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

摘要:

共生現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共生理論可以應用于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運用共生理論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可以發現伴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模式經歷了偏利和間歇共生狀態、偏利與連續共生狀態、非對稱互惠與間歇共生狀態、非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和對稱互惠與間歇共生狀態的發展過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現狀是非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和對稱互惠與間歇共生狀態并存的共生狀態,但最終會走向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生關系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開展的,學界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也提出過許多觀點,如替代論、排斥論、獨立論[1]、平行論[2]、整合論等。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從管理機制上,還是在教育內容上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本文擬從共生理論視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為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提供新的思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基礎

1.共生理論及其基本觀點。

1879年,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AntondeBary)首次提出共生概念,他認為“共生即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這一定義由于過于寬泛而導致許多爭議。1970年,美國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LynnMargulis)提出了內共生假說(endosymbiotictheory),并系統地闡述了共生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推動了共生理論的發展和普及,對共生現象的研究也迅速地由生物學延伸到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1998年,我國學者袁純清對共生理論作了系統研究與闡釋,提出了共生三要素(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共生系統及其基本狀態、共生的基本原理等觀點。2000年,吳飛馳對共生理念的內涵與特征進行了探討,認為共生具有本源性、普遍性、自組織性、層次性、共進性、開放性和互主體性等特征。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共生理論的思想,拓寬了共生理論的應用,同時也是我們闡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生關系的理論基礎。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本質。

對共生現象的研究發現,共生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在人類社會,共生關系會因共生事物的不同而更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共生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通過資源的交互利用達到共存、共進和創新的效果。共生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其最低層次是共同生存,中間層次是共同進化發展,最高層次是創新,即新生命的誕生或新功能的生發和新能量的產生。三個層次并非孤立存在,它可以是共生事物不同階段的狀態,也可以是共生事物的變化態勢和共時性狀態。共生關系的過程在于共生關系主體物質、信息和能量的有效產生、交換和配置,共生關系的價值在于共生關系主體的共同適應、激發、進化、發展,通過共生過程達到各共生關系主體生存能力增強、功能日臻完善、效益提高的效果。[3]在人類社會,共生既有自發的自組織狀態,同時也可以是自覺構建的關系形態。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發展體現了由自發產生到自覺建構的過程。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并從90年代中期被正式納入德育的范疇予以重視和開展教育活動。從此,心理健康教育就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相聯,構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經過20余年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越來越明顯,其共生的本質就是通過在物質、信息與能量的全方位交互作用,無論是在內涵上還是形式上,都按照一定的模式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并在不斷發展中協同共進,實現共同的育人目標。

3.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解析框架。

根據袁純清的共生系統理論,我們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共生關系的分析框架。有兩個維度:一是縱向維度,從發展過程分析不同時期的共生模式;二是從橫向維度,分析目前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所處的共生現狀。共生系統是指由共生單元按某種共生模式構成的共生關系的集合。就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共生系統的狀態是由共生組織模式和共生行為模式的組合決定的。前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后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施。下面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共生系統的基本狀態。表中所示的6種狀態顯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共生模式和狀態,其中“偏利與間歇共生”模式代表低水平的共生狀態,“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模式代表高水平的共生狀態。由“偏利與間歇共生”模式向“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模式發展,代表著共生系統的優化方向。從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共生的縱向發展而言,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共生狀態,但只要能夠達到連續的“對稱互惠共生”,就意味著達到最優化的共生狀態。從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橫向比較來說,不同學校可能存在不同的共生模式,也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共生狀態,表現出共生的差異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進程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是伴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產生發展而出現的從低層次共生到高層次共生狀態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

1.第一階段:

偏利與間歇共生狀態。偏利共生是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既無利也無害的關系狀態,偏利共生關系可以產生新能量,但新能量只為某一共生單元所得;間歇共生模式是共生單元之間按某種時間間隔具有多次相互作用和共生單元只在少數方面發生作用,它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特征。偏利與間歇共生狀態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最初階段(約20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萌發期)的共生狀態。其表征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獨立形態,它完全“淹沒”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所產生的能量也被思想政治教育所掩蓋,具有偶然性和自發性特點。主要表現為:沒有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任務和要求,教師只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根據教學需要補充性地融入一些心理學元素,如講述道德、愛情、交往內容時可能涉及到道德心理、戀愛心理和交往心理等內容;在具體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輔導員缺乏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認識,基本上都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開展工作,可能偶爾有輔導員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基于自己的知識基礎運用到心理學的一些觀點與方法等。在偏利與間歇共生狀態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獨立發揮作用,只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補充形式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2.第二階段:

