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教育中“游戲精神”的復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體育教育肩負著傳授體育知識、傳承體育文化、培育體育精神的重任。目前體育價值導向迷失,導致了體育教育工具性傾向、功利性膨脹與人文價值缺失等異化現象嚴重,阻礙了體育教育的發展,體育教育應盡快回歸到體育價值本位。通過文獻研究法提煉了席勒、康德等人美學和哲學思想中的游戲思想,歸納出游戲的4種內在精神:自由精神、秩序精神、體驗精神和無功利精神,并以理性思辨的方式論證了游戲與體育之間存在著內在相通的精神氣質。提出“游戲精神”應是體育教育追求的本意,將游戲精神滲透到體育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學生逐漸形成積極的體育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這是體育教育應有的價值取向,更是破解目前體育教育發展瓶頸的根本驅動力。
關鍵詞:
體育教育;游戲精神;游戲;人文精神;體育教學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實現身心自由與全面發展的活動[1],其內在蘊涵著普適性價值和永恒人性。目前體育異化嚴重,體育成為名利場、成為投機倒把的工具、成為政治手段,成為依附在一些社會目的上可有可無的附庸。這些現象是體育價值迷失和體育精神消亡的外在表現,其背后是體育邊緣化的趨勢。體育教育肩負著傳播體育運動、傳承體育文化的重任,應通過體育教育引導學生將體育內化為人的本質需求,成為人的生命意識[2-3]。如果體育教育也隨波逐流,喪失精神價值追求,將扼殺體育的未來和希望。復興體育教育中的“游戲”精神是振興體育教育的內在價值要求。本研究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以2004—2015為檢索年限,以“游戲”“游戲精神”“體育教育”“教育”為關鍵詞,以核心期刊為來源類別在中國知網網絡數據庫進行檢索,根據本研究主題需要對116篇文獻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分析,其中30余篇重點參考。提煉了席勒、康德、伽德默爾、赫伊津哈等人哲學思想中的游戲思想,歸納出游戲的內在精神,并以理性思辨的方式論證游戲與體育之間存在著內在相通的精神氣質,提出體育教育應有的價值取向,以及破解目前體育教育發展瓶頸的意見和建議。
1體育教育中游戲精神式微反思:工具性傾向、功利性膨脹與人文價值缺失
1.1工具性傾向所謂體育教育的工具性是指體育教育不是目的自身,而是達成其他目的的工具。一方面,運動技能是參與體育運動的基礎,但是體育教育中出現了唯技術化的傾向,從小學到大學的體育教學概莫能外,以至于大學體育課內容只是中小學體育運動技能的簡單重復,這種唯技術現象嚴重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了“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尷尬局面。為了打破這種僵局,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體育教育施行并不嚴格的軟性教學,用快樂“行賄”,又嚴重損害了技能學習的系統性。學生的參與能力和運動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這種飲鴆止渴施粥式的教學逐漸磨滅掉了學生對體育最原始的興趣和愛好。于是,運動技能又重新回到體育教育的核心位置,體育教育只作為傳授技能的工具,讓自身呈現出輪回式的迷茫。另一方面,運動能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學生體質逐年下降,為促進學生體質健康,中長跑重新成為體育教育重要內容,但當前安全事故頻發,中長跑又成為雞肋,中長跑在學校體育中去留的爭論更多地都是從工具性角度出發。同時體育成績成為評價學校、學生的重要指標,學校體育又淪落為校方和學生博弈、權衡的工具,成為依附在“健康”“體質”上的槲寄生。眾所周知影響體質健康的因素多元而復雜,體育確實能促進體質健康,但唯有讓體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習慣,才能有效地促進體質健康。體育不僅是體質的增強、技藝的傳習,更重要的是道德和智力的培育,僅僅作為手段工具的體育教育,將體育教育等同于技能傳授或與體質達標簡單粗暴地相捆綁,只會損失體育教育在國人心中的價值。當前體育教育的非單純目的過多,內在不自由,外在不獨立,作為工具的體育教育,必將對功利趨之若鶩。
1.2功利性膨脹自然只給予我們作為人的生理基礎,而教育是將生理人變成全面人的過程。功利主義的缺點在于只是從行為的結果而非從行為的目的或行為過程本身來評價行為,功利性的體育教育重結果而輕過程,將外在功利性目的凌駕與受教育者心身全面素質提升的目的之上。目前體育成績在升學考試中權重增大,又出現考試考什么學什么,考前突擊,考后拋棄的現象,部分家長從小培養孩子參加體育鍛煉也并非從其興趣愛好出發,而是瞄準易于考試中體育加分項目等;更有甚者,學生為了體測成績過關迎合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如獲取獎學金)徇私舞弊,替考代考;個別學校為了學校的名譽,個人的政績等功利性因素,對學生體測成績弄虛作假。可見,一旦功利性膨脹,這種單純的以促進為目的,將體育納入升學考核、畢業考核體系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體育教育淪為“達標”的手段。隨著功利性無限膨脹,體育教育面臨著人文價值缺失的現狀。
