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預防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是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徑,為更好地實現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效應,該文立足于預防醫學課程的自身特點,把“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預防醫學課程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并重,努力達到全方位、全程育人的培養目標,力爭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思政教育;預防醫學;教學改革
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等醫學院校擔負著培養優質醫療人才,為人民健康、生命服務的重任,隨著人們對醫療服務需求的不但提高,對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的培養,除需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精湛的技術外,醫德的培養也是醫學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單靠學校開設的思政課程已經不能滿足醫德培養的需要,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尤為關鍵。該文主要探討預防醫學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銜接,以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預防醫學的課程特點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在醫學各學科中預防醫學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預防醫學以明確的群體和個體為研究對象,是醫學的一門應用學科,主要包括人群健康研究中的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臨床預防服務、社區公共衛生、衛生服務體系與衛生管理四個方面的內容,目的是預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保護、促進和維護健康。通過對預防醫學課程的學習,可以使醫學生樹立預防為主的思想,應用三級預防原則及健康生態學模型做好醫療衛生保健服務工作;也可以使醫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敏銳地察覺和報告各類公共衛生問題,在臨床工作中能主動參與社區人群健康工作與個體化健康維護計劃的制訂,進而提高整個人群及個體的健康水平。
2“思政教育”融入預防醫學課程的意義和必要性
2.1有助于實現全方位、全程育人的目標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充分體現全程多維度的育人及全員全課程“大思政”教育體系,符合黨的精神的要求和方向。大部分醫學生更重視內、外、婦、兒等專業課程,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對自己的職業用處不大,存在較大偏見。因此,在主觀意識上,醫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而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彌補醫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短板的有效途徑。
2.2有助于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
大學教師是履行大學使命和傳承社會文化的第一主體,大學教師不單單是“解惑”,更承載著“傳道”育人的重任,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才能真正在“教書”的同時彰顯“育人”功能。大學教師長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和熏陶,在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融入邏輯判斷、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同時要體現時代精神、民族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在醫學生的五年學習階段,僅靠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無法達到育人的預期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從而達到“教書”與“育人”的目的。
2.3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目前,在校的醫學生絕大多數為2000年之后出生的獨生之女,情緒變化較不穩定,心智思想尚未成熟;大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進行“思政教育”尤為重要。此階段的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極強,但也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加之醫學生課業相對繁重,容易產生不平衡心里及厭學情緒,從而形成錯誤的價值取向。因而,在預防醫學專業課程中,選取合適的案例開展“思政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2.4是培養醫學生職業素養的需要
隨著醫學模式及健康觀的轉變,醫療服務模式由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WHO因此提出了“五星級醫生”的要求,醫學生應具備以下五方面的能力,即衛生保健的提供者、醫療決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區衛生領導者及服務管理者。因此,在開展臨床工作中,要首先了解患者的社會背景和心理特征,除了開出“醫學處方”外,也要開出“社會處方”。預防醫學作為連接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學科,“思政教育”融入預防醫學課程教學中,是培養醫學生職業素養的需要,更是培養“五星級醫生”的關鍵。
2.5是預防醫學課程教學的內在動力需求
預防醫學與日常生活和臨床實踐結合緊密,在預防醫學知識相關醫療案例,如傳染病爆發、身體活動促進、煙草控制、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熱點問題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可以幫助醫學生做到“又紅又專”,激發醫學生產生“思想”共鳴。在“課程思政”提出之前,在預防醫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也適當加入辯證法、可持續發展觀、遵紀守法等思政元素,因此,“思政教育”也是預防醫學課程教學的內在動力需求。
3“思政教育”融入預防醫學課程的途徑
3.1預防醫學課程教學與辯證思維教育相結合
辯證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引領各門專業課程教學的思想旗幟,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方法論指導和正確的世界觀。預防醫學作為自然學科,辯證思維無處不在。如在”環境衛生”章節,會介紹人類與環境的辯證關系,人對環境的適應性、人與環境的統一性、人改造環境的能動性及機體與周圍環境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等內容。通過這部分內容的講授,讓學生以辯證法的觀點認知和把握環境與健康的規律。
3.2預防醫學課程教學與弘揚傳統文化相結合
疾病的三級預防思想是預防醫學的核心內容,在講授此部分內容時,可以引用我國古代預防醫學思想。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治未病的主要思想“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即病防變”,這些思想與現代預防醫學的三級預防理論完全吻合。通過兩者的比較,即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又增加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3預防醫學課程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
網絡游戲、網絡購物等新鮮事物的出現,使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對愛國主義教育產生了較大沖擊。在預防醫學教學中,可以列舉我國在預防醫學事業中取得的各種成績,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如“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后不復發”的防治狂犬病的手段,早在公元303年就已提出;人痘接種術預防天花在16世紀提出等內容。
3.4預防醫學課程教學與時事政治相結合
黨的明確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內容與預防醫學課堂中講授的“環境污染與健康”關系密切,通過在課堂中引入相關的時事政治內容,使學生能及時了解我國的大政方針政策。
3.5預防醫學課程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相結合
醫學生不但需要具備疾病的診療知識和技能,也應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除了治療疾病之外,也應使患者明確如何預防疾病。在“煙草控制”章節中,教師會告訴學生,煙草控制是醫學生不可推卸的責任。醫學生首先要做到自己不吸煙,其次在臨床工作中不能單純地治療吸煙導致的疾病,更應該幫助患者戒煙。綜上所述,我們對預防醫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并重,努力達到全方位、全程育人的培養目標,力爭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沈娟鳳.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若干思考[J].高教學刊,2019(1):180-182.
[2]馬興銘,張李峰,王競秋,等.醫學免疫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與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6):1013-1015,1086.
[3]李善霞,林寒梅,黃巍,等.高校婦產科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探討[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1(4):142-144.
[4]朱蕾.探析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J].教育現代化,2018,5(47):103-104.
[5]吳建軍,元梅蓮,袁利,等.基于學生創新綜合能力培養的預防醫學教學改革探討[J].廣州醫藥,2018,49(4):114-116.
[6]李琦,呂一軍.從課程思政視角談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8,48(11):857-859.
作者:姜爽 李璐 王星云 于澄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預防醫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