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患者視角的醫患關系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信息時代診療情境中知識和話語權仍然不對稱在醫學治療領域中,因為掌握醫學專業知識不同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必然導致醫方享有絕對的話語權,使得行業遭遇信息化,醫療環境、醫患關系的顛覆在所難免。當信息技術介入醫療之后,患者很容易掌握工具、數據、信息和真相,就會產生醫生的權威危機或者患者出現挑戰權威的可能。因此,當患者知道更多之后,如果醫生的說法不能使其信服,醫生會面對更多的質疑。
1.2利益關系上兼具互惠性與矛盾性現實中,政府的醫衛經費投入不夠,“目前我國的醫療開支僅占GDP的4.89%,都不及古巴,在世界上處于較低水平。”這一現實決定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不夠。1978年后,我國醫療政策改變,醫院管理和經營機制向市場化轉變,醫院開始追求社會平均利潤甚至超額利潤,醫院的公益性出現缺失[2]。近年來,醫患糾紛型群體性事件愈演愈烈,而且在醫療機構發生的醫療糾紛中,患者及其家屬越來越多地采取干擾醫方的正常工作秩序、貶損醫方的聲譽等種種非法手段迫使醫方答應其不合理利益訴求。
2討論
2.1培養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文精神醫學與人文本來是渾然一體的。醫學起源于哲學,成就于醫藥,回歸于人文。見病見人,見人見病,人有肢體的病痛也有精神的疾苦,在病痛時其精神亦是痛苦的,尊重患者是醫學人文之本。從醫院層面來講,醫療機構應以醫學人文精神為核心,引導醫院的規劃與布局、運營及管理,將患者的地位、尊嚴、價值、權利及自由與發展放在首位加以關懷[3]。在醫學史上,無論中外,醫院的興起無不與仁愛、照顧和關懷相關[4]。我國北宋時期文學家蘇軾,在疫病流行期間,創辦了“安樂病坊”以照顧無家可歸的患者;英國在“明天的醫生”報告中提出醫學教育和實踐要加入更多的交叉課程,以達到醫學人文與醫學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對醫務人員方面而言,如何在針對疾病的技術能力和面對患者的人文精神之間保持平衡協調,是現代醫務人員必須努力做到的。
2.2引導患者期望值在預防醫療糾紛中的應用通過對患者期望值進行有效引導,盡量縮小患者期望值與醫務人員期望值之間的差距,最大限度地預防醫療投訴與糾紛。①引導患者期望值并維持在一個客觀實際的合理水平,能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滿意度。②提升醫務人員個人素質與服務水平,提升患者病有所醫、病有所養的安全感。③注重加強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在考慮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充分取得患者和家屬的理解與配合。早期及時干預、甄別患者不合理的期望值,將醫療糾紛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2.3開展健康教育,縮小醫患知識差距雖然互聯網時代,大眾獲得醫療信息的途徑有了捷道,但醫學畢竟是一門專業性強的高深學科,面對海量的信息,患者很難甄別良莠,還是期望專業人員的幫助。因此,醫務人員應當主動承擔起對患者、對社會的責任,采取多種多樣的健康教育形式,如科普、專題講座、版報、健康家園活動等。在宣傳過程中,醫者要讓患者感覺到誠意,縮短彼此距離,積極主動地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溝通和有效的協調。
2.4建立獨立的、暢通的、合理的訴求渠道醫患關系緊張,傷醫事件不斷涌現,這是不爭的事實。醫院在增強安保力量方面,似乎不斷有新舉措出現。對于傷醫事件,法律處罰也多是嚴厲的。可沒有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問題的癥結關鍵還是在于患者維權渠道不暢通。由于治療中各種潛在因素,醫患糾紛有時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有一個獨立的、暢通的、合理的訴求渠道,用制度公平和程序公平來保證對糾紛事件的公平處理,也能夠很好的處理大部分醫患糾紛事件。作者認為可以借鑒韓國的做法,建立專門的第三方機構,如醫療紛爭調解仲裁院。
2.5推進醫療資源公平、還醫院公益性目前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均衡、醫院公益性體現不具體是患者看病難的根源,也是醫患關系緊張頻發的重要推手。采取推進城鄉公共醫療資源均等化,保障醫保真正全覆蓋和高質量,建立規則公平和機會公平的醫療體系,是確保醫療公平實現的基礎。
作者:繆勇溫鳳飛唐文靜秦承明單位:湖北武漢空軍漢口趙家條干休所湖北武漢空軍武昌虎泉干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