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戲曲審美教育提升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戲曲富有豐厚的文化與藝術養分,是大學生美育的絕好素材。時下一些高校已經設置了戲曲類通識教育課程,但就整體而言,系統的大學生戲曲審美教育課程體系并沒有建立,戲曲藝術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影響力仍有所欠缺。本文分析了當下我國大學生戲曲審美教育的現狀,并對大學生戲曲審美教育的提升路徑做了探索。
關鍵詞:中國戲曲;大學生;審美教育;通識教育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開篇對美育的根本性質表述如下:“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1這一文件的出臺體現了國家政策層面對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視,而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中寫道;“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2一百年來,“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影響廣泛,獲得許多認同,各類通識教育、審美教育的課程在大學校園如火如荼的展開。戲曲作為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與之相關的審美教育應當得到重視與弘揚。
一、大學生戲曲審美教育的意義
中國戲曲與印度梵劇以及古希臘悲喜劇一起被認為是世界上三大最古老的戲劇形式,尤為珍貴的是,中國戲曲是這三者中唯一仍活躍在舞臺上的鮮活藝術。其作為我國傳統藝術園地中的瑰寶,中國戲曲蘊涵著豐厚的文化與審美養分,與當代大學生日常接觸頻繁的影視、新媒體等藝術形式有鮮明差異,為大學生審美教育提供了獨特的素材。首先,戲曲藝術的故事主題中蘊涵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當代大學生親近中華傳統歷史文化的窗口。經典的戲曲作品之所以能廣泛而持久的流傳于世,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作品中蘊含的思想觀念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恒性。《西廂記》《牡丹亭》等作品講述的雖然是我國古代男女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故事,但主人公對自由與愛情勇敢追求打動了古今中外觀眾的心。《楊家將》《岳飛》這些優秀作品所反映的勇于追求人性解放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戲曲藝術獨特的形式是當代大學生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水平的優秀素材。戲曲藝術因歷史悠久而顯現出有別于當代流行文化樣式的獨特美感。中國戲曲呈現出的歌舞性、虛擬性和程式化特點,是當代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其獨有的韻味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而且,中華戲曲種類繁多,每一種地方戲都能體現當地獨有的歷史文化特征,是大學生審美教育的豐富的素材。
二、當代大學生戲曲審美教育現狀分析
根據相關資料,2000年左右,戲曲賞析類課程開始零星出現在一些高校的通識教育選修課中。如清華大學開設的《昆曲藝術欣賞》,安徽大學開設的《京劇與中國文化》等。隨著2006年教育部與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起“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大量的戲曲、戲劇等文藝演出進入高校,大學生對戲曲藝術的了解和喜愛程度得到了不斷的提升,高校中開設戲曲類選秀課的數量也隨之提升。如中國人民大學的《國劇藝術大觀》,武漢大學的《戲曲審美導論》等。這其中值得關注的是,2009年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組織的“昆曲傳承計劃”落地北京大學,北大以此為契機開設了《經典昆曲欣賞》課,邀請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張繼青等每周來講課。這門大家匯集的高水平課程于2016年起被登上慕課平臺,許多其他高校的學生也因此具有了學習這門課程的途徑。然而,盡管二十年間戲曲類選秀課程在高校的開設數量有一定提升,但與電影、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選修課規模相比,戲曲類課程的數量還是偏少,教師資源也相對匱乏。此外,目前各高校開設的戲曲類選修課涉及面主要集中于京劇、昆曲等大劇種,課程內容也集中與戲曲基礎知識的介紹以及戲曲文化漫談。對于數量更為龐大的地方戲,很少有課程涉及。由于師資等因素的限制,戲曲實踐類課程的數量也較少。從這個角度而言,當下高校開設戲曲類選秀課程就存在著涉及面較窄,類型不夠完備的缺憾。要想走出這一困境,需要制度與政策的引導,也需要高校、教師、學生共同建立起對戲曲美育價值確認的共識。
三、大學生戲曲審美教育的提升路徑
當代大學生普遍認可戲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也有一些高校開設了各種戲曲選修課。但大部分大學生對戲曲知識了解還不夠,加之戲曲的表現內容與形式與大學生審美習慣之間存在偏差等原因,戲曲藝術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不夠廣泛。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戲曲審美教育的水平,以下方向值得關注:首先,應該進一步擴大戲曲選修課的開設范圍,建立系統的戲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目前,我國的戲曲教育還較為薄弱。除了少數從小就進入專業戲曲學校進行學習的專業人員之外,面向全民的大眾化戲曲教育普遍缺失。學生在幼兒園、小學、中學階段都沒有機會接觸戲曲。大學作為素質教育真正的開展場所,應當有意識的加重戲曲類課程在所有課程中的比重,通過課程系統而科學的教學,使學生全面了解我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歷史,掌握戲曲的基本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以正確的方法欣賞戲曲,進而嘗試進行簡單的戲曲表演。此外,高校還可以結合地域特色,對當地的地方戲做專題的介紹,形成不同的特色。其次,高校的戲曲社團應當成為培養年輕戲迷的重要抓手。目前國內已有一些設有戲曲社團,如南京師范大學的光裕戲曲社,南京中醫藥大學的“梨杏飄香”京劇社,浙江大學戲曲協會等。但總體而言,高校戲曲社團的數量還不夠多,社會影響力也不夠強。對戲曲社團的培育離不開各高校領導層對戲曲藝術的重視,以及對戲曲社團的財政及人力支持。有了相關的經費保障,社團就有了邀請戲曲名家做客校園,以及專業人士指導戲曲表演的機會。目前國內的很多高校都有話劇團,每年的演出場次從幾場到幾十場不等,并且還有各類大學生戲劇節、戲劇大賽為這些戲劇社團提供擴大影響力的機會。戲曲社團的發展也完全可以參照這一模式,社團骨干便能想燎原星火一般在大學校園中以最直接的方式傳播戲曲的魅力。最后,應當借力大學生高頻接觸的強勢媒體傳播戲曲,培養學生在課堂外欣賞戲曲的興趣。成長于圖像時代的當代大學生,是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最廣泛的受眾,因此,培養大學生對戲曲藝術熱情的最有效途徑便是制作新穎活潑的電視及互聯網戲曲節目,借力這些大學生親近和喜愛的媒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2008年,上海東方衛視推出了電視戲曲選秀欄目《非常有戲》。“統計數據顯示,在《非常有戲》的播出期間,其平均收視率是一般戲曲頻道的5~6倍。”3這檔節目借鑒了流行的明星真人秀形式,傳播了古老戲曲的深刻內涵,不僅獲得了老年觀眾的喜歡,也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觀眾。為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穿上了時尚的外衣,獲得了十分良好的傳播效果。2004年,江蘇文藝廣播旗下的著名戲曲欄目《梨園漫步》推出了“校園票房”板塊,邀請大學生戲迷走進演播室與戲曲名家共同評析戲曲,還多次走進高校,舉辦各類戲曲展演活動。這些成功的案例為戲曲的現代化傳播提供了啟示。除了與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做合理嫁接以外,戲曲藝術的發展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將“互聯網+”的思維方式貫穿在戲曲傳播的全部環節。
作者:趙翌 單位: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