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鄉村振興戰略下文物保護工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它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孟子故里鄒城市為例,全市現有文物資源豐富,且價值較高。該市的鄉村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問題。為改善這一狀況,文章針對科學規劃布局、落實安全責任、深化研究宣傳、實施重點項目、創新觀念方法等幾個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期帶動鄉村文化遺產的復興、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文物保護;展示利用;文化復興;鄉村振興
黨的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出臺,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形勢賦予文物工作的重要課題。截至2017年年底,鄒城市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517處,其中市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5處。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各類文物遺跡散布于鄉野,與其相連的故事傳說流傳于民間,見證了民眾生產生活和農業農村發展的歷史,展示了鄉村文化遺產的內涵與魅力??梢哉f,鄉村文化遺產不僅是鄒城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撐,也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精神動力,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但人們也應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部分鄉村文物遺存正處于年久失修、破壞損毀的困境。文章擬結合鄒城市文物工作開展情況,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現狀及問題進行梳理,并對進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議。
1鄉村文物資源概況
綜觀鄒城市鄉村文物資源,顯現以下特點:①片區分布明顯,野店遺址、邾國故城、嶧山古文化遺址區,九龍山、四基山墓葬區,鐵山、崗山摩崖石刻區,鳧山羲皇廟始祖文化區4大片區各具特點;②資源分布廣泛,地面不可移動文物和地下文物遺存除城區較為密集外,遍及境內各鎮街、村居,尤以嶧山、郭里、大束、石墻等鄉鎮較為集中;③資源類型完備,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類別齊全;④時間跨度長,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唐、宋、金、元、明、清、“民國”及近代各個時期均有代表性遺存。具體來看,現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價值與意義。(1)古遺址數量眾多,內涵豐富?,F存古文化遺址多達175處,地表遺存豐富,類型特征明顯。以野店遺址、邾國故城、羲皇廟遺址、白蓮教起義舊址等為代表的一批史前、商周至漢代遺址、宋金元明等時期宗教建筑遺址、清代戰爭遺跡,為研究鄉村歷史、聚落分布、經濟發展、思想文化狀況提供了珍貴的史料。(2)建筑形態多樣,地域特征突出?,F有民居、樓閣、祠廟、寺觀、井泉、橋涵等古建筑132處,分布于村居、鄉野,其選址、建造集傳統信仰、生態環境、工藝技藝、民俗文化于一體,對于研究鄒城及魯西南地區建筑風格及鄉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3)古墓葬分布廣泛,出土文物豐富。目前,境內保存有王陵、貴族墓、名人墓、一般墓葬100余座,歷年來發掘出土了大量器型各異、價值較高的珍貴文物,豐富了館藏文物資源,為研究不同時代社會生活狀況和不同社會階層文化習俗提供了重要參考。(4)石窟寺石刻延續時間長,自成體系。鄒城市擁有的不可移動文物主要包括摩崖石刻、石窟、碑刻等3大類,共30余處;可移動文物,主要包括漢畫像石、造像、碑刻等類別,共計500余塊,始于秦漢,貫穿中國整個封建社會,又延續至民國,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文化及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石刻系統。(5)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時代性強,紅色記憶鮮明。革命舊址、烈士墓及紀念碑等銘刻著為人民謀幸福的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大屋窖、渡槽、揚水站、排灌站等詮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與大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精神,構成了近現代社會特有的紅色文化記憶。
2鄉村文物保護利用現狀及成效
