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抑郁癥軀體癥狀的心理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抑郁癥臨床多表現有軀體癥狀,如惡心嘔吐、胸悶、腹瀉、頭痛、失眠、胃脘脹痛或堵塞感、便秘等。這些軀體癥狀背后可能隱藏著患者的情緒障礙或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嘔吐惡心是一種急迫欲吐的感覺,但沒有胃內容物吐出來。嘔吐是指胃內容物或一部分小腸內容物不自主的經賁門、食管從口腔中吐出。而其心理意義是患者心里對一些人、事、物的排斥和不接納,有厭惡的情緒。如臨床一位中年男性患者,當別人碰他的東西時,便感覺不干凈,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究其原因與其童年目睹罪犯被槍決而遺留心理恐懼有關。
自覺胸中堵塞不暢、滿悶不舒。胸悶一癥涉及心肺及消化系統疾病,同時與抑郁癥相關,有時也可見于頸椎病。在排除軀體疾病的基礎上,可考慮患者的心理狀態。心理意義啟示患者心里有委屈或不能接受的事情,無法表達,即有心結未解。如一患者晨起即“覺得胸悶,有東西堵在胸口”。究其原因,乃剛入高中時患者因上課沒有回答出問題,受到老師懲罰,便感到委屈和憤怒,未得到發泄,胸悶的癥狀便一直存在。
頭痛的病理原因有很多。其心理因素是患者過于思慮或碰到了自我難以解決的事,即“遇到了頭疼的事”。有時主訴為“頭暈頭痛”。如一女性患者對工作調動深為不滿,但個性軟弱不知如何解決,之后便常頭痛。
肩部、腰部的疼痛。即肩部有壓迫緊張疼痛感。一個人是否有擔當,是否能撐得起責任壓力,我們稱作“擔當”。習慣認為擔當與人的肩部有關系,所以當人感到責任負擔過重而產生壓力時,會出現肩部的壓迫、疼痛感。同樣,一個人是否有勇氣和能力,是否能支撐起責任和壓力也會從腰部反映出來,看“腰桿硬不硬”。所以,當人對于壓力和責任沒有能力承擔和應對時,會出現腰痛。如肩周炎發病多在50歲左右,因此又叫“五十肩”。究其原因與心理不無關系,因為50歲左右正是生活工作中負擔、責任最重的一個群體,有人因不堪重負,常心理壓力過重,便在肩部產生疼痛或不適感。
便秘見于多種疾病,指排便不規則、次數少,排便困難、不適或疼痛。中醫認為氣機郁滯情志不舒、憂愁思慮、久坐少動、久病臥床等引起氣機郁滯,致使大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秘結,即所謂“氣內滯而物不行”。糞便不結燥,但排出困難是便秘的特點,所以又稱為氣秘。抑郁癥患者的軀體癥狀表現為便秘,從心理意義上來說是患者壓抑不善表達,對于一些不能或不想接納的事情不能有效排解,情緒低落,郁郁寡歡,而致氣機不暢,影響大腸傳導功能。
形神合一,意即形與神之間的協調一致。形,指人的形體,包括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構成形體的物質;神,指人體的生命活動,包括精神、思維、意識、情感、心理等變化[4]。人的身體和心理是一個系統的整體,不能拋棄心理只談身體,也不能離開身體只談心理。神本于形,“形存則神存,形滅則神滅”,神必須依附形體才能存在,而且人的心理活動正常有賴于臟腑生理活動的正常;而神為形之主,心理對生理有反作用,積極心態有助于健康和防病治病。《素問•移精變異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內經》認為,在強烈持久的情緒波動下可以引起軀體疾病。《靈樞•口問》指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素問•舉痛論》言:“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是對情志影響氣機的確切論述。“怒則氣上”臨證可見頭目眩暈,口苦,面紅目赤,耳鳴耳聾,發熱汗出,煩躁,咳嗽,呃逆,甚則嘔血;“喜則氣緩”可見神志失常,狂亂,或見心氣暴脫而大汗淋漓、氣息微弱等;“悲則氣消”臨證可見疲乏消沉、氣短胸悶、乏力懶言等;“恐則氣下”可見惡寒怕冷、二便失禁、滑精等;“思則氣結”臨證可見郁郁寡歡、胸悶、胸痛、脘腹脹痛、小便不利、大便不暢等癥[5]。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楊國樞認為:“以儒家文化為基底的中國文化其實是形塑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非常重要的資源。研究中國人或者解決中國人的問題是不能回避儒家的。”從生活哲學角度看,儒家思想是與仁愛、忍耐、妥協、平和、中庸等美德聯系在一起的。此外中國人有很多具有本國特點的現象如“人情觀”、“面子觀”等,這些都是根植于本土歷史文化基礎上的實際問題[6]。美國哈佛大學精神及人類學家Kleinman[7]在關于湖南神經衰弱患者的文章中指出,該病是一種以中國社會和文化背景為基礎的軀體化現象。西方文化尊重個人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不提倡回避,而中國人長期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克制、忍讓,以和為貴,在人際互動中傾向于盡量避免直接表露愛恨情仇,習慣于壓抑情感。過多的壓抑會導致恐懼、嫉妒、自卑等負性情緒,由于羞于表達這些情緒勢必引起個體更強的排斥、壓抑和否認。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其結果是一方面壓抑的情緒導致軀體化癥狀,另一方面他們正好用軀體化癥狀堂而皇之的去求醫問藥,從而避免暴露內心情感和沖突。
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認為神經癥的癥狀是一種沖突的結果。癥狀出現成為潛意識的力比多愿望實現的一種多重歪曲的滿足和一種完全互相矛盾的兩種意義的巧妙選擇的混合[8]。這時候人的防御機制在其中發揮作用,比如歪曲即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有時候人們對于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不愿認可轉而以一種軀體癥狀尋求幫助。比如壓抑,即人對于不能滿足的欲望、沖動、本能會選擇這樣一種防御機制,這是人的本能需要,過分壓抑會使本能欲望以歪曲病態的形式呈現。所以我們可以推知患者的身體癥狀有可能是其潛意識愿望的表達。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不應強調人的外在癥狀,其個體成長發展的主要力量是內在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后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個體身體癥狀的出現也應有其內在的需要和動機。
總之,中醫學認為形神合一,人的心理因素影響身體狀況,同樣人的軀體癥狀也隱藏著一定的心理意義。再加之中國文化本身的特點,強調克制、忍讓、以和為貴,在人際互動中傾向于壓抑情感。這些情況使得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某些軀體癥狀具有心身雙層含義,因此探究抑郁癥患者軀體癥狀背后的心理意義對于臨床或心理治療都有積極意義。(本文作者:成永新、張伯華、宋婧杰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