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究生教育中的能力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建立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制,并于1983年5月27日授予了首批博士學位。雖然僅有短短的三十年時間,我國高校及科研單位已經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相當一部分在世界一流大學和研究室從事學術研究和學術管理工作。當然,由于我們研究生教育歷程短,也由于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的差距,具體到每一位導師所培養的研究生,難免存在良莠不齊,研究生教育的具體過程還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但無論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關鍵是提高導師的水平,首先要使導師理解和認識研究生教育的內涵和意義,才能培養出真正合格的研究生。
從研究生的定義上不難看出,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獨立學習某種專業知識能力的學生。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不同于大學本科教育,大學課程多需要在老師的講解下完成,而研究生培養的是獨立學習能力,具體到每個學生的專業背景、學習能力、特長和興趣點都是不一樣的。如何讓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成為合格的畢業生,考驗的是導師的科研思路、學術水平、道德水準和是否擁有開闊的心胸。在此,個人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有些感想和體會和大家分享。
1研究生培養的目的是使學生具備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具備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這句話,經常出現在研究生的畢業答辯決議上。那么,如何使其真正具有這種能力,達到研究生畢業水平,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的始終。首先,在學生進入研究生培養階段的初始,師生雙方都應該非常清楚地知道畢業的最終標準,比如必須完成的開題報告、中期考核、畢業答辯、的層次、署名等,以免最后出現無可彌補的疏漏,影響學生畢業。在清楚最終目標的基礎上,將能力培養放在首位,包括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和在社會環境中的生存能力。
在基礎課學習期間,我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導師及其課題組發表的文獻,熟悉導師課題組的前期工作和科研方向,以便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同時要檢索閱讀相關的最新進展,此階段,迅速提高專業英文閱讀能力和文獻檢索能力非常重要!在閱讀的同時,時刻要捕捉自己感興趣的亮點,即使只有小小的一點,也要動筆記下來,這樣大概到一學期結束的時候,應該積累了幾十篇甚至上百篇的文獻。這時候,可以讓他們試著動筆寫一篇小綜述,這篇綜述的著眼點盡量要具體,不要宏觀,最好就某一個具體問題論述清楚,比如,不要寫“某某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而是寫“某一個發病機制、某一種治療方法”;不要寫“某某的信號通路研究”,而是寫“某一條信號通路甚至某一個信號因子”。
基礎課程完成以后,進入開題階段。此時學生對于課題組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了解,要進行研究方法的學習摸索和預實驗。此階段,我經常告誡學生的是幾個“勤”字:手勤———多動手,眼耳勤———多接收,嘴勤———多提問,腿勤———多跑去看看其他人在做什么,這幾個勤字,也是在鍛煉學生們的社交能力和生存能力,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多、盡量快的掌握研究方法,完成預實驗和開題報告。課題進行的過程從來就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很少有人能按照開題報告一絲不差地完成實驗。在此階段出現的大部分問題,都應該在導師的預料之中,而且導師也應該有能力去和學生共同探討、分析各種各樣的實驗結果,以調整實驗的細節,最終完成課題。這時候,不僅需要學生具有百折不撓、屢敗屢戰的精神,更需要導師具有廣博的知識、睿智的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越是在實驗出現問題的時候、出現不可思議的結果的時候,越是在考驗導師的知識水平和指導能力。最忌諱的是,導師總是依據自己的假設引導學生,而不去分析學生實際的實驗結果,這樣很容易出現不真實的結論。
在課題結束后,撰寫論文、準備答辯的過程實際上是又一次學習、總結、提高的過程,因為這時候與剛剛開題時相比,肯定會出現很多新的研究進展。師生雙方都需要再次閱讀相關領域文獻,甚至有時要補充部分實驗。在不斷學習新東西、總結實驗結果的同時,撰寫出符合畢業標準的合格論文。
2因材施教,加強研究生的個性化培養
研究生的來源與本科生不同,有些是醫學院畢業直接考入的,還有些是工作后重新深造的,學生的背景、經歷不同,決定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特長也不同,在此舉例說明。在本人所帶過的研究生中,有兩位是醫學院的老師,還有兩位是臨床醫生,對于他們的指導,明顯與本科畢業直接考研的學生不同。他們有一定的臨床經驗和相當牢固的專業基礎知識,給他們的課題要求肯定要高一些,并且最好和他們以前的工作能有些關系。比如本人的研究方向是神經系統退行性變,那么對于呼吸科的醫生,我希望她能關注呼吸系統疾病對神經系統退行性變的影響;對于老年科的醫生,我希望她能關注老年常見疾病與神經系統退行性變的關系;對于醫學院校的老師,我希望他們能關注某條信號通路在老年性癡呆發病中的作用;這樣既顧及了他們的興趣點和專業特長,對于他們今后的工作有所幫助,也延續了本課題組的大方向。事實證明,因材施教的做法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效果,他們不但可以順利畢業,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都可以繼續進行相關的研究。在研究生個性化培養的問題上,作為導師應該具有“甘當人梯”的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重,在課題組總的研究方向之下,盡量考慮學生的能力、利益和興趣點,為他們以后的道路多做一些鋪墊。
3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進步
研究生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一個好的老師也會不斷從學生那里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不斷更新自己,適應迅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一個成熟的課題組也會因為眾多研究生們的工作而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新的成果。總之,研究生教育應該是“一對一”或“一對幾”的個性化教育,在培養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培養能力,為國家輸送更多的合格畢業生和優秀的專門人才。
作者:王蓉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市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教育部神經變性病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