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中醫藥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祖國的未來,而目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總體上令人擔憂。醫學生作為人類健康的守衛者,其自身的健康狀況更應引起重視。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增長的有利條件,本文通過對我國現今高校體質健康及其管理狀況進行研究,探討中醫藥院校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建立富有中醫特色的學生體質健康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體育在高校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基于現代醫學和信息技術基礎的個人健康保障服務的實施,它是一個全面監管個人或人群健康危險因素的動態過程[1]。體質,是人體在生理結構和生理功能方面各項機能所統一的、穩固的特征,既可以反映人體的生命活動,又可以反映人體的運動能力。體質與健康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充分非必要條件,體質對健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健康是在體質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最終目的和狀態。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是在充分了解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體育活動,充分發揮體育教學活動的成效。作為一個特殊的高校群體,中醫藥院校的醫學生同樣肩負著人類的健康事業,其自身的健康狀況更應引起重視。本文就現今我國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進行全方位的研究,結合中醫特色,探討中醫藥院校如何利用自身優勢,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建立富有中醫特色的學生體質健康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體育在高校教學中的作用。
1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及管理現狀
1.1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始終不容樂觀
從1979年~2014年,全國共進行了7次大規模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工作。35年來,我國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總體上顯著改善,特別是身體形態的發育水平穩步提高,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卻持續呈現下降趨勢。2010年的第6次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但比前一個五年下降幅度減小。另外,視力不良檢出率繼續上升,在出現低齡化的同時,大學生的視力不良檢出率更是高達84.72%[2];2014年與2010年相比,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繼續呈現低齡化傾向,各年齡段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3]。
1.2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現狀
全國各高校自2002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實施辦法》兩個文件后開始全面執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經過6年的試運行,這兩部文件經過修改和完善于2007年開始正式實行。這是關于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現狀的兩部法規性文件。《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全面綜合評價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等。通過評價學生體質健康的狀況,極大地促進了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2014年本標準再次進行修改,使用至今。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開展歷時16年,期間標準兩經修改,但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①單純的為收集數據而收集,忽略后續相應的管理與服務。②對于體質健康方面存在問題的弱勢群體,缺少必要的干預。③極少部分測試人員沒有嚴格執行標準規定,組織管理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④由于測試成績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有些學生會采用不正當的方法來提高測試成績,由此造成測試成績缺乏一定的可信度[4]。
2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影響因素
2.1缺乏體育意識
目前的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好逸惡勞、懶惰和嬌生慣養的習性普遍存在,表現為怕吃苦、怕勞累,將體育鍛煉當成負擔,經常以病假或事假來敷衍體育課,“生理期”女生坐看體育課不在少數,造成身體素質日益下降[5]。
2.2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的反差
學生的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的反差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和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體育活動的必要性逐漸得到學生的認可,大部分學生的體育意識已經形成,他們深知體育鍛煉對自身健康具有促進作用,但卻僅僅維持在意識層面而并未付諸行動。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率就是最好的例證,很大一部分學生僅僅是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甚至是從不參加鍛煉;即便是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大多也只是為了應付考勤。學生不僅缺乏自我鍛煉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缺乏對健康的正確認識,以及對亞健康的錯誤理解。當然也有一些場地、時間等客觀因素對其意識與行為的反差造成一定的影響。
2.3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缺失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課外體育文化活動為載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文化氛圍通常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校風校紀、生活方式等內容相聯系。隨著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網絡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在侵蝕著一部分年輕人的心靈和時間,他們沉迷于網絡游戲、閑聊、小說、視頻等而足不出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部分勤奮的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時,更加刻苦學習,將課余時間都放在圖書館,不僅打亂正常的作息與飲食規律,同時也忽略和輕視了體育鍛煉,最終造成了體質健康水平的下降。
2.4不與教學評價相掛鉤
目前執行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評價方式對大學生而言只是一個等級或符號,很多時候都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們為了應付測試而測試。很多測試項目并不與體育教學的考核內容相關聯,并不影響學生的體育考試成績。雖然體質測試的政策里有涉及測試結果與評優評獎及畢業掛鉤,但很多學校都沒有嚴格執行,且并未在學生中宣傳到位。與此同時,大學生自身對體質優、差的感受也不像身體患病那樣強烈,無法激發學生對自我健康產生關注或采取相應的健康行為。
2.5體育場地、設施等硬件條件的限制
體育場地、設施等也是限制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其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因素。目前來看,絕大部分的高校場地足以滿足大學生的體育鍛煉,但也有部分院校的場地生均比嚴重不足,甚至連基本的教學偶爾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也無法滿足。
3建議與對策
3.1制定和完善理論基礎
