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作文教學中的思維能力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是兩個重要部分,作文教學尤為重要。利用作文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文章從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這兩種思維的培養著眼,探討寫作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作文教學;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寫作水平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培養,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進學生作文成績的提高。
一、發散思維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遇到的普遍現象,是學生不會寫作文,不知從何寫起,或者想問題的角度單一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發散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發散思維是極具創造力的、打破固有思維習慣、從多個角度理解問題的思維。發散思維一旦被激發,會使大腦處于高速運轉狀態,在原有信息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從而標新立異,找出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作文教學中培養發散思維,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多方啟發,全面誘導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多用一些能激發學生寫作熱情的題目,如《續寫〈項鏈〉的結局》。學生在學習完《項鏈》一文后,對文章已有了充分了解,同時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想象,使作文都有了一個很有創意的結局。再如《從濫竽充數說起》這一題目的確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就會有不同的立意,表現出不同的發散思維。一些學生這樣描述自己的寫作思路:齊宣王吹竽必三百人,應勤儉節約,避免浪費不必要的資源;南郭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立意為對于人才的選拔,應采取擇優錄取的原則;齊泯王好一一聽之,立意是應嚴格選拔制度,防止任人唯親;處士逃跑,立意是沒有真正才學難以立足或人貴有自知之明。思維之花可謂是百花齊放。又如,在講解《小事》這篇作文時,教師要全方面考慮,讓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積極發掘生活中有趣的故事,將自己頭腦中的材料有效的組織起來,覺得有內容可寫,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有的學生在題記中這樣寫:“假如在你的人生中只剩下道德,那么你一定要牢牢抓住。”內容為:“這是我和哥哥第一次被爸爸打,而被打的原因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我和哥哥上完課,看到旁邊賣炸串的,都很想嘗一嘗,于是,我們就花了一元錢買了一串一起吃。吃完后我才發現,我們就只剩下一元錢,哥哥看到我很害怕,便對我說:‘等會上車的時候,咱們把一元錢撕成兩半,一人拿一半疊起來放進去。’”此篇作文中,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親身經歷,發散思維,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用生活中的小事反映生活中的大道理,“這看起來是生活中很不起眼的小事,但它所蘊含的道理卻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道德。”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思維規律,從小事著眼,積累生活中的點滴素材,活化寫作的源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讓學生大膽想象,多角度立意,思維得到綻放,從而寫出新穎的文章。
2.引導學生以新目光審視素材寫文章最忌諱千篇一律,毫無新意。要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固定模式,敢于大膽想象和創新,要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霸氣。如針對“羅丹砍手”這個故事確立論點,有的學生直接選擇“藝無止境”“追求完美”中規中矩論點,防止偏離主題;有的學生選擇“注重整體,局部服從整體”。這些論點都是教師大為提倡的,求穩求妥,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正是教師的畏首畏尾,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另辟蹊徑,找到通向彼岸的新船只,確立“對自己嚴格要求但不苛求”“整體固然重要,但個性發揮也不可少”,“為什么不努力去使其他部分與手一樣完美”等嶄新的立意。又如在《幸福的約束》這類文章中,審題的時候應注重“約束”而且還是“幸福”的,指導學生聯想: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的管教是約束,教師的教導是約束,為什么這種約束稱之為幸福;反向思維媽媽的嘮叨、爸爸的訓斥、教師的呵責都是指導我們,引領我們向正確的道路前行。媽媽不斷的嘮叨,是對我們的愛,是對我們的關心;爸爸的斥責,是規勸我們走正道;教師的呵責是一種嚴厲的管束,讓我們認識自己的不足,讓自己更加完美。有了這樣的審題,學生在作文中寫到:“我們生活在幸福中,幸福中也常常有約束。風箏有了線的約束才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珍珠因為有了繩的約束,才能在陽光下絢麗多姿;我因為有了母親的約束才能在生活中享受幸福。”因此,不能讓學生總以老眼光看問題,要換一種想法,就會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春”,教師如果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作文的思路就會被打開,思維空間就越來越寬,不斷發掘思維的多樣性和發散性。