偏利與連續共生狀態。連續共生模式是指在一個封閉時空內共生單元具有連續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單元在多方面發生作用。連續共生狀態具有長期性、連續性和穩定性特征。偏利與連續共生狀態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階段(約1994年到2000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期)的共生狀態。這時,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沒有獲得獨立的形態,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經增加心理素質培養的內容要求。標志性的文件是1994年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1995年試行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兩個文件都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作為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把完善健全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優良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作為具體的德育目標之一。正是這兩個文件,奠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從此,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一直沒有改變。但對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還缺乏明確思路,對把心理健康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明確內容和整體考慮。心理健康教育還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其落實情況有賴于相關領導與教師是否具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及其重視程度。但已有一些高校教師自發地以選修課形式不定期開設心理類課程或講座,少數有條件的高校開始設置心理咨詢室。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獨立形態,這時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處于偏利與連續的共生狀態,且連續共生水平較低。

3.第三階段:

非對稱互惠與間歇共生狀態。非對稱互惠共生狀態是指共生主體存在著非對稱性依賴和互利,仍然是一方強大一方弱小,但弱小方也已經呈現出獨立的力量。非對稱互惠與間歇共生狀態是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第三階段(從2001年到2004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初建期)的共生狀態。自從上述兩個文件頒布后,各高校在推進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國高校的開展情況仍然很不平衡,許多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認識不足,開展工作也不力。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于2001年專門頒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文件確定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和內容,工作的原則、途徑和方法,并對師資建設與管理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此后,許多高校開始按照文件的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工作。一是重視課程的開設。以選修課或必修課的形式獨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及相關的選修課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群。二是設置專門心理咨詢機構。成立心理咨詢中心(室),由兼職教師(極少有專職)面向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三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然而,由于師資力量和保障條件的限制,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依然不平衡。一些具有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相關專業背景且基礎較好的高校,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較好發展,課程與活動都開展得有聲有色,管理也比較規范有序。但更多的高校因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而無法開出專門課程,心理咨詢工作也大都是由非專業的兼職人員擔任,缺乏專業性。而一些條件較差和領導重視不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際上是處于可有可無的境地。因此,這一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屬于非對稱互惠與間歇共生狀態,即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被確定,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作為一項相對獨立的教學(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和講座)和工作(心理咨詢)出現于高校,但其作為學科來說還相當弱小,專業性和獨立性不強,無論從業務上,還是從管理上或是經費投入上,都還處于不穩定狀態。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框架中屬于相對弱勢與被忽視的部分,因此也更多地體現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助與補充。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各種原因而處于時好時壞的狀態。

4.第四階段:

非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其中把“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新形勢下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予以強調。2005年,教育部等聯合了《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視。文件進一步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強調“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特別提出要“努力構建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機制,做到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強調“要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特別是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工作機制上,明確了各級主管部門和高校的職責,提出“教育部成立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對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咨詢與指導”。隨著教育部等主管部門的一再強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進入了全面建設時期。首先,2004年的“馬家爵事件”一定程度上喚醒了人們的心理健康意識,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越來越重視。不僅工作基礎好的學校在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條件不成熟的高校也在努力創造條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這一階段,高校紛紛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機構,開展課程教學、主題活動和心理咨詢等工作,并紛紛建立起具有多部門聯動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密切監控心理問題嚴重或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情況。隨著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在提高,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心理培訓工作也逐步開展起來。在這一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設進入了正常軌道,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得到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主張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共同發揮育人作用已逐步成為學界的共識。特別是教育部的幾個文件頒布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為常態化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地位的凸顯和獨立性的增強,使得其育人功能得到提升,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屬于非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5.第五階段:

