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闡述中醫院感染率的調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醫院感染病原菌分離結果17例次醫院感染患者,共送檢標本12份,送檢率為70.59%;分離出病原菌7株,陽性率為58.33%。送檢標本主要是痰培養,分離病原菌以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分離出3株,占42.86%;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鏈球菌、鮑氏不動桿菌各分離出1株。
抗菌藥物使用全院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為33.24%,二聯使用率為11.95%,無\三聯用藥。治療用藥占58.85%,治療+預防用藥占5.75%。冠心病重癥監護病房及ICU、呼吸科、外科系統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較高。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見表3。
侵入性操作680例住院患者中,496例靜脈輸液,輸液率為72.94%;51例行動靜脈插管、24例行泌尿道插管,插管率分別為7.50%、3.53%;1例使用呼吸機,使用率為0.15%;157例進行手術,手術率為23.09%。
病毒攜帶陽性率對530例患者進行乙型肝炎病毒檢查,其中9例陽性,陽性率為1.70%;對408例進行丙型肝炎病毒檢查,其中11例陽性,陽性率為2.70%;對297例患者進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查,無陽性患者。
1醫院感染現患率本次調查醫院感染現患率為2.35%,現患例次率為2.50%,低于崔揚文等的報道。我院為三級甲等中醫院,很多患者來院前已經在外院長期治療,病情復雜,具備多種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特別是針灸科、腫瘤科多為后期康復患者,合并癥多、病情重,已反復大量使用多種抗菌藥物,所以醫院感染發病率較高,是醫院感染的重點部門,還應加強這些科室的醫院感染控制工作,以降低現患率。
2感染部位調查顯示,醫院感染以下呼吸道為主,與國內很多報道一致,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點。原發病、住院時間延長、年齡、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均是下呼吸道醫院感染的易感危險因素。預防下呼吸道醫院感染,要加強病房管理,保持環境清潔衛生,減少陪護、探視人數,避免交叉感染。重視改善手衛生設施,規范醫務人員的手衛生操作,防止通過醫務人員的手傳播病原菌。
加強護理工作,做好患者個人清潔衛生,特別是口腔清潔;臥床患者要抬高床頭避免胃食道反流引起誤吸;要定時行基礎護理。應根據藥敏情況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及廣譜抗菌藥物過度使用導致的真菌感染。盡量減少侵入性治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使用的器械要按要求嚴格消毒。氧氣濕化瓶每天使用后要嚴格消毒,濕化用水要求無菌。
3病原菌分離病原菌以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占42.86%,與呂全江等報道的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此次調查分離的菌株數過少,不能真實反映我院病原菌分布情況,并且不能除外留取的痰標本被口咽部定植的真菌污染。研究表明,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應用、預防性使用抗真菌藥物治療以及有創的檢查和治療等現代診療手段的增多是導致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保護正常菌群平衡、盡量減少侵入性治療,謹慎預防性使用抗真菌藥物治療,減少真菌所致的二重感染,是臨床醫務人員應高度重視的問題。
4抗菌藥物的使用橫斷面調查當日抗菌藥物使用率為33.24%,細菌培養率為73.97%。我院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的使用率較高,并且術前使用率僅為87.32%。此次調查細菌培養率與日常監測結果一致,高于國內相關報道。
5侵入性操作住院患者靜脈輸液的比例較高,為72.94%。有創治療雖給重癥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手段,但也已經被證實是醫院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所以相關的目標性監測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點。
6血液傳播病毒的檢查隨著各種有創檢查、治療的增加,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主要經血傳播病毒所致感染在社會人群蔓延的同時,亦引起醫院感染的發生。所以在手術、各種內鏡檢查及輸血治療前均應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及早采取相應的隔離與預防措施,保護患者安全及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也可以明確相關醫療責任,減少醫療糾紛。
作者:馬海燕趙冰陳素平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