估,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主,其次為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有文獻報道ICU醫院感染發病率為20%~3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為主。ICU患者大部分長期臥床,肺功能差,痰墜積于肺內為細菌滋生繁殖提供了有利環境,胃內容物反流誤吸入呼吸道導致感染,侵入性診療操作破壞了呼吸道正常的屏障功能,ICU患者呼吸機使用率較高,因而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較高。在臨床診療工作中我們采取了一系列干預措施,包括呼吸機相關設備的消毒滅菌、病情許可采取30~45度半臥位,規范口腔護理,定期評估患者病情,盡早撤機,加強醫務人員手衛生工作,有效預防與控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導尿管相關性泌尿道感染率為4.36‰,高于監控網所顯示的導尿管相關性泌尿道感染率1.76‰。導尿管的使用應加強無菌操作技術的管理,盡可能縮短留置尿管的時間,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尿液引流系統通暢和完整,定期更換引流管和尿袋,減少膀胱沖洗均可減少泌尿道感染的發生。本次監測結果顯示血管導管相關性血液感染率較高,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盡量選擇鎖骨下靜脈為穿刺點,最大限度進行無菌屏障的建立,嚴格無菌操作,動態評估患者病情,及早拔管,從而達到有效降低血液感染發生率的目的。
病原菌結果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革蘭陰性菌中主要以鮑氏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為主;革蘭陽性球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占56.25%,與文獻報道一致。鮑氏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均為條件致病菌,在周圍環境普遍存在,污染的物品、環境、醫務人員的手可成為主要的傳播媒介。
所以要重視消毒隔離、醫務人員手衛生工作,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此次監測結果顯示,ICU患者為醫院感染高危人群。因而,通過開展ICU目標性監測工作,可及時采取干預措施,評估措施實施效果,有效降低ICU醫院感染發病率。
作者:史文昕史文晶李會峰王萍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中平能化醫療集團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