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內科學臨床教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從重教輕學向學為主體轉變
1.1方法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醫內科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學以致用,難以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多種教學法的運用,如PBL教學、自助式教學等。如準備中醫心悸之心血不足證的典型病例,提出問題:心悸、心血不足證的概念是什么?本案例診斷心悸的依據是什么?病機可能會出現哪些變化?會出現哪些證型?如何選方用藥,臨證加減?治療選方用藥依據是什么?歸脾湯還可以治療哪些疾病?異病同治的依據是什么?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尋求答案,并記錄學習中遇到的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課堂教學外,還注重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資源,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掌握了學習方法,讓學生“輕松學”“、快樂學”,真正做到“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找快樂”。
1.2考核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一直以來,傳統的中醫內科學課程考核模式采用理論試卷期末考核的終結性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不能有效調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影響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法相比,我們在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中引入了形成性評價方法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習者課程學習目標與成果的階段性考核,是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化素質教育、科學測評學習效果、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等重要作用[1]。在中醫內科學臨床教學中,我們以自學能力、平時課程表現(講課知識反饋、發言、平日考勤)、階段性考試成績、病例討論以及期末考試成績等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考核指標。形成性考核實施以來,改變了學生單純依靠課堂獲取知識的狀況,拓寬了獲取知識的途徑,使學生的知識含量大大增加,全面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了學生對中醫內科學的學習自信心和專業自豪感。
2從重知輕行向知行結合轉變
“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中醫內科學基礎理論需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而重知輕行,理論脫離實踐,已成為該課程教學之痼疾。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樹立實踐育人理念,將“坐中學”轉變為“做中學”,達到知行合一。如何在中醫內科學臨床教學過程中強化實踐在認知中的重要作用呢?
2.1課堂教學重視實踐能力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學科的主干課程,也是臨床其它各科的基礎。我們在教學中廣泛開展案例式教學,如在中醫肺系疾病的教學中,選用典型的咳嗽、哮病、肺脹的臨床病案,通過病案分析,加深學生對咳嗽、哮病、肺脹主證的理解,培養學生臨床辨證思維,層層深入,并根據辨證進行施治,掌握咳嗽、哮病、肺脹的理、法、方、藥,通過對具體病例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中醫理論分析、判斷疾病的思維能力,從而活化學生診治疾病的思維,訓練實際能力。
2.2臨床實習培養實踐能力實習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深化理論知識、促進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關鍵環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在臨床帶教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中醫理論分析病情,著重培養實踐能力。如中醫水腫的臨床教學,提供典型的瘀水互結證的陰水患者,讓學生對提取的四診資料進行總結分析,患者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病理改變,其中的病機何在?如何緊扣辨證要點進行診斷治療?通過對辨證施治診療過程的觀察,既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鞏固了理論知識,又鍛煉了實踐能力,促進知行結合。我校中醫內科教研室定期給學生開展專家講座,進行臨床實習床邊帶教活動,讓學生跟隨老師開展診療活動,書寫中醫病例,定期進行考核,并與實習成績掛鉤。早臨床,多實踐,提高了學生對理、法、方、藥的綜合運用能力,提升了臨床的實踐能力。
2.3薪火相傳強化實踐能力中醫之所以薪火相傳,長盛不衰,師徒相傳的師承教育模式功不可沒,得名師指點者,往往少走彎路,早日登堂入室,如李杲師從張元素、張從正師承劉完素。中醫的基本理論和臨床經驗主要由老師口傳心授,在弟子跟隨老師接診抄方時潛移默化地傳授,這種傳承效果是單純的課堂教育難以達到的。醫學一道,極重師承,師承教育是培養中醫人才的重要途徑,中醫內科學習尤重師承,在跟師參加臨床實踐的過程中,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學生對疾病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對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實踐中培養了中醫的辨證思維。我校中醫臨床專業新安班采用本科生導師制,安排了中醫內科名醫跟師活動,啟動“一幫一”導師培訓制,書寫跟師心得并進行名醫經驗整理總結,加強經典的學習并聯系臨床更好地融會貫通,強化了實踐能力。
總之,中醫內科學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的中醫辨證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傳統的重教輕學、重知輕行的教學理念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是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改革要強調從重教輕學向學為主體,從重知輕行向知行結合的轉變,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使學生樂學、愛學、善學,既能掌握學習的客觀規律,又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享受自主學習的成果,從而做到教學相長,培養出高素質的中醫人才。
作者:陳煒 王前程 張念志 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