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開腹手術腹腔鏡應用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1.1.1手術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開腹,進行胃癌手術治療;觀察組:全身麻醉狀態下,建立12mmHg(1mmHg=0.133kPa)CO2氣腹開腹手術,通過腹腔鏡,進行胃癌手術治療。
1.1.2血樣采集于術前、術后24h,采集靜脈血4.5ml,并且加入枸櫞酸鈉進行抗凝、離心,取血漿,待測。
1.1.3檢測方法[2]通過凝固法,對兩組的PT、APTT、FIB,進行檢測;同時計算INR;通過酶聯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對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進行定量測定。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凝血指標變化術后24h與術前相比[(12.78±0.64)sVS(12.64±0.70)s],兩組凝血酶原時間明顯縮短[(11.41±0.62)sVS(11.63±0.73)s],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6.23VSt=47.12,P<0.05)。術后24h與術前相比,兩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和凝血酶原國際標準化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纖溶指標變化術后24h與術前相比,兩組纖維蛋白原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23VSt=47.12,P<0.05);術后24h與術前相比,兩組D-二聚體含量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54VSt=46.42,P<0.05);術后24h,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含量都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7.11VSt=46.50,P<0.05)。見表1。
3討論
血栓性疾病,尤其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術后比較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如果治療不當或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演變為肺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3]。本研究中,術后24h與術前相比,兩組凝血酶原時間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h與術前相比,兩組纖維蛋白原明顯升高,D-二聚體含量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h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含量都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兩組治療方法都存在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誘發因素,所以,兩組患者術后機體都處于高凝集狀態。手術創傷、麻醉以及應激等,都可以激活凝血因子,導致機體處于高凝狀態[4]。
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所以,大多數人會認為,其引發的誘因相對較輕,術后血液高凝狀態相對較輕。但是,本研究結果證實,腹腔鏡術后24h的血液高凝狀態明顯高于開腹手術。CO2氣腹是導致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氣腹存在,腹腔鏡胃癌手術必須采取頭高腳低的體位,這樣給操作也相應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也相應增加了手術時間。CO2氣腹、特殊體位、手術時間較長,都可能激活血凝和纖溶系統,導致機體的高凝狀態。醫務人員應在圍手術期加強預防性的治療和相應護理,盡可能地減少誘發機體高凝狀態的誘因,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作者:李利霞單位:河南省洛陽市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