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患者對疼痛管理的評價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對急性疼痛病理生理的深入認識,已有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藥物應用于臨床進行疼痛處理,但是仍有40%~70%的外科患者術后疼痛未得到有效的減輕[1]。術后疼痛管理障礙的主要原因包括術后疼痛的評估不足以及患者個體對疼痛的體驗不一致,缺乏系統的隨訪以及對疼痛評估的詳細記錄,醫患間缺少互動等。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轉變,護士在術后疼痛管理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骨科術后患者常存在劇烈的疼痛,疼痛不僅對生理、心理形成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和康復[2]。為了解骨科患者對術后疼痛管理策略的評價,筆者采用術后疼痛管理策略及臨床質量評估量表(TheStrategicandClinicalQualityIndi-catorsinPostoperativePainManagement,SC-QIPP)[1,3]對178例骨科術后患者進行調查,了解骨科患者術后痛疼處理的情況以及反饋意見,旨在為術后疼痛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骨科病房住院的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年齡>18歲,有基本的認知能力,住院時間>48h,患者知情同意并愿意參加本研究。入選患者中問卷資料齊全者178例,男103例、女75例,年齡53~68(59.2±12.2)歲。疾病類型:股骨骨折16例,髕骨骨折13例,肱骨骨折19例,上肢擠壓傷18例,骨盆骨折10例,骨腫瘤40例,脊柱腫瘤62例。均為手術患者,其中骨折固定術76例,腫瘤切除術102例。患者住院15~32d,平均23.5d。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采用術后疼痛管理策略及臨床質量評估量表(SCQIPP)[1,3]進行調查,此量表主要用來評估術后疼痛管理質量。由專業人員對原英文問卷進行翻譯、回譯、信效度檢驗,并經過修訂,使其符合中國骨科患者。該量表包括溝通(條目1~3)、行動(條目4~7)、信任(條目8~11)和環境(條目12~14)4個維度,涉及14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5等級評分,每個條目賦1~5分,表示強烈不同意至強烈同意。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4。于患者出院時在統一指導語下由專人進行調查。發放問卷250份,收回問卷221份,由于數據不完善剔除43份問卷,有效問卷178份,有效回收率為71.2%。
1.2.2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2結果
骨科患者SCQIPP評分為2.9~4.6(3.8±0.5)。骨科患者對術后疼痛管理策略各條目的評價,見表1。
3討論
疼痛管理概念源自于西方國家,近年來在國內發展也非常迅速。Dihle等[4]研究表明,很多疼痛評估是不系統甚至不充分,這樣就導致不對稱的醫患信息溝通,最終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疼痛處理。骨科患者由于住院時間長,骨折與腫瘤常壓迫神經,因此臨床骨科術后患者其疼痛感受相比其他外科患者更常見。在進行術后疼痛管理過程中,評估者和患者之間的感覺會存在一定的誤差,而優質的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管理經驗的取得,多半來自患者及時的反饋,在此過程中護士承擔了醫患間溝通的重要紐帶,很多疼痛管理評價的信息來自于患者處。在進行一項優質的疼痛管理工作時,護士的態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進行疼痛評估時護士應盡可能地去了解這一過程,并且盡可能采取積極態度。術后疼痛管理的目標包括減少和消除不適感,促進術后的恢復,避免并發癥,防止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轉變。SCQIPP量表通過溝通、信任、環境以及行動四方面測試進行了有效的術后疼痛管理質量的評估。
本研究結果顯示,骨科患者對術后疼痛管理策略的評價處于中等水平,表明在術后疼痛的處理以及護理工作中存在需改進之處,處理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問題應在術后護理工作中引起重視。專業的優質護理質量應有詳細的系統計劃、執行、評估、反饋改進,可測目標以及質量指標,而SCQIPP量表為護理工作提供了比較有益的幫助。SCQIPP條目中,平均得分超過4.5是比較理想的結果,也就是患者得到了較好的疼痛處理,而平均分<4.0則表示結果不令人滿意,患者未得到滿意的疼痛處理。本調查結果顯示,條目2、3、8、11、14均分>4.5,說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疼痛處理比較及時,對患者的疼痛訴求能夠做出相應的處理。而對患者疼痛評估不到位,如條目5、7評分較低,說明護士只是機械地評估疼痛,對患者的人文關懷不夠,這可能與其專業知識不夠或態度不積極有關。有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護士是在疼痛出現后才給予被動的疼痛處理[5-6],且臨床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疼痛重視程度不夠,對疼痛患者的規范化治療了解仍然不夠[7],從專業角度護士可能缺乏疼痛相關基本知識,主觀缺少對患者疼痛的重視,另一方面說明醫療機構疼痛管理工作培訓不足,不能滿足臨床護士的需求。因此,護士應該接受更多疼痛管理以及處理流程方面知識的培訓,更多地了解患者疼痛期間生理心理的變化,才能夠正確管理術后患者的疼痛,滿足患者對疼痛處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