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預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已經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滿狀態[1]。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加,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家庭、社會都帶來了極嚴重的影響。可悲的是很多人面對它卻感到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任其發展,或者相當一部分人根本就意識不到這也是一種病,總認為這是一個人本身的性格或個性問題,直到悲劇發生后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已。這樣的案例舉不勝舉。基于此,本文認為開展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體檢項目、建立優質高效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預措施勢在必行。健康管理是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涉及到人民大眾自身健康安危的任重而道遠的永恒命題。健康管理中心是承載這一重任的領導者和執行者。因此,為了國家的未來,為了人民大眾的健康安危,為了整個家庭、社會的和諧穩定,探討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預措施在心理疾病高發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開展心理健康體檢項目和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預措施呢?針對這個命題,本文有以下幾方面的見解,希望能給祖國的醫療衛生健康管理事業和個體家庭的幸福安康奉獻自己一點微薄之力。
1目前國內的健康管理狀況及心理疾病的發展現狀概述
隨著經濟、物質、文化的發展,人民的健康觀念正由傳統的疾病治療向“早預防”、“早介入”、“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及“全程的健康管理”思想轉變。健康體檢這一預防疾病和早期發現疾病的有效手段已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2]。近幾年,健康管理服務機構在我國各地快速興起,參與投資的社會人對這個行業的前景普遍看好,然而掌握了健康管理核心技術的綜合醫院大多對其在醫院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者僅僅限于口頭文章,沒有實質性的工作去做。很多單位的健康管理項目目前大多也基本形同虛設。健康管理的學術理論研究、學科體系建設和行業規范管理等都明顯滯后于其他學科。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就業、物價、房價、生活成本等壓力的增加,人們固有的工作、生活、思維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抑郁癥、焦慮癥、狂躁癥、自閉癥等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增高。資料估算,我國目前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600萬,抑郁癥患者3000萬,心理障礙問題已經成為一項嚴重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3]。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郁癥在世界范圍內大約影響154000000人[4]。美國男性抑郁癥的終生患病率為5%~12%,女性更高達10%~25%[5]。抑郁癥已成為人們喪失社會功能的主要原因,并在全球疾病負擔中位列第3[6]。另外,除了發病率增加外,發病年齡也有年輕化趨勢。目前中國社會的大學生和處于青春期的其他人群基本都迎來了獨生子女時代,即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此期缺乏社會經驗,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的壓力相對薄弱,主要表現為反抗與依賴的矛盾,閉鎖與開放的矛盾,勇敢與怯懦的矛盾,高傲與自卑的矛盾等,這一時期也正是各類精神心理障礙的高發期。因此,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行為訓練對于減少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7]。據統計,我國心理不健康的大學生人數逐年上升,且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同年齡的其他青年人差。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障礙發生率1999年是29.30%,2012年某高校對5327名在校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比例是53.21%,近2%的學生出現過輕生的想法。可以看出,我國心理不健康的學生人數呈上升趨勢。一項全國中小學生心理抽樣檢測結果表明,約有32%的學生存在心理異常情況。有個地區測查發現,小學生心理素質達到優秀水準的僅占56%,不及格和接近不及格的竟占一半。不少地區調所得的數據都表明,大學生非自然死亡、退學休學的原因中居于首位的是患嚴重心理疾病,且比例很高。這表明近些年來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出現高發率和低齡化的趨勢,應引起各界尤其是教育者的高度警覺,對青少年進行心理教育與心理素質培養已刻不容緩。綜上所述,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2常見心理問題的種類、特點及早期發現的途徑和方法
2.1常見心理問題的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標準或其嚴重程度分類,可分為感覺障礙、知覺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意志障礙、行為障礙、意識障礙、智力障礙、人格障礙等[8]。最常見的有抑郁癥、焦慮癥、狂躁癥、妄想癥、強迫癥、恐怖癥、精神分裂癥、離退休綜合征等。2.2常見心理疾病的特點高發性、隱匿性、就診率低、識別率低、治療周期長、復發率高。
