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護理療效評價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能,通過護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極影響,幫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狀態[1]。形式分有意識心理護理和無意識心理護理。前者指護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設計的語言和行為(合理的解釋、善意的勸導、真誠的撫慰、有益的暗示、確切的保證等)實現對患者的心理調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過程。后者指護理過程每一個環節中,護理人員一切言談舉止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表明只要有護患交往,就存在著心理護理。
2如何評價心理護理療效
評價是護理程序的一個部分,只有及時、客觀地對心理護理效果進行評價,才能掌握患者的心理問題評估得是否準確,實施后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并根據評價結果不斷地修改、調整護理措施,從而有效地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提高心理護理質量。但怎樣評價心理護理療效目前尚無規范化的統一衡量標準及評定指標,較多學術論文中作者評價“心理護理取得良效”主觀隨意性較大。作者認為,心理護理效果的評價應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指標的量化評定及患者的主觀體驗、滿意程度、護理目標實現情況等方面。
2·1量表評定
是指護士借助心理測評量表來評定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它是保證心理護理科學性、有效性的前提。臨床常用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癥狀自評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等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及良好的自評效果[2]。心理護理實施前后及過程中可有選擇性地選用上述量表評估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情緒狀態,將量化評定結果作為評價心理護理效果的依據,比較客觀、公正。同時也便于護士準確了解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負性情緒性質、程度,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對策。
2·2滿意度評定
患者的滿意度是衡量護理工作質量的重要參照系數,因而可用“患者的滿意度”來評價心理護理的效果,尤其適合評價無意識心理護理的效果。如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表明護理關系良好,護理人員的言行帶給病人的是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反之則表明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帶給病人的是消極的、負面的影響,應視為心理護理不成功或失敗。
2·3目標評定
心理護理實施前針對患者心理問題制定相應的護理目標,通過評估患者的行為有無改變、目標是否達到來評價心理護理效果。如對焦慮、恐懼、抑郁等負性心理的病人,通過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態來評價心理護理的效果。
3影響因素
3·1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因素
心理護理是通過護士的語言、行為、表情、態度等來影響病人心理,使其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因此,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對心理護理效果起決定性作用。
3·1·1政治素質。護士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善良的同情心,熱愛護理事業、獻身護理事業的敬業精神,急病人所急,處處關心病人,才能做好心理護理。當前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很多護士專業思想不牢固,工作中積極性不高,對病人態度不熱情,語言生硬,言談舉止常給病人帶來負面影響,影響心理護理效果。
3·1·2業務素質。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是科學實施心理護理的指南,心理護理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士是否較好地掌握了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病人的心態是千差萬別的,同類疾病患者由于家庭、經濟等不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不同,因其自身人格結構的差異,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護士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對不同患者的心理問題作出比較科學的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實施心理護理,達到預期目的。多年來我國護士的培養一直以中專教育為主,大部分護校近幾年才開設心理學課程,目前在崗護理人員大部分未接受系統的心理學課程學習,護理心理學方面知識缺乏、膚淺,技術不熟練,溝通技巧缺乏,不知道怎樣與病人交流,不能正確客觀地評估患者心理問題的性質、程度及原因,也就談不上有針對性選擇護理對策,是影響心理護理療效的主要因素。此外,多數護士心理護理意識淡薄,以為專門抽時間與患者交談才是做“心理護理”,局限于“工作忙,沒時間做心理護理”的誤區,并未意識到“護理過程中護士的一切言行舉止對患者都具有心理護理的效應”,因而,未能做到在患者面前對自己的職業行為加以積極調控,表情、手勢、目光等運用較隨意,無形中給患者增加心理壓力是影響心理護理療效的重要因素。
3·1·3心理素質。護理人員自身情緒的穩定對病人情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護士熱情微笑服務,舉止文靜、態度謙和、操作認真,無形之中給病人一種圣潔的溫馨和心理安撫,使其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其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護理。反之,護士情緒不穩,喜怒無常,易使患者造成心理錯覺,加重心理負擔。護士由于工作量大,待遇低,加上頻繁的輪夜班,身體及家庭生活受影響常導致情緒波動,甚至心理失衡。國外有學者對護理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提出“心身耗竭綜合征”,即自卑、厭惡工作、失去同情心[3]。國內梁綺美報道精神科護士抑郁發生率為47·4%,顯著高于國內常模[4]。由于相當一部分護士自身存在負性情緒,心理調節能力不良,無法擺脫心靈深處潛在的焦慮不安,盡管主觀上較努力,但卻忽略了自身情緒反饋給病人產生的消極影響,影響了心理護理的療效。因此,劉治鳳[5]提出應設心理護理教育專業,培養優秀、稱職的心理護理人員,保證心理護理的質量和效果。
3·2時間因素
時間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利用患者機體生理節律進行護理的一門新學科。生物學家研究發現,人體每天9:00~11:00,16:00~17:00、19:00~21:00精神活性較高,表現為精神振奮,喜歡與人接近,樂意回答和提出問題,處于最佳心理狀態,此時進行心理護理,病人能較快進入角色。方曉嵐報道,最佳心理護理時間為19:00~21:00[6]。因此,護士若能掌握病人心理狀態與時間節律的關系,選擇最佳時間為病人實施心理護理,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環境因素
隨著醫學模式轉變,環境對人們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不良環境易使人產生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必將影響心理護理效果。因此,實施心理護理時應因人而異,選擇安靜、優美、舒適的環境以提高心理護理的效率。
3·4客觀因素
患者的密切配合是做好心理護理的基礎,若得不到患者的良好合作,即使護士對患者的心理問題有準確評估,選擇了良好對策,最終也是“孤掌難鳴”、“紙上談兵”,難以真正獲得實效。而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程度及自身人格特征對心理護理療效影響也很大。性格內向、固執、任性的病人心理護理療效相對較差。此外,心理護理還受病人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