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課改下教研員實踐與創新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教研,就是一個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過程。做一個實踐型、學習型、服務型、研究型教研員,是新課改下教研員必不可少的工作要求。
關鍵詞:教研員;教研工作;專業發展
教研,就是一個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過程。新課改背景下的教研工作比以往時候都重要。課改對基層教研員來說,是一個學習反思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踐創新的過程。二十多年來,我深感教研工作奔走和探索的艱辛,也體會到教研工作中發現和成長的快樂。教師送舊迎新,面對的是一屆屆求知若渴的學生,而教研員面對的是不斷超越自己的教師。不斷地學習、永遠地探索便成為教研員的工作常態。基層教研員仰望著理論,腳踏著實踐,行走在城市,奔波于鄉間,沒權,卻在管理著一個群體,沒錢,卻要引領一方發展。做教研工作很不容易,為此,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做好基層教研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一、做一名實踐型教研員
基層學科教研員開展聽課、評課,指導教師上課,是最基本的工作常態。因此,練就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積累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便成為一個教研員的基本任務。(一)練就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工作初所在的中學,當時還是一所農村學校,我常常跨高初中2~4個年級上課。熟悉歷史教材、研讀歷史大綱和教學參考書、寫出教案,成為我每天的主要工作。跨多年級上課,同一個歷史事件,上節課在初中上,下節課在高中上,上一節上新課,下一節上復習課,雖然辛苦,但我很快熟悉了中學歷史教材體系,明確了不同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敬畏課堂,寫好教案后,都要仔細修改,做到能背誦,上課前都要看一遍教案,理一理教學思路。如果說中學教學經歷讓我熟悉了教材、教學大綱和不同年級的教學要求,熟悉了高初中學生,那么,隨后的十年高考復習班教學則讓我熟悉了高考,積累了備考經驗。那些年高考升學率比較低,許多學生選擇復讀再考,一個文科班的學生多年都是超過100人。我把著力點放在了研究高考,研究考點的拓寬與加深,把每個知識點講清講透。回想那時,我在課堂上對知識的處理方法,也算是對學生學法的指導過程。我常常鼓勵歷史教師當好班主任,只有當好班主任,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讓課堂動起來。我當了一屆班主任,當時正值《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條例出臺,我班成為區內試點班級。學校每天下午2點到2點20為班會課時間,我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開展主題班會活動,在高一年級時讓學生學習理解中學生行為規范,每天一句條文。我講解條文的含義,細化其要求,讓學生來表演現象及如何規范。在高二年級時,我講學習方法,買了一些書進行備課參考,每天講一種方法,第二天讓學生來談自己怎么運用的。高三時,我講備考方法,買了一本美國人編著的《考試心理》,也是一天我講,第二天學生來談怎么運用的。很多班主任抱怨每天中午這20分鐘,但我很感謝這二十分鐘,它不但讓班上的高考升學率達到了35%,也無限延長了我的班主任工作體驗。后來在指導學校教學管理工作時,我也建議學校要督促班主任系統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應試方法。中學的教學經歷讓我把教材知識變厚,三年“三溝通”大專班的教學經歷則讓我把大學的教材變薄。講授大學教材時,我有些力不從心,幸好班上學員要求不高。我通讀教材,理出講授提綱,歸納重點內容的知識要點,介紹不同的學術爭鳴。三年大學教材的講授經歷,讓我站在了一個高度來審視中學歷史教材。我常常要求歷史教師購買并精讀新版的大學教材,提取其觀點,摘錄其材料。為此,在一次教師培訓講座上,我提出了“只有知識的厚度,才有(教學)設計的高度”。(二)“下水課”成為教研工作常態。上課不是教研員的工作,但教研員需要上課,因為參加正高教師的評選需要錄一節課。當真正深入課堂面對學生,我們才發現自身存在著許多問題。多年的教研工作,使得我習慣于成人視角和思維,遇到問題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去說、去提問。而課堂上,更多的師生對話是現場交流的語言,需要生動形象、現場生成。我沒有試講,站在講臺上遠遠沒有以前那種從容與自如。慚愧之余,我意識到:教研員需要上課,下水實踐,才不至于遠離教學。教研員也可以上示范課。2012年12月我在區內高一年級教研會上,給市實驗中學的學生上了一堂課,課題是《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以此推進我區歷史學科卓越課堂的建設。我以一組2012年5月15日在重慶巴南召開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西部金融創新論壇》圖片導入新課;展示課標,抓關鍵詞;解析材料,創設情境;設計問題,演繹教學;開展討論,升華情感;簡明板書,突出結構;精選習題,形成能力。課雖然不完美,但很好地演繹了卓越課堂教學流程,示范了一種方法,闡明了一種思想。