1.3人文價值缺失人文是指與“自然”相對的一個宏大范疇,在人身上,有其自然的屬性,亦有其人文的屬性,后者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人的體育與動物的運動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中必然也必須充盈著人文的精神,而體育中人文精神的多寡則是體育境界高低的重要衡量標準。即使是在職業化的競技體育中,運動員的職業風范、修養修為,以及他所詮釋的運動精神、美感與運動成績同樣重要,如同網球界的費德勒、籃球界的喬丹對網球運動與籃球運動的推動與升華。在當前的體育教育中,我們缺乏對自然屬性強身健體目的之上人文關懷的訴求,忽視了通過體育活動對溝通技能的鍛煉,對意志力的磨練,對團隊精神的培養,對公平價值的理解,對人體美、藝術美和自然美的追求,以及體育運動對人精神和心靈的塑造。另外,從健康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有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些自然權利是天賦的和不可讓渡的。只有真正擁有了健康的生命,才能盡可能多地去追求、兌現自然給予的權利和屬于自己的自由與幸福,因此健康是一個人維護尊嚴的重要保證。體育教育是培養學生通過規律體育活動收獲體格上和精神上的健康從而更容易地維護人的尊嚴。教育本應廣泛弘揚人文精神,讓其深入人心,認識真、走向善、體驗美,以實現教育人性化的追求[4]。但目前體育教育中對于體育內在的精神和文化挖掘不足,忽視了體育中人文精神對培養“完整人”的重要作用,導致體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總之,體育教育中出現的各種異化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體育教育只停留在對體育技能的簡單傳授,和體育活動形式的單一復制,既沒有從體育本身出發,挖掘體育運動背后蘊含的深刻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也沒有從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出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缺乏對學生體育人文價值的引導與培養;無法讓學生體悟到體育運動的真正魅力。以至于興趣的培養,愛好的形成只能成為目前體育教育的目標口號,積極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終身體育的實現更加成為無法完成的終極目標。
2體育中蘊含的“游戲精神”
體育教育的工具性傾向、功利性膨脹及人文價值的缺失造成了各種異化現象,都是體育教育中游戲精神式微的表現,體育追求人類身體自然的回歸[5],要想回歸到那種純粹、簡單和快樂的人類本質活動,必須從對體育中蘊含的游戲精神開始溯源[6]。游戲是一種古老、普遍而又內涵豐富的人類生命活動,游戲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7]。游戲與體育具有很多共通之處,游戲精神是體育精神的重要維度,從游戲的視角對體育運動進行辨析有助于把握體育教育的內在價值訴求。游戲精神體現為自由精神、秩序精神、體驗精神和非功利精神。
2.1游戲精神的內涵
2.1.1自由精神席勒認為游戲使人成為感性和理性的統一,以達到形式與自由的統一,驅動著人形成人的完整性[8]。“只有當人是完整意義上的人時,他才游戲;而只有當人在游戲時,他才是完整的人”[9]214。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對藝術的分析認為,審美活動具有游戲的本質,“藝術也和手工藝區別著。前者喚作自由的,后者也能喚作雇用的藝術;前者人看做好像只是游戲,……。后者作為勞動,……”[10]149。游戲是以自由為指向的活動,其實質是實現主體思維和心靈的自由,游戲者被游戲內在精神所吸引主動地參與到游戲之中,拋開一切外部影響,嚴肅而認真投入其中,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由,發揮了潛能,進而獲得智力的發展、能力的培養,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滿足,最終實現思維和心靈的自由。可見,自由是游戲體驗中最核心、最本質的價值理念,自由是游戲精神的本質屬性,失去自由的“游戲”活動,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純粹的游戲,只能稱之為任務。中國古代道家的“逍遙游”是一種超越束縛、與自然同一的精神領域活動,主要突顯的也是主體的精神自由[11]101。
