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圍產醫學事業的發展方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宋玉芬單位:安徽淮南礦業學院醫院
圍產醫學的興起改變了過去以母體為主體的保健體系,而建立了以母子共同為主體的保健體系。當前,我國比較普遍應用“圍產期護,即孕28周到產后7d,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76年國際婦產科協會規定各個國家均要建立圍產醫學機構及保健網。我國已在各大中城市建立了孕婦保健卡,定期作產前檢查,并且設立了遺傳咨詢,高危妊娠,新生兒保健門診等。
產前診斷
1.1染色體檢查以前在孕16~20周采集羊水細胞培養,現在我國已利用電子顯微鏡可作染色體高分辨法。近來意大利學者(Simoni)提出吸取孕6~8周滋養細胞直接制備染色體檢查,可以診斷出X一連鎖遺傳性疾病的性染色體,鑒別胎兒性別,及時終止伴性遺傳性疾病的胎兒。近來西方國家及我國已能應用絨毛細胞提取DNA與32P標記Y特異探針雜交,也能作性別鑒別。
1.2神經管缺陷疾病的診斷神經管缺陷疾病是最高危的先天性疾病,平均發生率為2.7%,我國北方達7%。Brock采集羊水測AFP產前診斷神經管缺陷,目前國際及國內均已應用。但因羊膜穿刺有一定的危險性,現主張抽母血清AFP在早孕期作篩選檢查。連續2次均高于同期正常妊娠AFP平均值2S以上者,視為陽性,再進一步抽羊水查AFP及羊水乙酞膽鹼脂酶(AchE),并輔以B超掃描。因為羊水AchE凝膠電泳定性檢查較羊水AFP值更為準確,AchE為神經細胞分泌,特異性強.
1.3先天性代謝性疾病診斷有關這方面工作,國內已開展很多。應用基因診斷又稱DNA分析。常用的產前基因診斷技術有點雜交,限制性內切酶酶譜分析,診斷。一地中海貧血。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連續分析及多聚酶鏈反應(PCR)是產前基因診斷應用最廣泛的一項技術。如基因發生突變,則該酶切點有變化,原來的切割點丟失,新切割點出現所形成的DN段長度不相同,這種限制性片段長度的差異反映了基因型的差異。當前,國內已能利用基因診斷技術診斷。、p地中海貧血,血友病AB型,非營養性肌萎縮(DMD)等。
1.4胎兒鏡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胎兒鏡應用于產科,開辟了一個新的有效診斷途徑。目前,世界各國作胎兒鏡診斷已有數千例,國內協和醫院亦開展了這方面工作。胎兒鏡的應用補充了羊膜腔穿刺,羊水細胞培養和早孕絨毛培養,超聲波等目前產前診斷手段的不足之外,還可用來診斷一些胎兒崎形,如唇裂、肢指畸形綜合征,嚴重畸形、白化病、閉合性腦脊膜膨出,臍病、腹壁裂、大片血管瘤、獸皮病等。還可以開展宮內治療及早糾正胎兒疾病,改變了宮內診斷只能采用終止妊娠的被動處理方法。而美國醫生已可以在胎兒鏡下作臍靜脈給藥治療。
成熟度。羊水脂肪細胞出現率可作為胎兒皮膚成熟的判斷;陰道細胞學檢查作為預產期、胎盤成熟度及胎盤功能的估計;分娩期采胎兒頭皮末梢血氣分析來診斷胎兒宮內缺氧程度等。上述實驗室檢查國內一些大醫院已逐步用于臨床.
圍產期監護
2.1胎心監護古老傳統方法是用聽筒直接聽胎心,但這種簡單方法只能聽瞬時胎心,不能動態觀察胎心變化.自從胎心監護儀間世之后,胎心率得以描記并聲響亦得以擴大,利于觀察和及時發現異常而給予處理。
胎心監護現已發展到胎心心電圖應用,可正確反映胎兒宮內缺氧情況,為其它儀器所不能代替,對降低圍產兒發病率和死亡率有著十分重要價值。
2.2B超診斷儀超聲診斷儀的間世使圍產醫學這門邊緣科學有了長足發展,并己成為當今不可缺少的診斷手段。
B超診斷儀從孕40+天就可觀察出胚胎是否健康發育,確定胎齡,監護胎兒生長發育情況及胎盤成熟度和羊水量的測定。一些有經驗的醫生尚可通過羊水在B超中的清晰度來判斷胎兒宮內環境是否正常。通過B超檢查,現已能對某些胎兒崎形作出早期判斷,并能確診產科嚴重并發癥,如前置胎盤及胎盤早期剝離等。當前,彩色多普勒(Doppler)超聲并應用于臨床,其對胎兒臍動脈血流速波形的檢測可預測胎兒有無缺血、缺氧以及診斷胎兒內臟器官各部分生長發育是否正常,價值很大.
2.3實驗室檢查圍產醫學中的圍產期監護,實驗室多項檢查給臨床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據,尤其是放射免疫測定多項生物指標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如雌三醉(E:)測定,觀察胎盤功能是否正常,隨意尿雌素/肌肝(E/C)之比值,HPL胎盤催乳素測定;母血AFP之測定;在測定胎兒成熟度方面已開展了羊水中卵磷脂與鞘磷脂的(L/S)比值的測定,觀察胎兒肺3圈產期處理田產期是包括產母及胎兒二個方面,處理高危病例應從母兒雙方人手.這實際上也給其他科系醫生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如心臟病、腎病、血液、籍尿病、肝病、腎移植等內科病合并妊娠及監護均為值得研究的內容。國外對于這些疾病合并妊娠的婦女監護已形成一整套機構。我國上海,北京等大醫院對這些病人亦設有專科病房,從妊娠開始一直到產前42d進行協同監護,以研究對其后代之影響。
目前,最時興的羊膜腔內翰注營養物質,治,爭兒宮內發育遲緩癥(IUGR)已取得良好效果,是一種有探討價值的胎兒營養途徑。在治療胎兒宮內窘迫方面,多數學者已不主張應•用傳統的“大三聯”.認為在缺氧情況下,應用呼吸中樞興奮劑,反而會更增加胎兒缺氧,若用量過大,則會導致抽搐.現主張改用地塞米松,以減少肺透明膜發生,并輔以糾酸,維生紊C及菊萄糖,以改善內環境。但產前不要過多應用高濃度荀萄糖,以防止新生兒出生后出現低血糖癥.對高危妊振,國外主張坐式分娩。以利于胎體下降及宮口擴張,有利于胎盤血流灌注t,減少胎兒宮內缺氧。搶救新生兒皇息時,主張先通氣道,再應用鹼性藥物,并進入高壓氧艙繼續搶救,效果尤佳。
當前,我國圍產期醫學僅處于世界中等水平,為提高人口素質仍需繼續努力.隨著科學技術向更深層次發展,我國的圍產醫學事業亦會日益提高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