二、做一名學習型教研員
教研員最大的壓力來自專業知識的不斷更新,在指導、培訓教師的時候,要有新東西,這次講的和上次講的總得不一樣。這就決定了學科教研員隨時要站在教育理論的前沿,走在課改的前面。教研員沒有上課任務,應該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新的東西。(一)學習學科專業知識。閱讀教材教參。我在辦公室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教材教參。教材常讀常新。不斷夯實學科專業基礎,是教研員的長期任務。閱讀專業雜志。工作的早些年,我喜歡閱讀《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歷史學習》,常常把期刊上面的內容作為備課素材。后來,我喜歡閱讀《歷史教學》《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歷史地理》,常常把上面的新觀點、新材料摘錄下來作為培訓素材。再后來,我喜歡瀏覽中文核心期刊上面的其他學科的文章,通過跨學科的學習,我總有意想不到的啟迪與收獲。閱讀專業著作。能靜下心來閱讀專業書籍不容易,但閱讀的樂趣常常促使我購買一些書籍來閱讀,例如劉宗緒著《世界近代史》、(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等。教研員需要較高的專業素養,閱讀專業書籍,一方面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另一方面,更能讓我們感受到編者的學科思想和學科思維方式。(二)學習教育理論。我的理論水平不高,需要踏踏實實地學習教育理論,認•8•認真真地研究教學規律。我聽了一些專家講座,購買了一些書籍,如于友西的《中學歷史教學法》、王加豐《史學理論與中學歷史教學》、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等。多看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也有助于理論水平的提高。(三)學習課改先進經驗。教研員對課改而言,是學習者、實踐者、組織者、資源的開發者。這些年,我先后到過上海、北京、江蘇等課改先行地區和教育發達地區,為此也寫過多篇考察報告。每一塊教育高地上都有一批把教育當事業來做的教育工作者。(四)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區內有很多優秀教師,他們也在不斷地探索著課堂教學改革。我在聽課時常常感動于他們的做法,敬佩他們取得的成績,總結、提煉、宣傳他們的經驗過程也是我學習的過程。市級會議也是我學習提高的地方,專家的引領、市級教研員的指導,有力地助力著我的教研工作。[1]
三、做一名服務型教研員
“服務”是教研室的工作職能之一,也是教研員的工作態度。多年來,我三分之二的時間奔波于學校,以自己的智慧服務于教師,以自己的心血打造區內名師。(一)服務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抓好教學常規成為我從事教研工作前些年的主要任務,聽課、評課、檢查教案成為我的主要工作。八所高中學校我每學期去一次,三十幾所初中學校我每年去一次,每學期聽課80節以上。當時交通不方便,我每天早上7點左右出發,為了去聽第一節課,下午和領導交流意見后很晚才回家。許多老師把教研員的視導當作工作檢查,但我更愿意和教師們就備課、上課平等地交流意見,談談我對課程標準的認識、對知識點的處理,真誠地引導教師不斷成長。有一次,清華中學的歷史教師陳廷福對我說,和我互動式擺談收獲還大些,我不知道這是褒是貶。這也許是一種工作方式吧。(二)服務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路徑很多,我認為教師的成長要經歷這三個階段:上好一節區域性公開課、發表一篇經驗總結文章、主研一個課題。優質課大賽是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水平、讓教師課堂教學水平上一個臺階的平臺。以前教師們都不愿意參加比賽,現在這些年教師們都爭著上公開課、競賽課。區內的賽課,我通過賽后的總結點評引領;市級賽課,我參與磨課,從課題的立意到內容的整合,從學情的分析到方法的選定,從材料的取舍到問題的優化,從教師的語言到課堂的節奏。一堂市級賽課下來,參賽教師身心俱憊但也脫胎換骨,在與教師的互動中,也提升了我的人生價值。(三)服務于教師的研究狀態。教師成為研究者,并不是要教師在教學之外去做另外一件事,而是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使教學與研究共生互補。我經常參加學校教研組的教研活動,鼓勵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抓住關鍵問題展開深入研究,鼓勵教師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困惑、疑難,在QQ群中,全區的歷史教師共同來探討。每年開展一次論文評比,引導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進行專業學習、研究問題,并把研究過程、教學成效與反思寫出來,多名歷史教師的文章獲得市級一等獎。
