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病毒感染與川崎病的關系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種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以全身中小血管炎為主要病變[1]。川崎病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發熱、口腔黏膜改變、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球結膜充血和肢端改變、白細胞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加快、C反應蛋白增高和血小板計數增高等。目前,川崎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普遍認為,川崎病是一種感染誘導的全身免疫性血管炎。川崎病最嚴重的并發癥為冠狀動脈損傷,以往研究顯示,如川崎病患兒未經系統的治療,其冠狀動脈損傷的發病率為20%~35%[4],主要的病理改變為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及冠狀動脈狹窄,如疾病進一步發展,可導致動脈瘤處血栓形成、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甚至猝死,是兒科缺血性心臟病的主要病因。川崎病已取代風濕熱成為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最常見的病因。且川崎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7],給患兒的身體健康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以往有文獻報道,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與川崎病的發病有關,且病毒感染的患兒其發生冠脈損傷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避免冠狀動脈損害,改善預后的關鍵因素。為進一步分析病毒感染與川崎病的相關性,本研究以35例川崎病患兒為觀察對象,并以35例同期住院的發熱性疾病,但非川崎病患兒為對照進行研究,旨在明確川崎病的發病與哪種病毒感染關系密切,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數據支持,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本研究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診治的川崎病患兒35例作為觀察組,所有患兒均符合川崎病診斷標準。同期選取于我院住院的發熱性疾病但非川崎病患兒35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性患兒19例,女性患兒16例,年齡6月至4歲,平均(2.56±0.55)歲,對照組中,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5例,年齡6月至5歲,平均(2.52±0.57)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2、病例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患兒符合川崎病診斷標準,對照組患兒為發熱性疾病;②行超聲心動圖檢查;③配合治療。
3、病例排除標準具有典型的心血管并發癥的疾病,如猩紅熱、多形性滲出性紅斑、藥物超敏反應、膿毒血癥、幼年型類風濕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
4、川崎病診斷標準典型川崎病診斷標準[11],非典型或不完全川崎病[12]。
5、病毒感染檢測方法患兒入組后,于入組第二天清晨抽取靜脈血,以2500r/rain的速度離心5min,離心結束后棄上清,提取沉淀細胞備用。分別取各組細胞110個提取總RNA,并加入1mL裂解液,離心后取上清,加氯仿,再次離心,取水相,加無水乙醇,離心,加去蛋白液、漂洗液,最后收集RNA,測定各組總RNA。本研究的PCR擴增使用總體積為20的反應體系。檢測的目的基因為EB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冠狀病毒OC43/229E和NL63、呼吸道合胞病毒A和B、副流感病毒1和4。95℃變性3rain,依次為95℃、30s,60℃、30s,72℃、50s,共25個循環,72℃、5rain;以B-aetin為內參;取8L擴增產物于1.5%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
6、冠狀動脈病變情況觀察①0度:患兒冠狀動脈正常、無擴張;②1度(輕度):患兒冠狀動脈瘤樣擴張明顯,但較局限,內徑<4mm;③2度(中度):患兒冠狀動脈單發、多發或廣泛性擴張,內徑為4~7mm;④3度(重度):患兒冠狀動脈巨瘤樣擴張,內徑>8mm,累及1支以上。
7、統計分析方法本研究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運用珋x±s形式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資料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結果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兩組患兒病毒感染率比較兩組患兒共病毒感染29例,其中,觀察組感染18例,對照組感染11例,分別為EB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其中,觀察組患兒EB病毒感染明顯多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純皰疹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2、病毒感染組患兒與未感染患兒冠狀動脈病變情況比較將病毒感染組與未感染組冠脈損傷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感染組患兒冠脈損傷發生率為31.03%,未感染組為4.88%,感染組明顯高于未感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川崎病是以全身中小血管炎為主要病變。最嚴重的并發癥為冠狀動脈損傷,主要的病理改變為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及冠狀動脈狹窄,如疾病進一步發展,可導致動脈瘤處血栓形成、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甚至猝死,是兒科缺血性心臟病的主要病因。給患兒的身體健康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以往文獻報道,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與川崎病的發病有關,且病毒感染的患兒其發生冠脈損傷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對病毒感染與川崎病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并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避免冠狀動脈損害,改善預后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以35例川崎病患兒為觀察對象,并以35例同期住院的發熱性疾病但非川崎病患兒為對照進行研究,目標檢測病毒分別為:EB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冠狀病毒OC43/229E和NL63、呼吸道合胞病毒A和B、副流感病毒1和4,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共病毒感染29例,其中,觀察組感染18例,對照組感染11例,分別為EB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其中,觀察組患兒EB病毒感染明顯多于對照組患兒,其他病毒感染無明顯統計學差異。提示,EB病毒感染可能參與了川崎病的發生。本研究進一步按照病毒感染患兒及未感染患兒分組,比較兩組患兒冠脈損傷情況,超聲心動圖結果顯示:感染組患兒冠脈損傷發生率為31.03%,未感染組為4.88%,感染組明顯高于未感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病毒感染患兒的冠脈損傷可能性更大,因此,對病毒感染的患兒應在早期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以免發生冠脈損傷。
EB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原體,其特點是潛伏持久、周期性復活,可引起很多疾病。EB病毒感染分為顯性和隱性感染,其感染比例為1:2-1:3,而病毒感染后機體是否發病,取決于患兒的免疫活性。川崎病與EB病毒感染均具有病原體分布廣泛、感染率高、感染后具有保護性等特點。因此,EB病毒感染多發生于幼兒期,與川崎病的好發年齡相符。兩者均可引起的疾病均具有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現等特點。這些都提示川崎病與EB病毒感染有明顯相關性。
作者:鄧正銘 單位:廣東醫學院附屬惠東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