2.1文物基礎工作持續夯實文物普查成果不斷涌現,其中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共登錄各類不可移動文物517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共登錄國有可移動文物藏品121917件(套),進一步掌握了文物家底數量和保存狀況。文物“四有”工作不斷完善,部分價值較高、保存較好的文物點升格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鄒城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95處,其中國家級保護單位7處、省級36處、市級12處、縣級40處。政策資金保障不斷夯實,自“十二五”以來,先后爭取到中央、省級資金共達1.6億余萬元,為鄉村文物保護利用及重點項目實施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2.2項目帶動戰略初現成效堅持規劃引領,針對大遺址類文保單位,先后完成邾國故城、野店遺址、鳧山羲皇廟遺址等一批保護規劃及保護方案編制;針對鄉土建筑類文保單位,先后完成東深井民居、高李李氏民居等一批維修方案設計;實施項目帶動,加速推進明魯王墓-魯荒王陵環境整治工程及邾國故城城墻保護、金水河故道環境整治工程等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逐步推進東深井民居、孟母三遷祠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項目,進一步改善文物環境條件,提升文化遺產的影響力。
2.3安全防范體系逐步完善文物安全檢查定期開展,配合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等相關部門,共同開展文物安全檢查和執法工作,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問題拉出清單,并提出整改意見;對盜掘盜竊、法人違法、破壞文物等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和堅決懲處。落實屬地管理主體責任,各級文物安全目標責任制落實嚴格,在省級資金支持下篩選出了41處無專人看管或看管難度大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并且按照屬地管理、就近看管的原則,確定了55名文物巡查看護員名單,實時上報安全巡查情況,推動了文物安全網絡體系的不斷完善。
2.4傳承利用方式不斷創新鄉村記憶工程積極推進,其中石墻鎮上九山村、城前鎮越峰村等4處傳統村落入選山東省首批“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2014年以來,啟動實施了上九山村鄉村記憶工程,完成傳統民居及玄帝廟、老學堂等公共建筑修繕及村史村志整理工作,積極打造上九古村旅游景區。文化研究宣傳成果紛呈:①組織開展濟寧市優秀家祠家風調研推選,其中孟氏家祠、潘氏家祠等4處家祠成功入選并獲得表彰;②組織實施鄉村文化遺產研究與展示項目,其中鄒魯鄉賢館等2個文化展示項目、西山頭村等6個文化研究項目等入選省級資金扶持名單;③鄉土文化研究宣傳有序進行,其中香城鎮編輯出版了《香城鄉村記憶》等書籍資料,并整合地方資源開發形成了五寶庵山旅游景區;④文化惠民政策深入開展,2017年孟林、明魯王陵景區面向鄒城市民免費開放,自2018年5月起所有文物景區對60歲以上老人免費,同時通過“流動博物館”等形式,組織開展文化遺產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等宣傳活動,進一步宣傳了鄉村文化的魅力。
3鄉村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3.1保護意識亟待提高,屬地管理責任亟須夯實目前,社會上仍存在“文物工作是文物部門的事”的思想與現象,從而導致鄉村文物日常保護管理工作欠缺,巡查看護或保護維修不及時。同時,屬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屬地管理主體責任意識不強,對轄域內的鄉村文物遺產關心、支持力度不夠,表現在一方面缺少政策和資金扶持;另一方面缺乏整體和系統規劃,影響了鄉村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利用的成效。
3.2日??垂茈y度較大,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鄉村文物資源散布各鎮街村莊田野中,由于產權、使用性質及保存狀況不一,整體保護與管理難度較大。新農村改造、城鄉基本建設對地上文物、地下遺存保護空間造成擠壓和威脅,違規建設、法人違法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有的瀕臨拆除的危險,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部分民居建筑因所有人或使用人的日常需求的隨意性,往往導致結構形制、風格面貌與文物原貌相距甚遠,破壞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3.3專業人員嚴重不足,專項保護資金嚴重缺乏全市鄉村文物資源面廣量大,但專業系統人員相對偏少,單純依靠文物部門力量難度較大,對現有的文物保護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帶來挑戰。同時,因地方各級財政壓力較大,目前尚未設立專門的保護(或配套)資金,特別是影響了市、縣文保單位及大量的未定級文物點日常看護巡查、歲修、搶修等工作;部分重點項目占地補償等地方配套資金缺乏,影響了項目的正常開工,最終影響了文物應有價值的展示和作用的發揮。
3.4宣傳展示程度不高,保護利用工作亟須深化①創新程度不夠,文物“活起來”缺少新載體、新手段,導致現存文物資源展示利用程度不高,特別是有的古建筑類文物資源長期無人管理,甚至有的已經維修但仍荒廢空置,影響了文物價值的宣傳及相關文化資源的集中展示。②產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意識,與旅游、生態等資源優化整合力度不夠,缺少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物資源為依托的文化產業項目和文化品牌,導致鄉村文化遺產影響力不強。