2.3早期發現的途徑和方法積極宣傳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積極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提高公眾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健康管理的意識,積極開展心理健康體檢項目,積極主動建議有問題的親屬或同事朋友接受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3人們對心理疾病的認識存在的誤區與不足
對心理健康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對心理疾病認識不足,認為是性格或遺傳,從不往疾病方面想,直到癥狀非常嚴重或者悲劇發生才意識到問題所在,沒有進行心理健康體檢、咨詢,更沒有心理健康管理的理念。
4心理疾病診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瓶頸
患者和家屬有思想顧慮,不能如實跟醫生反應問題;治療周期長,以至于部分患者癥狀好轉就停藥,不能完全按照療程治療;易復發。
5建立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預機制的具體措施
5.1健康管理師和心理咨詢師的培養培養合格有效的健康管理師和心理咨詢師,創造溫馨和諧的健康管理、心理咨詢服務環境和平臺。
5.2加大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宣傳力度通過社區報欄、院報、健康雜志、健康講座、中心網站、信息平臺、前臺服務等各種途徑宣傳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相關知識及心理疾病對家庭和社會的危害性,提高老百姓對健康管理理念尤其是心理健康管理、心理咨詢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5.3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體檢方案和路徑設計科學的心理健康體檢調查問卷和家屬、同事反饋問卷,引進先進的心理測評軟件、管理系統和各種心理疾病調查量表,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體檢方案和路徑。
5.4心理健康風險評估針對健康體檢調查問卷及心理測評軟件和管理系統測評結果,結合心理醫生問診家屬、同事反饋情況,由專業的心理醫生對其做出心理健康風險評估,確定客戶心理健康風險類型、疾病種類及等級。
5.5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建立個人電子和紙質雙重心理健康檔案,優化和規范心理疾病診治流程。
5.6制定心理健康管理方案,規范心理健康管理流程成立專門的健康管理小組,根據心理健康體檢結果,分門別類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咨詢服務、風險分析、推薦就診醫生、評估治療效果等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流程。
5.7個性化的干預和規范治療方案根據體檢結果開展團體或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包括定期召開心理健康專題講座,提供心理咨詢和提供有效可行的綜合性干預措施,為心理疾病患者或有潛在心理問題的客戶提供包括建議陽光戶外運動、飲食調整、親屬關愛等人文關懷,并建議結合心理醫生提供的正規藥物治療方案和流程等綜合性干預措施。
5.8定期跟蹤隨訪,實行人文關懷建立和心理疾病患者家屬、同事的聯系溝通機制,定期回訪,調查問題客戶家屬、同事的反饋情況和客戶自身的自訴,及時了解其心理變化和精神狀態,督促其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并根據反饋情況及實際效果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配合治療或調整治療方案,并定期跟蹤隨訪治療效果。
6進一步的建議和思考
相關衛生行政部門和健康管理機構應該加大對健康管理師的培訓,引進部分優質心理醫生積極參與健康管理行業工作,宣傳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并積極開展心理健康體檢項目,評估心理健康程度,規范心理疾病診治流程。主動給人們灌輸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和危害,讓人們逐漸認識到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心理疾病甚至比身體疾病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和危害更大,提高老百姓對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認識程度,增加心理健康管理這一理念,進而主動要求進行心理健康評估,并積極參與心理健康管理過程。“早預防”、“早介入”、“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讓疾病消滅或凍結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1]龔幼龍.社會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1-22.
[2]王曉征,朱江,張豐,等.我國健康檢查市場目前架構及發展方向[J].職業與健康,2009,25(7):764-766.
[3]郝偉.精神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
[7]李金亮,周玉來,謝磊.武警某部官兵10年住院心理疾病分析及對策探討[J].武警醫學,2013,24(9):813-815.
[8]李占江.臨床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作者:馬紅霞 李楊 單位: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健康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