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基本內涵
則強調病后要立足于扶正氣,調虛實,防止疾病再復發。上述五段文字既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治未病的具體內涵。把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瘥后”4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蘊含治未病的思想。這些表明《內經》原創的“治未病”理論,開拓了人類預防醫學和健康管理的先進理念、思想。中醫治未病思想,不僅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治未病思想不僅僅局限在疾病的預防或者養生保健上,它的作用可以體現在疾病的預防、發生發展、愈后、康復等各個環節,真正實現它的防病治病功能??偨Y前人“治未病”的思想,可歸納為如下四個層次方面的內容。
未病先防,以養為優:強調人們要注意調攝保養精氣神,提高抗病力,防病于未然。這一點正是與現代“預防為主”的新醫學模式相吻合,它包含著調養精神、體格鍛煉、合理飲食、適時養生以及科學用藥等豐富內容。具體方案:①法于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此壽命之本也”。強調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有著密切關系,即“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并指出人身陽氣致密的重要性?!瓣枤庹?,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的尚陽思想。陰陽二者的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的最高標準?!岸瑐诤?,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所以善養生者謹道如法,“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提示養生必須要依據四時變化、陰陽消長的動態養生觀。②調攝精神:《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提示只要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襲,又注意調攝精神,避免情志過激和精氣妄耗,才能保持真氣充盛,使疾病無從發生?!疤竦摕o,精神內守”是養生的基本要求。古人養生,主張形神兼養,但尤重養神。③內存正氣:“人體正氣”是決定疾病是否發生發展的關鍵因素?!端貑?#8226;刺法論篇》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正氣理論,通過針刺調整十二經脈之原氣,可“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達到全神養真之旨。所以古人強調“固護正氣”是不發病的主要關鍵,此亦“治未病”理論之一端。
既病早治,防微杜漸:人體在患病之初期,就要及時采取措施,積極治療,防止疾病的加重與傳變。疾病的初期往往病位較淺,癥狀較輕,病情較單一,對正氣損害也較小,機體的修復能力還較強,此時正是抓緊治療的最佳時機,以促使疾病早期恢復好轉,預防疾病的進一步發展。故《醫學源流論》中說:“故凡人少有不適,必當即時調治,斷不可忽為小病,以致漸深”。另外,對一些發作性疾病、老年慢性疾病,則要及時找到其潛在尚未發的病理因素,并要有針對性地,掌握最佳治療時機進行有效調治。如《素問•刺瘧》中“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已病防盛,截斷傳變:除正確治療本病的同時,還要掌握疾病傳變的規律,對可能被波及影響的部位,先采取預防措施,以阻止疾病傳至該處,將疾病局限于某一部位,以遏制疾病,提高療效,即“截斷療法”。如《難經》中就說:“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端貑?#8226;陰陽應象大論篇》曰:“邪氣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均反映了疾病的傳變規律。“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己”。提示早期治療,截斷其傳播途徑的治療方法。
瘥后調攝,防其復發:就是除邪務盡,防止疾病復發。在醫院經過治療病愈之后,但“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祥”,要隨時注意身體的變化,防止疾病復發,讓身體達到一個長久穩定的健康狀態。瘥后防復,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也開始越來越顯得重要和必要。無論是各種慢性病的治療還是重癥治療,瘥后防復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做好瘥后防復的工作,也成為我們治未病中心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尤其像腫瘤癌癥、糖尿病以及一些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等等在內的慢性病患者,都是瘥后防復工作的重點人群?!端貑?#8226;熱論篇》中有“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火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瘥后,針對患者氣血衰少,津液虧虛,脾腎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點,采取綜合措施防復工作,防止疾病的復發和其他并發癥的發生,才是真正有效保護患者自身身體健康的舉施。理論聯系實踐,我們治未病中心近三年來,以中醫治未病思想為基礎,結合現代健康管理的理念,從中醫、西醫、心理、隨訪等多角度、全方位的進行健康管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治未病中心的功能設立及流程
治未病中心是以中醫傳統醫學思想為指導,按照中醫“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的治未病理念而設立。從以前的辨病體檢轉向功能性體檢;從單純的體檢服務轉向健康風險干預和健康維護;從以患者為中心的被動服務模式,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主動健康管理;與“中醫治未病”的無縫鏈接,著眼對“未病先防”、“瘥后防復”的預防管理工作,真正實現關口“前移”;癥狀“旁擴”;疾病“下移“的目標。針對個人健康狀態,管理個人健康狀態風險,采集與管理健康狀態信息(含中醫體檢、健康體檢)、辨識與評估、健康狀態、健康干預(包括健康咨詢、指導、治療)并及時評估干預效果以及隨訪等全面、系統、綜合、規范的健康管理服務。治未病中心設置5個主要功能區,一個輔助區域:即健康狀態信息采集區域、體質辨識及體檢評估區域、健康咨詢與指導區域、健康干預區域、健康管理區,健康宣教區輔助區域。健康狀態信息采集區域:主要用于采集和錄入服務對象的健康狀態信息,分析健康狀態信息并進行狀態辨識及其風險評估。同時對來診者進行登記造冊。體質辨識及體檢評估區域:本區域包括中醫體質辨識和體檢,形成中醫體質辨識結果和體檢報告健康咨詢與指導區域:主要用于根據服務對象的健康狀態辨識及其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健康干預方案,指導服務對象進行健康干預,接受服務對象的健康咨詢,為服務對象量身打造一整套個性化的調養方案,包括膳食食療、起居調養、情志調節、養生功法、保健技術等。
健康干預區域(如特色療法干預區):主要用于根據健康干預方案為服務對象提供各種中醫特色的健康干預服務,如針刺、灸法、拔罐、推拿、藥浴、刮痧、膏方、貼敷、放血等。健康管理區:主要是完善健康追蹤與管理功能。健康宣教輔助區域:主要用于服務對象的等候休息,開展健康宣教等,包括影像播放、宣傳手冊及宣傳欄等設施,使服務對象更深入地了解治未病相關知識,開展服務管理等。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建立以中醫治未病理論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既能夠滿足服務對象不同層次的健康服務需求,更能讓服務對象樂于接受,也能使健康管理工作落實到實處。通過健康管理篩查,充分發揮中醫藥服務優勢,對服務對象采取合理有效的咨詢指導和干預,通過多元化、全方位、立體式、連續性、全程的服務體系,為服務對象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健康指導、治療和管理,使服務對象逐步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阻斷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掌握自身健康主動權,讓服務對象受益一生。
三、展望
隨著國民健康意識和健康需求的不斷提升,主動選擇健康體檢與健康管理的消費者會越來越多。深入研究和探討“治未病”的理論和實踐,吸納中醫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與技術方法,使之融入到健康管理的各個領域,是提高國民素質之所需;是順應發展之所趨;是順應國人之所求。如何將祖國傳統醫學治未病和養生保健的理論,技術及特色產品適時應用到現代健康管理學科和服務體系中,并在健康管理理論研究與實踐中得到傳承和發展,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創新醫學服務模式,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我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指導下,在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以治未病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一定能更好更快地發展,為我國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莫軼暉許友慧陳明達單位:湖北省荊門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