4鄉村文物保護利用建議
4.1強化組織領導,科學規劃布局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由市政府牽頭,屬地政府及規劃建設、文化旅游等部門共同參與,對全市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進行統一規劃,落實政策、資金、人員等基礎保障,提出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并組織實施。第一,要強化規劃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前瞻性,統籌兼顧示范點與村鎮產業發展與人文特色,并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避免各自為戰、浪費資源現象。第二,要因地制宜,已建成村與現規劃村之間,城鄉結合村與偏遠農村之間,山區與平原鄉村之間,要有重點、有先后,分層次、顯特色,杜絕千村一面。
4.2強化屬地管理,落實安全責任文物所有人、使用人及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應切實履行屬地管理主體責任,將保護利用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一方面要嚴格落實文物安全目標責任,完善安全保護網絡組織,切實做好文物日常保護與管理,加強安全巡查與看護工作;另一方面要在鄉村發展建設中注重保護文物,文物原址保護及各類項目建設應事先征求文物部門意見,并依法履行報批程序,嚴厲懲處各類違規建設、法人違法等違法行為,堅決捍衛文物安全紅線。
4.3深化研究宣傳,重鑄鄉村之魂堅持“既要塑形,也要鑄魂”[1],深入挖掘研究鄉村文物古跡、傳統習俗以及世代流傳的民間工藝,使鄉村建設注入人文內涵,從而提升文化品位。如大束鎮東、西山頭村是亞圣孟子墓所在,也是孟氏后裔聚居地。除此之外,還有漢魯王墓、傳統民居、山神廟等多處文物點,有山頭花鼓、山頭廟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在深化研究鄉村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村莊民眾,特別是孟氏后裔,應積極投入到鄉村振興發展中來。太平鎮秦氏家祠、石墻鎮東深井鄭氏民居、唐村鎮潘氏家祠等文物點也應積極發揮其連接族人、重鑄鄉村之魂的紐帶作用,團結鄉村民眾,積極投身鄉村文化經濟建設發展事業中來。
4.4依托重點項目,打造特色品牌要結合地方文化資源狀況,依托重點項目,“培育鄉村文化原創力”[2],精心打造特色品牌。石墻鎮上九山村的文化旅游項目可謂是成功的借鑒。除此之外,如唐村鎮以潘氏家祠、鄒魯鄉賢館等為基地,積極打造鄉賢文化品牌。郭里爺娘廟村是祭祀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的所在地,周圍文物點密集,目前該村已列為山東省鄉村記憶文化遺產名單,下一步需結合鄉村發展規劃,特別要依托羲皇廟遺址保護、伏羲文化產業園等項目,對傳統文化項目進行改編創新,對廟會、民俗節慶等活動進行包裝提升,深入推進鄉村記憶工程,進一步打造文化旅游優秀品牌。
4.5創新觀念方法,凸顯多元活力鄉村文物保護應“充分引入市場機制、競爭機制、創新機制”[3]。第一,優化提高文化資源利用效率。如太平鎮地處工業園區,但散布其間的家祠、古橋、排灌站等文物點是先人們聚族而居、艱苦奮斗生活的生動體現,應結合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泗河綜合治理等工作,一并做好鄉土文化與地域資源的結合文章,進一步展示和復興鄉村文化。第二,創新文化展示方式。如石墻鎮、大束鎮等地可積極利用傳統民居或揚水站、大屋窖等文物建筑舉辦臨時展覽,或建設民俗及鄉村記憶博物館,活化開展鄉村文化宣傳展示。目前香城鎮康桃村開設的水利記憶展覽值得借鑒。第三,著眼產業發展開發特色產品。如中心店鎮草莓、張莊鎮櫻桃,農林資源特色鮮明,同時又分別富含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地域文化資源,可通過優化資源、科學規劃形成文化保護、資源開發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良性互動,既增強文化體驗,又彰顯鄉村的特色和韻味,讓鄉土在守望中體現時代風尚,達到助推鄉村振興的目的。
5結束語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時代命題,也是新形勢下文物工作者面臨的重要現實課題。文物工作重在基層,基層文物工作關鍵在鄉村文物保護利用。細致梳理現有鄉村文物資源,充分審視其價值魅力,妥善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積極開展鄉村文物保護利用各項工作,不僅為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實現鄉村振興創造有利條件,又為助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繁榮昌盛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磊.鄉村文化振興的國學思考[N].光明日報,2018-07-07(011).
[2]向勇.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文化創新與創意[N].中國文化報,2018-03-17(005).
[3]王麗麗.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化內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11-23(001).
作者:鄧慶猛 楊可龍 單位:鄒城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