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物醫學項目人才的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英國不斷更新職業,在一個行業中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新崗位,要求人人都獲得職業資格,通過學習、培訓適應新的職業崗位。2000年后,愛爾蘭和芬蘭的國民經濟發展迅速,原因是這兩國分別從美國引進新技術并且加快職業培訓,通過提高全員技能素質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GDP增長,促進了國家醫療發展水平的穩步上升。目前,我國很多即將走出大學校門的畢業生的知識和能力沒有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這就使得大批畢業生找不到適合的職位,另外一方面,很多企業卻招不到合適的員工,職業能力教育應成為連接在畢業生和企業間的橋梁,是提高職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當前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在職業培訓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沒有建立職業準入制度(我國至今尚未建立醫學裝備執業工程師制度);二是醫學工程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還較為落后。國家勞動部門已經組織專家對醫療器械行業進行職業規劃。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在校學生和社會求職者通過系統培訓獲得職業資格,定向求職上崗,以滿足行業需求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目前,國家這方面的工作正在開展和逐步完善,如果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用人單位和學生都將受益。
研究的基本內容
目前在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較多接受專業知識的教育,對醫療器械整個行業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存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況。因而有必要擴大他們的認知空間,及早進行職業規劃。
1.醫療器械行業相關法規的研究
為了使學生在就業前對醫療器械行業的政策和法規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首先對國內的政策和法規進行分類整理,對醫療器械產品認證、質量體系認證、質量體系考核、審核員的培訓和認證實驗室的建設等方面的具體條款進行分析研究。其次,對歐美國家醫療器械的產品標準和注冊過程進行整理、分析。
2.在教學中引入職業培訓模式的探討
為了提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業能力,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探討在教學計劃中引入職業培訓的內容、時間、師資和教學模式。探討學生在校期間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方式和可行性。
3.獲取行業職業資格的實踐環節的研究
當代臨床醫學工程師的職責包括醫療設備引進的選型論證、標書撰寫、招標采購、安裝驗收、使用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和管理、維修、維護直到最后的報廢處理等。醫學儀器研發工程師需要了解市場調研、產品開發、產品檢驗、臨床實驗、產品注冊、技術服務的各個環節的主要內容。力爭在研發階段就能按照產品注冊標準進行設計,以減少重復性勞動,提高工作效率。安排學生到生產企業和醫院進行生產實習、就業實習甚至畢業設計是較為有效的途徑。需要學校、求職者和雇主共同轉變觀念,研究其實施和管理的細節。
研究的創新點
1.注重職前教育,打造實用型人才
將用人單位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部分內容提前到在高校期間完成,節約了資源,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有利于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2.獲取職業證書,培養專業人才
通過系統培訓獲得職業資格,完善和規范專業知識、基本技能,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3“.預”就業與用人單位接軌
延長學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時間,拓寬就業渠道,使學生盡早進入就業崗位,通過“預”就業的方式在高校和用人單位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術路線
本課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就業率為基本目標,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中增加行業職業資格的培訓,擬采用圖1所示的技術路線。1.醫療器械相關法規的搜集整理搜集整理國內的醫療器械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歐盟的CE認證、美國的FDA認證等。
2.在教學中引入醫療器械相關法規的講解
在教學中介紹相關的政策法規,重點介紹醫療器械產品的安全要求、臨床試驗和產品標準的編寫??梢圆扇煞N方式。方式一:在醫學儀器原理的課堂教學中對應穿插相應的產品檢測和注冊過程的講解;方式二:單獨設置選修課,集中講解醫療器械產品的各種管理規定。
3.師資力量培訓
選派在校教師參加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舉辦的各類培訓班,也可以邀請藥監局的專業人員來校對師生進行培訓。
4.工程實踐環節的設計
充分利用已經建立的生物醫學工程產學研聯合培養基地,將生安排到企業或者醫院中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鼓勵完成應用型課題,如產品注冊、產品檢測、產品采購、產品維護等工作均可以作為畢業論文的主要內容。
5.獲得職業資格證書
與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建立聯系,根據學生的就業需求,協助學生考取醫用電子儀器維修員、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員、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內審員、醫用放射線設備維修員、醫療器械購銷員等職業資格證書。
6.信息反饋,調整戰略
與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保持聯系,及時反饋信息,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滿足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綜上所述,加強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政策法規和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畢業生的職業技能,督促他們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使他們畢業后能很快適應社會需求,是在人才培養中要關注的問題。
作者:郝冬梅吳水才單位: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