2.1.2秩序精神赫伊津哈在對各類社會現象游戲成分的分析中強調任何游戲都有一個毋容置疑的規則,在游戲活動中游戲者必須無條件地遵守游戲規則,當游戲任何一方違反了規則,游戲就戛然而止,認為遵守規則是游戲的本質[12]56。人類對真善美普遍的認知和標準,就是其潛在的規則,即便在殘酷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戰爭規則下,也滲透著人類對規則背后潛藏著對永恒人性的尊重和追求。規則之所以在游戲中不容懷疑,是因為規則下潛藏著不可動搖的真理。規則營造的自由展示自我的氛圍,滿足了人類對自由的本質訴求,吸引著游戲者積極參與其中。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不公平的游戲規則,實質是根據雙方水平,通過規則建立一個比現實更虛幻的公平情境,確保游戲者在游戲情境中自由發揮。近些年國際體育組織在規則修訂上一些特定傾向,以及多個體育強國推行包容性發展體育策略,不僅不是對公平公正的挑戰,而是對競技體育中秩序性游戲精神更加深層的解讀。秩序精神是游戲自由精神的有效保障。
2.1.3體驗精神本體游戲論的代表人物伽德默爾認為,“游戲并不是在游戲者的意識或行為中具有其存在,而是相反,它吸引游戲者進入它的領域中,并且使游戲者充滿了它的精神。游戲者是把游戲作為一種超過他的實在性來感受。”[13]141游戲吸引游戲者進入到他的領域中,游戲者在體驗過程中,通過游戲者的體驗展示游戲本身。體驗給一切提供了可能,體驗精神將包羅萬象的游戲呈現到游戲者面前,讓游戲者體會到游戲的魅力所在,并沉迷之中,達到主客交融,物我兩忘的游戲境界,完整地表達游戲的全部。體驗為游戲中的自由插上翅膀,成功翱翔,是體驗畫活了規則,形成了秩序,也是體驗為文明打開了一扇窗,并澆灌著文明在游戲的搖籃中生長。因此體驗精神是開啟游戲這個萬花筒的金鑰匙。
2.1.4非功利精神“游戲”的英文可以表述為GAME,也可以表述為PLAY,前者體現了游戲的規則性、競技性,而后者體現了游戲的娛樂性與非功利性。PLAY的本質在于體驗,不計較輸贏,不計較得失,它不是以結果而是以過程和體驗為價值取向。另外,PLAY沒有一個特定的責任主體和目標要求,沒有工作的嚴肅性和義務性特征,但PLAY并非就是不嚴肅的,而是只在意游戲活動的本身過程,在具體PLAY的過程中,只遵從游戲內部規則,通過完成游戲本身,在現實中愿望的滿足,智力的發展等一些外在目的的實現,是游戲在完成自身目的的同時,順其自然地促進了身心的發展,滿足了情感的需要。我們也不排除,確實有目的不純的游戲者,但游戲本身是無功利性,也正是這種無功利性,讓眾多的游戲者置身于游戲本身,不斷的超越自我。中國古代墨、法兩家的“非樂”觀,對過分強調游戲娛樂性的游戲態度進行了批判,以為游戲是不務正業,玩物喪志,這種理解強調了游戲的娛樂功能,但是相對比較狹隘。儒家的“游于藝”則肯定了游戲在人格培養中積極作用,比較注重游戲與社會的關系,強調游戲的教化功能。[11]87體育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游戲,純粹的體育教育和體育活動應該體現這些游戲的非功利性精神。赫伊津哈通過闡述各種社會現象里的游戲精神,游戲成分以及游戲表現,認為“真正而純粹的游戲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之一”[12]7,認為“游戲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12]5。總之,將游戲只局限于休閑娛樂一些活動形式是對游戲狹義的理解,游戲還應該包含其活動形式背后蘊含著抽象的思想價值和深層的價值取向即游戲精神,游戲精神是游戲的靈魂。
2.2游戲精神是體育的重要內在價值取向體育來源于生產勞動,與游戲在形式和內容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體育就是一種游戲”的結論可能過于武斷,但我們在認識體育內在本質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體育中蘊含著諸多的游戲屬性,體育與游戲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從詞源學上看,“希臘語中后綴-inda來表達兒童的各種游戲,如兒童打球(sphairinda)、拔河(helkusinda)、擲鐵餅標槍(streptinda)”[12]32,古希臘的體育活動被定義為游戲。英文的“Game”有雙重含義,其一為運動,如OlympicGames(奧林匹克運動會),其二為游戲,體育與游戲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關聯。
2.2.1體育是自由的游戲源自于人類的天性,是自然純真的表達,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體育始于身體的本能和自然的沖動,最開始只是回歸動物本性的自然和一種尋找快樂的手段[5],自由是游戲的真諦,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是人對心靈的反思。同樣體育是一種通過練習,達到身體機能的變化,實現自我超越,體現的是生命對自由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正展示的是有限生命對無限精神的超越,而這種精神實質是游戲精神的表現。
