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資源共享的學校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育資源共享的必要性及緊迫性
1.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資源短缺。教育活動過程中要耗費一定的空間、設施等資源條件。近年來,盡管各級政府對于教育資源的投入較以前有大幅的增加,但相比需求來說,投入的量還是很小的,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聯合的201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去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24488.2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4.30%,比上年的4.28%增加了0.02個百分點。雖然總量有所增加,但對于龐大的需求來說捉襟見肘。自1999年以來,全國高校走上了大幅度擴招之路,為了滿足擴招的需求,許多高校都紛紛建設新校區,都利用銀行貸款籌措資金導致債臺高筑,教育經費短缺問題嚴重。有效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成為可行的方法之一。
2.高校教育資源的配置與分布不均衡。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實行的是非均衡發展政策,國家大部分教育資源都流向“重點大學”,如“985”和“211”學校,這種政策一方面造就了具有“頂端優勢”的知名高校,但是卻導致大量的普通高校所獲得的教育資源很少,許多學校的辦學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不健全、教育經費的總量與人均占有量均不足等問題,從而限制了這類高校的發展前景。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不僅“重點”與“普通”大學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大量的地方高校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差距,我國的地方高等教育主要由省級政府管理出資,而各省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條件發展不均衡。據資料27.38%的高校政府撥款難以到位[3]。
3.教育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利用率不高。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教育資源的一個嚴酷現實就是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利用率低下等浪費現象比比皆是。教育資源的短缺與浪費共存,原本就缺乏的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大量價格高昂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開機率低,甚至部分處于閑置狀態。據教育部統計,我國高校的儀器設備有20%處于完全閑置狀態,高校擁有的貴重精密分析儀器,其價值不菲,但使用時間少,這些直接降低了教育投資的效益[1],因此,如何使普通高校或地方高校的學生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充足的教育資源,需政府及高校共同努力。要合理配置高校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提高資源的共享程度是一個有效的措施。眾所周知,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學校的主體,由省一級政府統籌協調、投資建設,因此,在省的范圍內,突破校際間的約束,將稀有的高校教育資源進行交互共用,實現區域內的教育資源共享是可行的,這也是目前學界的共識。
二、完善高等學校教育資源共享的對策
1.加強教育資源共享意識的培養。要徹底轉變過去高校發展“單兵作戰”的狀態,樹立高校之間教育資源共享的意識,不僅節約經費支出,同時也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我國高校之間教育資源共享程度不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學校領導認為:共享就意味著失去。要徹底轉變這種觀念,認識到共享是一種互利,是合作與共贏。高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不單單只有“強強聯合”,只要有需求和供給,共享就可以實現。各高校如果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促進優質資源開放,讓優質教育資源成為流動的活水,這無疑會提升高校的整體教育質量。共享不是無償的,這也是保證高校之間教育資源共享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有助于激發資源提供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提供資源的高校可以通過收費來彌補共享資源所造成的損失或損耗、維修等費用,參與共享的高校或個體都會從中受益,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提高。這樣既節約了教育資源,解決了資源短缺的局面,同時又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了資源的重復設置,這不失為高等教育良性發展的一種策略。教育資源的共享不僅局限于網絡電子信息資源、圖書館資源的共享等,而且包括科研儀器設備、教師等人力資源及優質課程資源等與培養學生有關的資源的共享。
2.建立并加強教育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部門所有的現象仍然非常嚴重,高校根據不同的主管部門歸屬于不同的“陣營”,它們之間互相競爭、排斥,“內耗”過多,缺乏有效地合作與共享。因此,要建立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教育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打破教育資源的部門所有制,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在不同高校之間共享,避免資源的分散和重復建設,促進新增資源的整合,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校資源可以實現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教育資源在歸屬不變的前提下,配置資源的利用,使資源真正流動起來。各學校要提供條件,為教育資源的校際流動掃清障礙,如實施靈活的人事聘任、管理制度,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及校際共享。各高校要努力實現電子信息平臺的對接與互聯,提高數據庫的兼容性,實現高校之間各類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互用等。打破各高校在科研儀器設備資源之間的壁壘;課程資源方面,實現校際之間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制定學分轉換機制等,為高校之間課程資源的共享創造可能性。
3.政府要落實并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要推進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實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轉變政府的角色,變決定作用為引導作用,賦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權,使高校成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獨立的市場主體。利益因素會使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發展需要去尋求或提供資源共享,承擔因為共享而帶來的利益分配問題。政府要提供財政支持,在我國高校教育資源共享過程中政府主要扮演了資源供給者的角色,政府要投入專項資金來扶持高校教育資源的共享。包括國家繼續對現有資源共享平臺的投入,如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享系統、文獻保障體系等。地方政府也要針對本區域的高校教育資源共享行為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為區域搭建共享平臺等。
4.建立健全教育資源產權明晰機制。教育資源的產權不明晰是制約當前我國高校資源共享實現的主要障礙。產權模糊的現象普遍存在。公立高校的資源在法律上明確歸國家所有,由國家來實際承擔對教育資源的管理職責,這樣造成產權主體不明,責任不明,使教育資源成為無主的資源,誰都可能去占有并利用并從中受益,而沒有人去維護、保護。主體明確,會促使主體對這些資源負責,考慮如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資源的閑置率,以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狀態。所以,教育資源產權的明晰對于教育資源的配置與共享有著重要的意義。5.建立和完善有償共享機制。高校沒有建立穩定的、標準的收費機制是導致大量教育資源不愿意或不能共享的主要原因。要激發擁有教育資源單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參與共享的各方都能得到利益,必須建立和完善有償共享機制。首先要制定統一、合理、公平的收費標準并規范收費行為,防止亂收費現象的產生。同時要建立收費監督機制,所收費用應主要用于資源本身的維修、開發、購置新資源及支付資源管理者的勞務費等。要將收費標準上報主管部門備案。同時要防止高校為了創收而壓縮甚至剝奪該資源服務本校師生的時間和質量,而將主要力量面向市場,這樣就舍本逐末了。也可以委托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監督和評價,對于資源利用率高、效率好的學校給予獎勵,共享效果不好的學校則相應的削減資源投入等。
6.完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將資源共享納入高等教育評價指標體系。除了將資源的數量作為教育評價的指標之外,還應將資源的利用情況、共享情況作為重要評價指標之一。擁有教育資源數量多且利用好的得分要高,如果擁有的資源都處于閑置狀態,評價就低。將學校利用已有的資源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作為考核指標。并以此作為政府對于該校投入的衡量標準。
作者:谷素華任濤單位:包頭師范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北京教育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