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課改下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通過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一)利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歷史閱讀能力是學好歷史的基本能力,在高一階段教師就要細心培養、訓練,使學生能夠學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具體而言,教師要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一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仔細讀。也就是說,教師可以給學生處幾道提綱挈領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很快就能抓住課文重點,取得很好的閱讀效果。二是閱讀之后進行討論。學生閱讀之后,對于教師給出的思考題就有了自己的見解,學生可以直抒己見,和教師、同學進行討論,這種互問互答的溝通方式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問題的內涵,從而開闊了思路,加深了記憶和理解。三是多思考,多總結。通過閱讀和討論,學生掌握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材料和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歸納和綜合,進行思考總結,透過現象看本質,將這些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之中,深化掌握。
(二)鼓勵學生探究思考,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是新課改的重要目的,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進行點滴滲透。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味地遵循教科書、各種參考資料的觀點,只能因循守舊,沒有創新,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引導學生大膽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反彈琵琶,在質疑問難中讓學生的思維逐漸深化,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歷史思維能力。
環環相扣,保持課堂組織的流暢性、整體性
一堂高效的歷史課堂,必須是結構嚴謹、周密,組織流暢、環環相扣、首尾呼應,才能讓學生和教師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要做到三點:第一,教師在課下要精心備課,巧妙設計課堂流程。教師要在備課時精心準備、設計好課堂環節,尤其是內容之間的銜接、過程之中的過渡,這些細節更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課堂組織的流暢性、整體性。第二,教師要提升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堂中隨時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小插曲,學生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不經意的話語,或者學生的反面見解,都不在教師的設計中,這些偶發事件如果教師運用得當,就能成為助推課堂生動有趣的因素,使得課堂高潮迭起,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第三,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保障課堂順暢進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高效課堂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因此,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注意學生的一舉一動、思想變化,根據學生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在確保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保持流暢的課堂教學,形成高效的優質課堂。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提高學習效率高中歷史內容豐富多彩,是幾千年時光的濃縮,但是其內容繁雜、厚重,如果單憑教師單調的講述,有些內容很難講得清楚、明白,學生也不好理解,教學效果則不盡如人意。這時,多媒體教學手段就顯示出了巨大的優勢:多媒體集聲、像、圖、文為一體,可以創設一個聲情并茂的教學環境,使得單調、枯燥的文字變成具體形象的直觀教學內容,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過去的歷史人物、場景,走進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到歷史的真正原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搜集更多的資料,能在歷史課堂上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樂學、愛學、主動地學。比如學習“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時,教師可以展示幾組圖片:蒸汽機車和牛車的強烈對比、忙碌的工場生產場景和悠閑的鄉村生活的比照等,讓學生看看中西方在經濟發展上的不同表現,通過這樣的情景鋪設,讓學生融入到教學情景中,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技術不能濫用,要有針對性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媒體的優勢;情境創設要簡潔,否則就會拖沓冗長、浪費時間,影響課堂進度。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不斷深入,歷史教師要研究探討新理念,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興趣,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好多媒體的技術優勢,進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本文作者:潘家瑭單位:海南省東方市鐵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