健康管理是在監測、分析、評估人群或個人健康和疾病狀況的基礎上,提供健康維護、健康促進以及健康咨詢和指導的全過程[1]。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則是在監測、分析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基礎上,提供有針對性的科學健身信息,同時創造各種有力條件來調動學生自身以及所在班級或整個學校的積極性來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以得到最有效的健康效果。制定和完善理論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必要途徑,健康教育是實施這一途徑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健康教育可以激勵人們有意識地選擇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少危險因素,注重疾病預防,從而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全面了解體質健康政策,明確體質健康測試的意義;其次可以通過增加理論教學課時或健康講座,了解增進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明確健身項目的健身原理和意義,從而提升鍛煉成效。
3.2建立反饋機制
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旨在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建立反饋機制,可以促使學生在了解自身體質狀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參與體育鍛煉,更有效地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和綜合能力。中醫藥院校在結合自身專業特殊性的基礎上,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建立。
3.2.1建立體質健康管理服務平臺,提供后續查詢、咨詢與管理服務建立健全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可以實時上傳測試數據,方便數據統一管理,便于學生及時查詢,了解自身體質健康狀況;并根據查詢結果及時在平臺上進行咨詢,獲取有針對性的日常行為習慣和鍛煉方案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科學的鍛煉模式,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6]。此外,健康管理服務平臺還可以通過上傳測試標準、方法以及考核辦法等體質健康測試相關資料,方便學生提前做好測試準備;學校醫療管理人員可以將校醫務室或校醫院的體檢記錄和就醫記錄一并上傳,作為體質健康數據的補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也為學生申請體質健康測試部分項目免測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學校管理人員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對一些體質欠佳的同學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照顧,在高校學生管理的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對于中醫藥院校的學生,該平臺還可以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中醫藥院校的學生應該充分發揮中醫養生和運動養生理論的指導作用。
3.2.2建立大數據分析庫,及時調整體育教學內容每年1次的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對于分析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建立大數據分析庫分析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并根據分析結果及時調整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切實發揮學校體育的教育作用。作為中醫藥院校,還可以引入富有中醫特色的中醫體質測試內容,豐富體質測試的內容和內涵,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身體健康狀況的分析和指導其鍛煉。
3.3加強中醫藥體育文化建設,營造中醫藥體育文化氛圍
3.3.1增加中醫養生理論等體育健康相關理論課時、講座或選修課大學階段是青少年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習運動技能與培養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最佳時機[7]。在大學體育課程中增加中醫養生理論課時,或將中醫養生知識融入體育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不僅掌握鍛煉運動的技巧,更要掌握運動的作用和意義;或單獨開設中醫養生健康講座,或增設“導引養生”“運動與中醫”等中醫運動相關選修課,為學生提供中醫運動養生健康指導,拓展學生體育運動知識的同時,將運動與傳統養生有機融合,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這不僅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體育的目的,更是高校終身體育教育的最終目標[7]。
3.3.2培育學生興趣,引入多元化的傳統保健體育特色項目或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保健體育項目是中醫藥院校的必修課之一,但是內容相對來說較公共體育項目枯燥乏味,通過引入多元化的傳統保健體育項目,如龍舟、舞龍舞獅等,或創編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傳統保健項目,如我校自行創編的武術拳操、功夫扇等,從不同角度調動學生鍛煉的興趣;通過開展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或中醫藥文化節等一系列富有中醫藥特色的活動來進一步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
3.3.3引導學生順應天時,改變日常行為習慣體力活動減少和體育活動不足是21世紀所面臨的最大公共衛生問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作為科技興國主要新生力量的大學生,首先必須具備強健的體魄,而其健康的獲得與其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積極的鍛煉行為息息相關,鍛煉行為更是提高健康、改善生命質量的有效手段[8]。高校體育是學生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體育觀念、體育習慣和體育能力形成的最后時刻。大學期間的日常行為習慣和鍛煉行為將決定他們未來的生活方式和鍛煉行為,以及是否具備能“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健康體魄和充沛精力。中醫學作為一門經驗學科,其健康工作的時間有可能更長。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作為中醫藥院校的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自覺的順應天時,在學習期間能夠在繁重的課業之余,避免熬夜、睡懶覺、飲食無規律等現象,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規律的作息和鍛煉習慣,從而促進其自身的身心健康。
4結語
大學生體質健康工作是在新時期提出“中國夢”的人才保障,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國家未來中堅力量的工作健康狀態。因此,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是對高校體育教育的嚴峻考驗,體質健康管理的落實則有助于有效推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和學校體育教育成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高等中醫藥院校的醫學生肩負著維護人類健康的崇高使命,更應高度重視自身的體質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劉家彤.中外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7):144-145.
[2]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R].2011.
[3]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R].2014.
[4]王茂瓊,張啟迪,鐘衛剛,等.高校《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5):82-84.
[5]王凱.關于高校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164-166.
[6]吳維彬.高職院校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反饋機制研究[J].青年時代,2017(4):160.
[7]黃麗娜.終身體育視角下的高校健康體育生活論析[J].民營科技,2013(1):116.
[8]李曉煥,陳秋實,曾瑋,等.大學生健康體適能和運動行為與生命質量的關系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3):356-358.
作者:汪東穎 徐劃萍 吳志坤 鄭秀琴 徐仰才 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