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我教育的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反思性自我教育
學生的自我教育系列進行一段時間后,我進一步思考其中的問題,隨著問題的一個一個的化解,我認為,如果準備周祥,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管理者(比如說班主任)要相信學生能開展自我教育,而且能開展得很好。中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的十一二歲,年齡大的已經十七八歲,對大多數學生而言自我意識已經十分明確,他們已經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將來真正的想做的是什么?”等等。這個時候,管理者應該滿足他們在成長中自我認同的需要,承認他們要求被確認的“我作為我的存在”,相信他們。只有這樣,你才能敢適當地放手,才不會為自我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苦惱。接著,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引導學生明白: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叛逆是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大多不愿意聽家長每天喋喋不休的絮叨,不愿意聽班主任或長篇大論或見縫插針的說教;但是中學生未成年,心智還不成熟,會犯錯誤,如果沒有教育,往往會走彎路。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保障,這個保障可以是外界的—家長或者班主任不斷的教育,也可以是自我—自己教育自己、自我追求提高和完善、自己對自己負責。通過正常的情感溝通后,中學生的抵觸或逆反心理會大大減弱,愿意從內心接受這種教育形式。這是反思性自我教育成功的關鍵。同時,德育工作者還要明確地告訴中學生,自我教育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斷地進行,持續地開展。自我教育系列一旦開始就應該不斷地開展下去,本著對自己負責的原則,千萬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半途而廢、虎頭蛇尾。
二、自我教育步驟策略
德育工作者要明白,自我教育的重點有二:一是整體上把握自我教育的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展開。自我教育目的是引導中學生成為一名綜合素質優秀的青年。二是“自我教育”是為了少教育或者“不教育”。自我教育是為了解放教師和家長,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成為自我管理者、自我監督者、自我促進者。一旦學生把“自我教育”的理念內化,成為自己的習慣,把外在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轉化為道德信念和欣慰習慣,他們將終生受益。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要選擇恰當的自我教育點或教育內容。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自我教育點的選擇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來實現。一是黨和國家的法規、政策規定的德育內容,學校德育工作的整體安排,學期末重要的考試,重大的民族或世界節日,班主任和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共同商定自我教育的內容。二是完全由學生選擇德育點。學生可以以自己經歷的前一段時間為德育點,可以以思考的自己這個年齡階段的關心的問題為德育點,等等。寫作的時間和方式靈活掌握,可以在每周一次的周記,也可以是學生極為隱私的日記。
第一種德育點的選擇目的性很強,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系列的重點。我在引導學生選擇德育點時,重點突出四1、方面。做人方面,引導學生做一個身體和心理都很健康的人,做一個尊敬老師、愿意接受教育的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些對他們自己的將來、對班級的有效管理都很重要。這方面學生曾經寫過的教育點包括:自我教育系列之四—我愿做一棵樹苗(只有一棵樹苗,才有可能成為參天大樹),自我教育系列之七—每天,我為班級做一件好事,自我教育系列之十四—我如何避免受到來自環境的不良影響,自我教育系列之十七—再談作弊。做學生方面,來到學校后,增長知識,開發智力,是學生的生活重點。那么,學會學習,學會合理地利用時間,學會自我提高,學會正確處理同學關系,學會避免在校園內受到傷害,等等,都很重要。這方面學生曾經寫過的教育點包括:自我教育系列之一—我如何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自我教育系列之二—我如何提高自己的作業質量,自我教育系列之三—我晚上回家后怎樣安排學習,自我教育系列之四—我如何合理安排周末。做人子女方面,近幾年來,因為子女和父母發生矛盾,不管是子女出事(小到和父母斗氣、離家出走,大至輕生自殺),還是父母受累(小到日子過得身心疲憊、充滿挫敗感,大至被傷、被殺)的事情,接連不斷地發生,時常見諸各類媒體。一旦家庭教育出現問題,學校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學生就可能走彎路、走邪路?;诖?,我和學生逐漸達成共識,作為子女應該感恩父母,積極主動地為創造幸福家庭而努力。這方面學生曾經寫過的教育點包括:自我教育系列之十五—我如何更好地與父母溝通,自我教育系列之十八—家庭和睦,我能做些什么。關注時代,關注世界。我們學生不應該也不可能被限制在家庭和學校這二個狹小的空間內,教育者應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這個復雜而多變的世界,這對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全球思維的人非常重要。這方面學生曾經寫過的教育點主要有:自我教育系列之三十二—我要把吸取失敗教訓的機會永遠留給別人,自我教育系列之三十五—我怎樣盡快找到“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自我教育系列之三十六—我作為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第二種德育點的選擇,幾乎完全取決于學生自身的成長和情感需要。在教育、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相信他們能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相信他們能在自我教育的基礎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三、反饋
為把握學生自我教育開展的情況和效果,教師要及時批閱學生的周記,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自我教育系列文章放到自己的博客中,積極引導他們把自己認為經典的自我教育以信的形式送給父母。這樣,便于班主任直接了解學生情況;如果有些問題學生感覺不便于與班主任交流,班主任也可以從網絡上或學生家長那里了解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還發現,學生愿意開展自我教育并不等于他們能把自我教育進行徹底,于是我就繼續完善自我教育的環節。每一次自我教育完成后,在周記的末尾,我總是引導學生記錄上我的一兩條“班主任建議”。如學生寫“自我教育系列之十二—我怎樣避免在校園內受傷”時,我的兩點建議是:一是避免身體受傷,特別是男同學;二是避免心理受傷。學習不好、同學關系處理不好、談戀愛、被社會青年欺騙等,都可能傷及心靈。在此環節,不管我教育他們的愿望多么強烈,我都會反復強調“這只是建議,僅供參考”。
四、結語
學生的“自我教育系列”取得的成果是十分明顯的。且不說學生通過數十篇周記提高了寫作能力,學生在人際交往、學業成績、文明守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在任課教師上課時、學生父母來學校溝通時、學生上自習課時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就印證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痹谧晕医逃^程中,也有部分學生出現“應付”的現象,對這一部分學生的教育需要我們更多的思考、付出。當然,也不能因為一小部分學生出現問題,特別是學習成績問題(學習問題很復雜)而否定自我教育的成績,而是應該繼續探討更具個性化的自我教育。
作者:于威單位:河南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