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臨床療效比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鏡下子宮全切(TLH)與經腹子宮全切(TAH)的臨床的療效。方法以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間入本院治療的312例子宮全切患者為研究主體。分成A組和B組,均是156例。A組給予TLH治療,B組給予TAH治療,對比治療效果。結果A組的圍術期指標均優于B組(P<0.05)。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92%,B組為6.41%(P<0.05)。A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B組(P<0.05)。結論為子宮全切患者行TLH治療的效果優于TAH,其治療時間短,安全性高,具有更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腹腔鏡下子宮全切;經腹子宮全切;臨床療效
子宮全切術在臨床婦科中的應用率較高,其是子宮肌瘤或子宮出血等疾病的常規療法。TAH是其傳統術式,可有效切除子宮,根除病灶,但其術中出血量多,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安全性欠佳[1]。TLH是其新型術式,具有微創性特征,能夠減少手術操作對患者機體的損傷性。目前,TLH技術較為成熟,其被認為是子宮切除術的最佳術式。研究中以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間入本院治療的312例子宮全切患者為主體,旨在探究TLH與TAH的臨床的療效,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間入本院治療的312例子宮全切患者為研究主體。納入標準為:均為經產婦;年齡<60歲;出于自愿原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合并腹腔或盆腔粘連;伴有腹部手術史或藥物過敏史;伴有其他系統疾病;伴有精神或意識障礙。隨機分成A組和B組,均是156例。其中,A組年齡范圍是39~49歲,平均(46.25±0.57)歲;疾病類型為:子宮腺肌瘤48例,異常子宮出血60例,子宮肌瘤34例,其他14例。B組年齡范圍是39~52歲,平均(47.22±0.42)歲;疾病類型為:子宮腺肌瘤60例,異常子宮出血49例,子宮肌瘤28例,其他19例。上述數據對比并無差異(P>0.05),可比較。
1.2方法
A組給予TLH治療:對患者行全麻處理,指導其取膀胱截石位,行消毒與鋪巾處理,穿刺孔位置為臍部或臍上1~2指,具體根據子宮大小而定,創建CO2氣腹,將腹腔鏡置入其中,行盆腔與腹腔全面探查,評估有無粘連情況,觀察附件和子宮的實際病變范圍,在臍部和髂前上棘內側做3個切口,將導管鞘置入后,直接切斷子宮附件與圓韌帶,并將膀胱腹膜反折,闊韌帶剪開,處理子宮旁組織。將其雙側血管有效暴露后利用直血管鉗鉗住并切斷子宮骶韌帶與主韌帶。借助雙肌電凝游離宮頸與子宮體,將子宮完整取出。若子宮體積偏大則應碎解子宮后取出。使用1號薇喬線縫合陰道殘端。B組給予TAH治療: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處理,取仰臥位,于下腹部左正中線做一縱切口或于恥上2指做一橫切口,將子宮組織逐層切開,并探查附件與子宮情況。將卵巢韌帶、子宮動靜脈、圓韌帶與主骶韌帶切斷并有效結扎,將子宮全部切除。術后用氯化鈉溶液進行腹腔沖洗,并關閉切口。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手術時間(OT)、術中出血量(BL)、肛門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HST)等圍術期指標;記錄其陰道流血、切口脂肪液化、輸尿管膀胱瘺和感染等并發癥情況;利用SF-36(健康狀況調查簡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PF(生理機能)、BP(軀體疼痛)、RP(生理職能)、VT(精力)、MH(精神健康)、SF(社會功能)、RE(情感職能)、GH(一般健康狀況)等維度,均為10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評分呈正比。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通過SPSS16.0軟件加以處理,圍術期指標和生活質量評分用(x±s)表示,行t檢驗,并發癥情況用(%)表示,行x2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圍術期指標
A組的圍術期指標均優于B組(P<0.05),詳見附表1。
2.2對比并發癥情況
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92%(3/156)明顯低于B組的6.41%(10/156)(P<0.05)。
2.3對比生活質量評分
A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B組(P<0.05),詳見附表2。
3討論
微創手術是臨床外科中的常見術式,腹腔鏡在微創手術中的廣泛應用,使手術安全性與有效性明顯提升[2]。子宮全切術式臨床中子宮肌腺病或子宮肌瘤等疾病的保守療法,其是子宮內膜癌早期或癌前病變的常規療法。TAH是其傳統術式,可有效清除病變組織,但其創傷性大,術后恢復時間長[3]。在內鏡技術的完善與推廣下,TLH被認為是子宮全切術的較佳術式,其手術切口較小,BL少,會減輕患者的治療痛苦度,且不會嚴重破壞患者的機體免疫系統,利于術后康復[4]。該術式以腹腔鏡系統為基礎,可有效暴露術野,全面探查腹腔與盆腔情況,判定臟器的病變程度與位置,并可在直接下有效分離腹腔與盆腔粘連組織,防止操作者手部或是手術紗布對腸道部位的多次接觸,可降低感染率[5]。其不會影響腸道的基本功能,不會損傷膀胱與輸尿管。其通過新型手術用具進行子宮切除治療,常用器械為電凝刀,具有徹底的止血效果,可避免TAH等常規治療中的大出血等情況[6]。但需注意的是:TLH對于手術器械的依賴性較強,且需要操作者的技術水平較高,可熟練應用內鏡技術,避免因操作不當導致不良事件。術前需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確定其病情程度,有效掌握手術適應癥與禁忌癥,若患者并發心肺功能下降或子宮內伴有可疑惡變等情況,則禁止進行TLH治療[7]。結果為:A組的圍術期指標均優于B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1.92%)低于B組(6.41%)(P<0.05);A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B組(P<0.05)。可見,TLH治療的圍術期指標優于TAH,且其并發癥較少,可作為子宮全切患者的常規術式。
參考文獻
1劉婷婷,余桂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與經腹全子宮切除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8,24(29):109~110
2孫運明,施曉.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與經腹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良性疾病患者的臨床比較[J].浙江創傷外科,2018,23(5):884~885
3馮敏清,陳向東,張汝堅,等.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優劣差異[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39(16):1918~1919
4李燁.經臍單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和傳統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比照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4):255~256
5潘懿.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與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疾病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8):138~139
6周淑娟,楊玉蘋,金國.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與經腹子宮全切的臨床的療效比較研究[J].健康前沿,2018,27(11):168
7張建蘭.腹腔鏡輔助下全子宮切除術與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在子宮肌瘤患者治療中的效果對比[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7,28(9):1071~1073
作者:姜圓圓 單位:河南省開封市婦產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