2.2.2體育講秩序各種體育運動是通過游戲歸納和整理出自身的運行體系,并上升為人類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各類運動最開始只是純粹簡單的游戲,人們在游戲過程中不斷制定規則并充實其內涵,逐步發展為現有模式。因此從游戲的角度解釋,體育活動就是游戲活動本身隱含那些最為實在的,自然的文化和行為內容[6]。追求公平,是體育永恒話題,一些體育項目的規則隨著歷史的進程、社會文化的變遷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任何規則的變遷都不能逾越其最根本的秩序精神,遵守規則是體育恪守的基本原則。
2.2.3體育講秩序體育重視體驗。體育不僅是軀干的運動,也是心智的運動。正如游戲者在游戲中渴望獲得一種內心的愉悅和滿足感,運動者在體育中同樣渴望收獲精神層面的快樂與充實。針對于普通的體育參與者來說,參與體育活動不具備強制性,人有趨樂避苦的本能,參與體驗不佳,都會選擇放棄。對于以體育為職業的人來說,體育如果不能給他帶來良好的體驗,那么體育僅僅只是他的一份工作而非一份事業。倘若體育失去了游戲的體驗性,將無法與參與者形成心靈上共鳴,必將淪落為工具,難逃邊緣化的命運。
2.2.4體育講秩序體育是非功利性的。自古以來體育比賽勝負大都伴隨著榮譽尊嚴或金錢,體育好像都具有功利性。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需要賦予體育一些特定模式,通過一些外在功利的激勵發揮其社會功能,但它不僅僅是資本或政治的手段,更要成為自身的目的,鍛造肉體,培育精神[14]。我們不難發現運動員在比賽過中獲勝,也必須拋開外在雜念完全置身與體育中才能克敵制勝,才能讓比賽極具觀賞性和娛樂性,讓體育觀眾通過觀看體育比賽獲得一種純粹的快感。目前體育中出現黑哨、興奮劑等功利性異化現象也正是競技體育發揮其外在目的時與內在精神失衡的表現[14],因此體育本身無功利性。傳承發揚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的體育教育更應該強調體育的非功利性精神,要學生關注體育本身,而讓學生們以游戲的態度面對學習,通過這種游戲的體驗與體會以實現健全人格的培養。總之,運動之所以能發展成為體育,是因為活動蘊含了游戲精神,自由精神是本質,秩序精神是保障,體驗精神是基礎,無功利精神是精髓。
3復興體育教育的“游戲精神”:應注重游戲精神的滲透和弘揚
體育教育不僅僅是傳授體育知識和體育運動技能,還肩負著傳承體育文化、體育精神的重任。體育精神是隱藏在具體體育運動項目背后抽象的價值追求,由體育運動所孕育出來又超越于體育運動本身,內化為人心中的一種信念和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口號,“頑強拼搏、積極進取”,“不氣餒,不放棄”的體育精神倡導在無功利性精神前提下,關注體育運動本身,在體驗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以達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其實質是游戲精神的具體表現。
3.1體育教師應當注重游戲精神弘揚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體育教師對體育精準的認知能積極地引導學生對體育的認識。當前學生不喜歡體育課的現狀真實存在,體育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單調等現狀不能滿足基礎教育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無法達到精神上、心靈上的共鳴。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痛苦。人們喜歡體育,是喜歡體育帶來的一種純粹的身心愉悅的游戲體驗,體育教育應該回歸到最純粹的體育本身,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不僅能學到體育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能讓學生沉浸在純粹的游戲快樂中,在快樂中感受自由,在自由中體悟公平,在公平中崇尚良善。因此體育教師必須深刻理解體育活動背后深刻的游戲精神,將游戲精神滲透到系統體育知識之中,形成積極的教育理念,在傳授運動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以超越自我的自由精神面對學習中的枯燥和困難,無功利性面對考試結果,引導學生理解體育規則隱含著的公平正義以及規則背后對自由的無限追求。在運動過程中學習交流、合作,促使學生感悟到體育的樂趣和魅力,吸引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進而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3.2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游戲精神的滲透大教育家杜威提出“兒童中心”并強調游戲在兒童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游戲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被廣泛應用,但目前這種應用更多地強調具體的游戲活動形式,游戲被作為工具廣泛討論,企圖利用游戲的娛樂性,活躍課堂氣氛,作為體育課堂開胃小菜,學生從開始積極參與到逐漸應付了事,游戲作為活動形式只是成為利誘學生的手段,并沒有改變目前體育課本質特性。