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技術學科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馬克思認為,動物的生存與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動的存在方式。但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種不斷地創造新的意義和價值的高級生命活動。有人這樣評價創新所帶給人的喜悅:
“創新所帶給人的精神愉悅是任何物質享受和感官享樂所無法比擬的,那是燦爛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輝煌、最恣意的綻放。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是自我實現最高的表現形式。”[1]
對于課程建設來說,創新是課程標準的核心,創新是學科建設的主旋律。倡導和弘揚教育主體的創造性,關注教育主體生命價值和個性發展,培養教育主體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讓課堂教學煥發出大學生應有的青春活力,是“信息技術教學論”學科建設創新的表現和核心問題。
一、以教育理念的創新,促進信息技術教學論的學科建設
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滿足學生對知識理論、知識技能、知識情感的基本需求,教師的最大成功就是學生百分之百的滿意度。教師不是理論權威,是幫助學生成為理論專家的引路人;教師不是技能冠軍,是幫助學生成為技能專家的陪練者;教師不是情感銀行,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情感的心理咨詢者,教師與學生在對話中共同進步。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個性的,才越是社會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充分自由地發展,形成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教育的最高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獨特的個性和獨創的品質。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自發表現都是有原因的,保護學生的表現欲望,才有可能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才有可能使學生的優秀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我們要尊重一切學生物,特別要尊重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被拒絕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以及個性特別強的學生。
[案例]有三個這樣的孩子:
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經遭遇到退學的命運。
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癡。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一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么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
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2]。
二、以學習成績評定方式的創新,促進信息技術教學論的學科建設
學習成績的評定方式將直接影響著學生所重視的學習目標。將國家、社會、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要求,融入到對學生成績的考評中,將側重考試的評價過渡到側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自己。例如,將“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的理論考試過渡到以紀律、作業、試講、教學方法探討匯報、上機考試等五方面的綜合考評。這樣,會更加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大學生健康地成長。
1通過紀律考評,培養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
國家安定團結的大局,要求學生要有強烈的紀律觀念;社會的道德法規,要求學生要有強烈的紀律觀念;學校的規章制度,也要求學生要有強烈的紀律觀念。遵守紀律是學生在班集體環境下進行學習的前提和保證。因此,學生遵守學習紀律的情況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成績考評的項目之一,希望通過紀律考評,來引導學生樹立強烈的紀律觀念,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
2通過作業考評,培養學生養成按時完成任務的好習慣
按時完成作業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工作任務。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是學生對有關知識握程度和學習態度的反映。通過作業考評,有助于培養學生養成按時完成任務的好習慣。
3通過試講考評,引導學生重視師范技能的訓練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工作,教學工作的關鍵是組織課堂教學,在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中,其總學時的二分之一安排給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技能的試講訓練。試講考評成績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教學論”這門課程最終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方面。希望通過試講考評,督促學生重視試講達標訓練,積極主動地獲取初步的講課技能。
4通過教學方法探討的匯報考評,引導學生重視自己研究能力的培養
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課堂教學方法是否獨特、新穎,而學生的滿意度就是考評的決定因素;另一個是教學研究能力如何,其的質量與數量就是考評的決定因素。讓學生在學習和使用教學方法的過程中,研究探討適合于自己的教學方法,并以匯報的方式在全班進行交流、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發掘具有個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的能力。
5.通過將筆試模式改為上機考試方式,引導學生重視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
考試是檢查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督促學生進行全面系統復習,并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的一種有效方法,是影響學生學習方向的指揮棒;但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論”的考試通常只進行筆試,而不進行上機考試。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教師在課堂上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生只重視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而忽視了教學論應用能力的強化訓練。將“信息技術教學論”的筆試模式改為上機考試方式,可以引導學生重視“信息技術教學論”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升大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例如,在“信息技術教學論”上機考試中,除了通過判斷題、選擇題、填空題等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以外,還可以通過試題模板的制作、一節課教案文本的編寫、一次課課件的設計制作等,來考查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確定了考評學習成績的五個方面,還應確定相應的比例權重,建議紀律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0%,作業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0%,試講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5%,教學方法探討的匯報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0%,上機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55%。這樣,可以督促學生以對考試的重視程度去重視“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的學習;同時總評成績也比較客觀、全面地反映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狀況。
三、以教學內容的創新,促進信息技術教學論的學科建設
“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的目標是培養21世紀“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新型教師。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的主要內容是:
Ch1“中學信息技術”教育論(了解“中學信息技術”教育史)
Ch2“中學信息技術”課程論(了解“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教科書等)
Ch3“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論(了解“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主要工作)
Ch4“中學信息技術”學生論(了解中學生的“中學信息技術”學習動機)
Ch5“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論(了解“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方法、原則)
Ch6“中學信息技術”工具論(了解輔助“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軟件工具)
Ch7“中學信息技術”實踐論(訓練大學生備課、上課的師范技能)
通過“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的學習,使高等師范院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了解教學論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備課、上課的基本師范技能。
四、以教學輔助手段的創新,促進信息技術教學論的學科建設
早在1985年,美國東田納西州立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系的科爾在“第四屆世界計算機教育會議”上就提出,計算機教育的內容,主要的應該是面向社會應用計算機的需要,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3]。將計算機作為一種教學的輔助工具,架設“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的資源網站,使學生可以在課程資源網站上,在線學習“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或者在線下載“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的教學資源,或者在線瀏覽教師的作業要求,并提交自己已完成的作業,或者在線討論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也可以在線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而教師可以在課程資源網站上教學資源,布置作業,批閱作業,回答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輔助教學的網絡平臺,它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交流,互助地學習,共同地探討,彌補了課堂教學的同步限制、統一限制、內容限制、時間限制、空間地點限制等缺陷。
“信息技術教學論”學科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潛能,引導學生主動實踐,發展學生師范技能,使學生在備課、上課、教學方法探討的師范技能方面,既能滿足統一要求,又具有各自的個性特點,還能在創新的廣闊空間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