對稱互惠與間歇共生狀態。2011年,為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建設,教育部根據中發〔2004〕16號和教社政〔2005〕1號文件精神,制訂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教思政廳[2011]1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機制、師資隊伍、教學體系、活動體系、心理咨詢服務體系、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條件等方面的建設都提出了具體的或量化的要求,并強調落實。特別提出“高校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要求“學校應有機構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具體組織協調開展全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內容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有了越來越成熟的方案與模式,有了越來越明確的內容和規范要求,也有了越來越具備完善功能的獨立形態。這一文件使心理健康教育進入了標準化建設階段,也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由非對稱互惠向對稱互惠方向發展。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是一個艱巨任務,標準化的建設,以及由非對稱互惠向對稱互惠發展,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已經作為獨立形態發揮其獨特功能,但是從共生的視角,能夠達到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稱互惠狀態的高校并不多,總體上仍然還沒有超出非對稱互惠狀態。或者說,兩者的對稱互惠仍處于間歇共生狀態。因此可以說,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現狀是非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和對稱互惠與間歇共生狀態并存的共生狀態。判斷這一共生狀態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有很大好轉,但還相當薄弱。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主要包括專業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等。在教師隊伍中,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仍然很少,更多的是來自思政師資隊伍和相關學科的專業教師的兼職教師。根據筆者2014年對某省區61所(總數76所)高校的調查,有49.2%的高校有2名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34.4%的高校僅有1名,16.4%的高校沒有配備專職教師;有27.9%的高校有10名以上的兼職教師,36.1%的高校有6~10名兼職教師。由此可見,許多高校在人員配備上仍是相當薄弱,根據每校至少2名專職教師的建設標準,達標的僅為一半高校。兼職教師仍然是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有力補充。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工作方面,輔導員和班主任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特別是要對那些心理問題不嚴重但又受到困擾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雖然高校于2005年重新實施專職輔導員制度,并于2014年提出了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標準,可從各高校輔導員招考和入職情況看,具有心理學科知識的人并不多,在后續的培訓中也缺乏完整性的知識體系和必要的心理疏導方法訓練,而對班主任等相關人員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工作更是少有進行,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從業隊伍素質還遠沒有達到應有的要求。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物質條件上有很大改進,但仍顯不足。在教育部等行政部門的日益重視和再三強調下,各高校也紛紛開始以《基本建設標準》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加大經費投入、落實場地建設、購買各種設備、加強師資引進與培訓等,心理健康教育進入了建設的快車道。但也要看到,與思想政治教育強大的組織支撐、穩定的管理機構與運行機制、充足的經費投入、雄厚的師資力量、良好的設備條件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從哪些方面看都顯不足,仍處于需要大力發展階段。三是管理機制與運行機制得到健全,但需協調優化。教育部的基本建設標準的出臺,促進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的完善和優化,一些有專門機構的高校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機制,一些工作滯后的高校則紛紛建立專門機構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有這些機構大都以掛靠或半獨立的方式由學工部門或思政單位擔任,這是目前看到的最能發揮綜合效能的模式。但也有一些高校建設工作才剛剛起步,雖然也有機構,但管理上還處于溝通不良的混亂狀態,各項工作難以落實到位,管理上需要進一步理順和協調。四是共生環境已經基本具備,微觀環境還有待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環境包括學校環境、各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大環境等。從目前情況看,社會大環境越來越能夠接納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問題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對心理求助也有了一定的理解,這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具有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教育部及各省區教育行政部門都非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并對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體建設標準,不僅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也促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學校層面的建設也在全面開展但仍然不平衡,一些高校已能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稱互惠共生提供良好的環境,而更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比較弱小,建設力度還需加大,兩者的協同需要進一步優化。基于以上情況,可以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和對稱互惠與間歇共生狀態并存的共生現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存在,但當非對稱互惠狀態逐步減少,對稱互惠狀態由間歇逐步增多并成為常態,一種全新的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就會出現。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趨向