現行的體育教育不缺少游戲活動,但是忽略了游戲活動形式背后的精神,缺少游戲精神的滲透和激發,游戲教學只有其形但無其神。所以在體育教育具體環節不能局限于游戲活動形式,應滲透著游戲精神。1)教學內容安排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并且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教學內容能與日常生活經驗進行有效的移植。各個年齡階段學生具有不同特點,對教育內容的要求也大相徑庭,體育教學內容應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調整,以滿足學生的身心需要為主要目標,盡可能地與學生產生心靈上共鳴。例如中小學階段將學習內容植入具體的游戲活動中,大學生正是處于開始棄細節,積極地使用原理、自由應用知識的綜合運用階段,大學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應避免過多地注重知識的細節,應該在保證科學系統的原則之下,打破知識分類的局限,增加各類知識之間相互聯系,相對綜合全面。體育課不僅僅傳授運動技能,還傳播運動理念,以及日常生活中相關的運動常識、運動損傷等,讓體育學習內容與生活結合,潛移默化地將體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在學習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知識,讓體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2)教學組織與方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組織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當直接影響體育教學效果。近幾年的市民馬拉松比賽報名火爆,其主要原因在于“輕結果、重參與”的活動設計和組織形式,更多地強調參與者的“自我超越”這種組織形式順應了大眾“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促成了市民馬拉松項目迅速躥紅,同時也發展大批群眾參與到長跑健身的隊伍中來,并將長跑運動納入到生活,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舉一反三滲透著游戲精神的體育教育,并不是設計幾個游戲活動這么簡單,而是從學生的身心需要出發,通過教學設計和組織,創建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以開放自由的心態,以游戲的態度投入到具體學習內容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身心特點制定適合自己目標,在過程中發揮潛能,超越自我,以滿足學生精神需求。滲透著游戲精神的任何形式的活動、學習都能成為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形式和方法,同樣擁有游戲態度,什么形式的活動都能被參與者披上游戲的外衣。3)教學評價應當貫徹游戲精神。教學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合理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能準確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反之,將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評價的環節同樣應該貫徹游戲精神。例如大學生處于綜合運用知識階段,體育教學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應該注重對大學生綜合運用能力評價。一些專業院校“匯報演出”式期末考核,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自由,鼓勵學生充分綜合利用各類知識,引導學生團結合作,發揮其潛能,在過程中也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和促進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這種靈活的評價機制就是充分讓學生發揮其思想游戲的特點,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思維游戲中鍛煉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等一系列能力素養。