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錯誤教學小學數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化弊為利,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
蘇格拉底開展教育活動時,沒有固定的教材和課堂,他從不直接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通過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回答,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蘇格拉底方法”。教學過程是動態的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互動既有規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如果學生的學習僅僅依靠教師來評價,來修正,僅僅教給學生各種檢驗的方法是遠遠不夠的,也不符合教學目的,還需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加強自我體驗,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時,先讓學生將兩個無安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學生發現只要是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所以學生就有這樣的認識,就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拼成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我們也說這句話是正確的。但在一道判斷題里,是將這句話倒著過來說的,就是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不假思索地打了對號。針對這一錯誤認識,教師給學生分發面積相等但形狀不同的兩個三角形,動手拼一拼。問學生: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讓學生在錯誤的認識里找出正確的答案,及讓學生明白問題所在,又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關系的理解,使抽象知識具體化。
二、自己糾錯,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知識的接受和應用過程中都會出現不同的錯誤。教學過程包括分析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整十數”時,有這樣一道題:75-30,有部分學生得出72這樣的答案。我并沒有去批評他們,而是問:“30里面有幾個什么?”“3個十。”學生馬上知道了應該從十位上去減。應該是45。我又出了56-3的題目,他們也很快地完成了。在了解學生的“錯理”后,就可以因勢利導,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自主糾錯,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讓理解學生的錯誤成為教師理解學生、寬容學生的起點,讓學生喜歡課堂,喜歡數學!
三、保存錯誤,體會成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成功感是學生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后產生的自我滿足,積極而愉快的情緒狀態。為了使日常課堂教與學中產生的錯誤發揮出它最大的作用,師生可以建立糾錯本。教師建立糾錯本為的是盡可能提高以后的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或者獨立建立糾錯本,學生的糾錯本記載的不僅是自己學習中出現的不足,記載的更是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生經常翻看自己的糾錯本,不僅能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中也能體會到對某知識點學習的成功感和愉快感,更能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以后的學習。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作為教師,絕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學生,更不必去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要允許學生出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學生的錯誤能真實地在課堂上反映出來,教師的真實水平也能在課堂上真實地反映出來。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將錯就錯”,拓寬學生的思維。學習就在不斷出現錯誤、不斷糾正錯誤中前進,克服了錯誤,就會獲得勝利和成功!
作者:胡雪梅單位:安徽省宿松縣復興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