1.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共生的發展目標。

袁純清認為,對稱互惠共生是系統進化的一致方向,是生物界和人類社會進化的根本法則。所有共生系統中對稱性互惠共生系統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穩定的系統,任何具有對稱性互惠共生特征的系統在同種共生模式中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我們認為,對稱互惠共生是指共生的主體在共生系統中實現了平等均衡的資源交換和利益共享,并通過共生系統獲得自身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對稱”并非“對等”或“等量”,而是共生雙方都有適合于對方的資源輸出,同時也能從對方獲得自己無法生成的資源,它是互利互惠的,但并非等量交換那么簡單。互利互惠的前提首先是共生雙方具有獨立主體和形態,沒有獨立就不可能有能量或資源的輸出;其次是獨立的雙方也有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外部的支持與補充。如果自身能夠完全解決面臨的問題,共生就沒有必要,或者只能是偏利共生的供方(生物界中的宿主),難以實現公平有效的互惠共生。由此觀照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首先,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完全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心理和思想問題,哪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的內容,也對解決問題乏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功能使兩者的共生成為必要與可能;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獨立的力量,能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對稱互惠的共生關系,才能完整地通過發揮自己的特殊效用來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即通過互惠共生發揮出理想的育人效應,其共生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因此,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生的發展目標就是由非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或者對稱互惠與間歇共生狀態,向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的方向發展,并最終達到對稱互惠與連續共生狀態,進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實現共同的育人目標。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稱互惠共生。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稱互惠的共生狀態是一種功能充分發揮、效能充分體現和效益足夠優化的理想狀態,但它并非是一種達到后的靜止狀態,對稱互惠的共生本身也不是一種有止境的狀態,它可能永遠都處在循環的變化發展中。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稱互惠與連續的共生狀態是怎樣的呢?本文提出如下的看法。一是共生認知上,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已形成共識。從領導到教師到學生,都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共生關系的必要性,特別是能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及塑造完整人格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兩者各有相互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們可以建立互惠共生關系,并在互惠共生中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二是組織管理上,形成完善高效的良性運行機制。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穩定而專門的管理機構,有專門人員負責相應的管理工作,能協調好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使它們既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又能發揮協同作用,保證效能最大化。三是教育教學上,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各有獨立的課程和課程群,但兩者在內涵上又緊密關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教學使學生實現知識結構的互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通過對主題活動的價值引導發揮思想政治的導向功能,共同促進學生的人格完善與心靈成長。四是工作方法上,既有相似共融又具有獨特性。輔導員不僅要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學習心理健康維護的方法,能在具體工作之中融會貫通地應用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維護的方法來圓滿解決學生的心理與思想問題。在心理咨詢中,雖然強調價值中立,但也會有價值引導和價值干預,這就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關聯的部分。它以更為學生接受的方式,在對學生個體的工作中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五是資源共享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交互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經費投入、隊伍建設、資源保障等方面有同等的待遇,能滿足工作需要,并能高效發揮作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可視實際需要實現資源共享,包括物質條件與師資條件,尤其是輔導員隊伍,他們既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隊伍,同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他們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使用的主導力量。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任何單一方面都難以完成全面育人的目標,只有兩者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完成共同的育人任務。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便成為必然。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有一個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的發展過程,當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對稱互惠與連續的共生狀態時,便能產生最大的共生能量和達到最好的共生效果。而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對稱互惠與連續的共生狀態,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各共生單元的協同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忠發.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9).

[2]何慧星,張瀾,張愛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滲透模式機理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中),2011,(3).

[3]劉志輝.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從非對稱性共生到對稱性互惠共生[J].湖北社會科學,2015,(9).

作者:潘柳燕 陳露露 單位:廣西大學教育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夜福利视频网站| eeuss影院www天堂免费| 欧美性色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丫丫视频私人影院| 你懂的视频在线| 天堂√在线中文资源网|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 | 黄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caoporn97在线视频|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aaaaa | 色资源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日本|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国产一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91丨九色丨首页|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欧美精品专区第1页| 免费一级毛片清高播放| 精品视频香蕉尹人在线| 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i| 黄色片子在线观看| 国产毛多水多高潮高清| 91av手机在线观看| 在线电影中文字幕| 中国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日本丰满毛茸茸**|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 国产精品100页|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德国女人一级毛片免费|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 激情射精爆插热吻无码视频| 啊~嗯短裙直接进去habo| 西西人体44rtwww高清大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