3.利用發散思維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要指導學生利用視覺、聽覺等感官收集信息并進行加工,如果學生的思維能被激發并產生激情,便是信息賦予的情感,反過來更好地促進思維的發散。如由“月亮”你能想到什么?首先是視覺聯想:月亮像是一盞啟明燈,照亮黑暗凄清的前方,運用聽覺聯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將荷塘上柔和的月色比喻成小提琴上奏著的名曲;其次是情感的聯想:月亮是青衣羅帶的女子,孤獨思念的有情人,心靈歸宿的港灣等。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不能把自己的幾個立意直接告訴學生,應點到為止,否則學生會產生依賴感不愿去思考,從而思維停滯不前。教師出完作文題目時,要讓學生集體討論,展現他們的思維,說明自己這樣想的原因和理由,使沒有想到好立意的學生受到啟發,思維得到碰撞,從中學會立意的方法。
二、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指從問題的相反方面考慮問題,從而產生新的認識。教師應讓學生多從問題對立面來思考,如人進我退,人剛我柔,這樣寫作時會有另一番景象,避免千人一面的狀態,學生在求異中體會到“背道而馳”的樂趣,從而變“要我寫”變成“我要寫”。
1.敢于懷疑,打破常規當教師給學生講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時,學生會想到環境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影響;反過來想想,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環境對于人而言只是外因,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其主要作用還是人的自身品行,這樣的立意會使文章別有一番風味。再如,自古文人多悲秋,秋天在人們眼里是悲傷、凄清的,可是《秋魂》這篇文章中,作者卻描繪了一幅幅充滿生機、讓人喜愛的秋景圖。這是作者打破常規、逆向思維的結果。教師在平常的授課中要向學生滲透這種思維,如垃圾桶是令人作惡的,但垃圾桶也是令人敬畏的,它是臟了自己美化了環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常人看來是雞蛋碰石頭,但反過來想這是英勇無畏、勇于挑戰的表現。經常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對于一些問題正面看并無特別,但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可能會得到滿意的答案,從而避免學生寫作中平淡無奇的現象,寫出新奇深刻的文章。
2.創造有利于求異思維的環境常規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習慣了給作文帶上各種條條框框,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為了寫作求穩而套話連篇,思維沒有得到鍛煉。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要培養學生去創新求異,從作文方面來講,就是要創設輕松氛圍,鼓勵學生在審題正確的情況下,立異求新。如以“告別”為話題的作文,學生從三個方面謀篇布局,分別是諸葛亮告別隆中安逸的生活而投身艱苦卓越的政治斗爭,不失為一種膽魄;陶淵明有自己的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告別官場,投身于壯美秀麗的河山中,不失為一種膽魄;魯迅有自己的追求———振新中華,他告別醫學,走上了文學之路,不失為是一種膽魄。楊瀾曾說過:“寧可在創新探索中失敗,也不在保守中成功。”教師與學生應建立一個平等交流互助的平臺,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心理上不會產生緊張壓迫感,容易激活思維,各抒己見,才會有求新的動機,好的、奇的立意才會在作文中層出不窮。
3.提供求異思維的情境教師確立的作文主題要和學生的生活閱歷、心智發展相符合,并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才能促使學生達到思考的目的。為此,教師在設計題目時要給予學生一定發散思維的情境,成語翻新則是一種較好的形式。在運用成語時,有時會被其表面意思所束縛,但反其道而行之,便豁然開朗,出奇制勝。如“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其諷刺意味可見一般,而華羅庚主張“下棋高手弄斧到班門”,強將手下無弱兵,在與高手過招時易發現自己的不足,得到高手的指點,前進的步伐不言而喻,這樣的思維,便使文章有了嶄新的立意。總之,教師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作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培養,定能在作文這片沃土上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李藍新.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J].成功作文,2015,(20).
[2]王力.語文作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研究及訓練[J].語文園地,2016,(15).
作者:張娓 單位:黑龍江省嫩江市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