四、做一名研究型教研員
教研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學研究。我的教研工作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8年主要研究課堂教學,思考的是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第二個8年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開展學科教研活動,思考教研方式的創新;第三個8年主要研究如何推進課程改革,思考的是如何把一種先進的理念變為教師的自覺行為;第四個8年,主要研究教師的科研工作,思考如何做實一個課題。[2](一)研究課堂教學。教研員多是從教學一線走出來的,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但跳出課堂看課堂,我覺得要學習研究的東西還很多,教然后知不足,研然后知困。以前我單純地研究教材,后來我研究課標,觀察學生學習狀態。一堂好課的標準因人因地因時而有所不同,教研員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打磨教師的各種賽課,這自然是對一堂好課標準研究成果的運用與檢驗。我區歷史教師多人獲得市級現場賽課一等獎,我撰寫的《中學歷史教學應以人為本》一文發表在《教學與管理》上,文中分析了歷史課堂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策略。(二)研究課程改革。建國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歷了八次,教研工作總是走在課改前面。我經歷了兩次大的課程改革,一次是以實現區域素質教育為目標的第七次課改,一次是以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為標志的第八次課改。我多次被派出去學習,學習湖南汨羅,學習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東廬中學等地課改經驗,也多次被派出參加全國性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以期推動區域的課改工作。這期間,我主研了區科委課題“巴南區區域性人文教育研究”,把地方資源嵌入新教材的使用中,旨在開發出三級課程中的地方課程。我的教研工作開始了從關注“怎么教”到注重“怎么學”的轉型。有時我到學校聽課不再坐在教室后面,而是面向學生而坐,把學生的學習狀態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課程改革任重道遠,把一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師的實際教學行為,也需要教研工作者付出智慧和辛勤勞動。(三)研究教研方式。做了10年歷史教研員后,我開始負責中學教研室的工作,開始跳出學科研究領域,關注跨學科的研究。我們成功申報了市教規辦高中課改重點專項課題“高中新課程背景下區級教研指導與管理研究”,每個教研員承擔其中的學科子課題。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在轉變,我們的教研方式也在轉變。我的文章《探索適應新課程要求的學科教研工作模式》總結了區域式教研、參與式教研、觀摩式教研、案例式教研等區級教研模式,文章獲得市級一等獎;我們實施并提煉的“五步教研法”獲得市級二等獎;我們主編的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的《教研與反思》一書總結了這個階段我區高中推進新課改的情況,該書在重慶市第六屆優秀基礎教育著述評獎活動中榮獲二等獎,該課題也獲得市級二等獎。反思這個階段的研究工作,對教研方式的研究固然重要,對教研內容的深入研究也許更為重要。(四)研究科研方式。負責了10年中教室工作,我又被調整到科研部工作,開始接手市教委的深改項目“區縣級教育科研管理指導‘三分三現’創新機制實驗研究”。我們研討了項目目前存在的問題及今后推進的思路,明確了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以課題研究為主線,制度創新是重點,在課題立項、過程管理、結題評審、成果推廣等主要節點大膽進行創新嘗試,強化了課題來源于教學實踐、服務于教學實踐。經過二年多的工作和研究,該項目順利結題,撰寫的文章《校本視域下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與指導機制的構建與實踐》獲得市級一等獎。教研需要科研來引領,科研需要教研來落地。做實一個課題和做實一個什么樣的課題同樣重要。回顧近30年來的教研生涯,求新的學習愿望,求卓越的工作態度,不斷敦促著我的腳步。教研工作讓我體驗到思想的力量和高遠,感受到探索的激情和喜悅。思想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東西,嘗到思想的美好,我們也會感受到工作的美好。
參考文獻:
[1]白金聲.一位優秀教研員的成長之路[J].中國教師報,2013,11(20).
[2]張偉.論教研員的專業素養及發展策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9(20).
作者:胡江濤 單位:重慶市巴南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