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同樣可以借鑒“匯報演出”的游戲模式,減少對學生現有知識的考核,增強對知識運用能力評價,引導學生對體育更深層的理解和認識。如表現難美型運動課程,團體表演或編排,能更準確地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促進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對抗型運動課程中,團體比賽或個人比賽更能加強學生對規則,技戰術,以及賽事組織等體育知識的理解應用等等。總之,體育教學評價內容和形式應從各個階段學生心理特點出發,本著弘揚游戲自由精神的原則,通過評價內容本身吸引學生無功利地、主動地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就像做一個團隊游戲一樣,充分發揮每一個人在團隊中的作用,學會團結互助,學會尊重規則,學會交流合作,并正確地面對競爭、壓力,進而影響學生的內在本質。
綜上所述,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促進人性的發展,因此體育教育應該從人性出發,模仿游戲的邏輯結構,貫徹游戲的內在精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從體育活動本身需要出發,進行相互交流,團隊合作,積極面對競爭,在運動過程中體驗自由,享受自由。引導學生對體育的內在精神感悟反思,培養學生形成一種游于“藝”,又不偏執于“藝”,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的游戲精神。讓體育成為教育載體,引導學生以游戲的態度體驗生命、享受生活,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讓體育成為人的生命意識、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
4結束語
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說過:“游戲與文化實際上是難分難解的。”[12]7古老的運動通過游戲的手段將自由精神,秩序精神,體驗精神和無功利精神等“游戲精神”普適的價值和品質植入到體育運動中,逐漸形成體育特有的文化。體育教育要傳承體育文化,培育體育精神,就應追溯到體育背后蘊含著最純粹、最本質的“游戲精神”。在體育教育中弘揚游戲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游戲精神,培養學生以游戲的態度對待學習、生活,促進式微了的游戲精神回歸當代體育教育中。
參考文獻:
[1]陳家起,孫慶祝.游戲精神引領下的體育課程與教學[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3):96-99.
[2]楊韻.后哲學文化演進中的體育哲學:基于理查德•羅蒂哲學思想的探究[J].體育科學,2011,31(7):92-96.
[3]楊韻.體育的生命沖動與意識綿延: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學的體育本質解讀[J].體育科學,2011,31(3):87-92.
[4]楊建朝.論成“人”視域中的認識論教育自由[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2):15-20.
[5]劉欣然,李亮.游戲的體育:胡伊青加文化游戲論的體育哲學線索[J].體育科學,2010,30(4):69-76.
[6]劉欣然,張學衡.對游戲與體育本質精神的哲學解讀[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0(3):21-24.
[7]劉欣然,張學衡.基于游戲理論的體育哲學考察[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4):39-43.
[8]楊韻,鄒玉玲.游戲沖動:席勒美學思想觀照下體育的審美本質[J].體育科學,2013,33(1):89-93.
[9]席勒.席勒散文[M].張玉能,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10]康德.判斷力批判[M].上卷.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11]李屏.中國傳統游戲研究—游戲與教育關系的歷史解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12]赫伊津哈.游戲的人:文化中游戲成分的研究[M].何道寬,譯.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
[13]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北京:譯文出版社,1999.
[14]孫瑋.競技中“游戲精神”的遮蔽及其教化[J].體育科學,2011,31(1):89-92.
作者:彭艷芳 朱榮 單位:溫州醫科大學體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