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委組織設置革新實施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村(居)黨支部、村(居)委會、監委會:
為了保障城鄉統籌綜合改革順利進行,構建與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形態相適應的村級組織設置體系,根據《中共市委辦公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實施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街道實際,現就開展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適應著力構建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的要求,緊密結合要素市場化“三分三改”和農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設工作,著力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為實現傳統的村級組織架構向社區組織架構順利平穩過渡,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提升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水平積累有益經驗。
二、改革方式
村級組織設置改革通過“聯”的方式進行。按照城鄉統籌綜合改革的要求,將全街道40個行政村和2個居民區設置成9個社區,平均每6個村居合建一個社區.
通過以多村聯合的方式建立城市新社區和農村新社區,成立社區黨總支、社區管委會、社區議監會負責協調社區建設和管理服務。
聯村范圍的確定要在尊重歷史、尊重民意、立足發展趨勢、遵循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注重把握工作的前瞻性、科學性與可行性,具體要參考以下幾個因素:
1.人數相宜??倲狄话阍?000—10000人左右。
2.地域相鄰。村民聚居點混合、緊密相鄰或屬同個集聚點搬遷范圍的。原則上以2—3公里左右為服務半徑、以20—30分鐘為服務圈。
3.民風相近。村民日常生活行為、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相近,關系融洽的。
4.產業相似。主要產業類型基本相同,聯并后能夠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業層次的。
5.規劃相融。與城鎮總規劃及中心村“1+X”規劃相符合,通過聯并提升規劃品質與集聚規模。
三、時間安排
根據上級的統一安排,街道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要在2011年12月前基本完成,主要分三個階段:
(一)調查試點階段(6月1日-8月中旬)。建立街道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編制城鄉一體新社區布局規劃,開展宣傳培訓。確定一個試點單位,進行前期調查研究,召開各種類型座談會,有效探索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的有效途徑。
(二)實施推廣階段(8月中旬—12月中旬)。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全面開展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在全街道各村(居)全面推開,完成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的任務,其中9月底前,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要開張運作。
(三)經驗總結階段(12月中旬-12月25日)。在全面完成村級組織設置改革任務的基礎上,對照上級有關部門的標準進行查漏補缺,總結工作成效,上報總結材料和統計報表,認真做好建檔工作,迎接市里考核驗收。
四、工作重點
按照“1+1+6”的內容開展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即社區規劃+組織設置+便民服務、文明創建、社會管理、產業發展、“三分三改”、農房集聚。社區規劃是以農村社區的建設要求指導村的總體建設規劃;組織設置是改革村級組織結構,形成有利于統籌建設的組織新格局;便民服務是通過下放審批權限,建立便民服務中心,提升村級組織的服務功能;文明創建是通過思想意識教育和千百工程、文明村等配套項目,全面提升精神與環境面貌;社會管理是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在計劃生育、違章建設、衛生環境、維護穩定等社會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產業發展是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社,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規模,提高集體和個人收入水平;“三分三改”和農房集聚是按照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全面推進農村體制改革與提升農民住宅集聚水平。重點要做好以下內容:
(一)制定總體規劃。以現有行政村總數為目標,廣泛征求各村村干部與規劃土地等基層站所意見,編制村級組織設置改革規劃,提交街道黨工委(擴大)會議集體研究確定,制訂實施方案等,明確完成時限、責任人員與具體步驟。
(二)設置組織機構。改革后的社區要建立黨總支、管委會、議監會等3個組織。街道黨工委(擴大)會議要研究確定人員配置、辦公機構、職責分工等重要事項,以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名義聯合發文。一般情況下,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下派副科級領導干部或副科級后備干部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和議監會主任,黨總支、管委會、議監會班子成員分別由各行政村的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擔任。村黨組織在社區黨組織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村委會在社區管委會指導下開展工作,村務監督委員會在社區議監會指導下開展工作,村經濟合作社繼續履行自身職能。
(三)建立服務設施。要落實農村社區辦公場所,通過選擇中心村或人口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現有辦公條件較好的村,為社區正常辦公提供充足的辦公場地。每個社區設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一般設立“一站式”服務大廳,設置社區組織辦公室、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多功能活動室(須配備電腦、大屏幕電視或投影儀)、檔案室、警務室、衛生計生站、黨員服務站、黨務社務公開欄等。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要按照“因事設崗、一人多崗、一專多能”的要求,有效承接街道和市級部門延伸到村(居)的各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村(居)民自治組織和群團組織建設,大力發展各種民間組織、志愿者服務隊伍,為群眾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提供組織載體。
(四)完善運轉機制。建立民主管理機制,設置專人負責民情民意搜集,定期提交社區黨組織會議討論,對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難點問題及時處理。完善民主決策機制,參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制定并落實社區重大事項決策程序,確保廣大黨員群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健全監督機制,社區的財務收支必須實現每月公開,有條件的還要嘗試進行網上公開,接受黨員群眾監督。
五、組織領導
(一)明確職責分工。街道成立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街道黨工委書記為組長,街道主任為副組長,副書記、紀委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分管工業、農業、民政的副主任擔任成員。下設辦公室,黨群副書記擔任辦公室主任。建立8個工作組,明確相應工作職責。同時,積極創新駐村干部新方法,探索組建駐村組進駐社區。
(二)加強政策宣傳。駐村(居)干部要到本人所駐村召開村兩委聯席會議、黨員大會、村民代表,以及村內的能人懇談會,進行全方位的宣傳發動。注重工作方法,在宣傳中突出了農村社區建設,描繪發展藍圖,淡化組織設置,強調組織設置是社區建設的前提與保障作用。認真做好“三不變、三不降”政策的宣傳,即原集體資產歸屬及債權不變,集體收益權屬不變,原土地承包關系不變;村民福利待遇不降,原村干部報酬不降,上級原有的政策支持力不降,切實消除黨員群眾的思想顧慮。
(三)明確人員待遇。按照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要求,選優配強“聯”單位帶頭人。按照“重心下移”的要求結合撤鎮建街工作,把那些熱愛農村工作、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優秀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選派到聯村黨組織和管委會擔任負責人,并實行“五優先”政策,即學習教育優先調訓、工作待遇優先保證、評先評優優先考慮、政治職務優先推薦、提拔重用優先安排。
(四)落實資源傾斜。要采取結對幫扶、增加投入、項目支持等措施,加大對“聯”組織的政策扶持力度。對開展舊村改造、返回地建設等項目的“聯”組織,優先爭取上級有關職能部門對口指導與政策支持。對工作難度特別大的村,要按需下派工作組。對需要擴建或新建辦公場所的聯村組織,經過依法審批建設之后,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
(五)加強督促考核。把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列入街道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考核考察駐村干部和村干部實績的重要依據。同時加強督促指導,確保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各項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