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間美術傳承與幼兒審美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園在開展“幼兒審美教育”的課題研究中,以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為主線,在充分傳承和利用民間美術的基礎上,努力創設民間藝術教育的環境,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依據民間藝術教育的目標、內容,充分挖掘、精心創設與民間藝術教育相適應的環境資源,引發、支持幼兒與民間藝術教育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
一、幼兒民間美術教育內容的開發
民間美術是一種審美創造,是積淀了一定歷史文化和人類審美意識的符號,是勞動人民對美的感知與創造。但是,有很多民間藝術代表了成人的生活和審美取向,體現了成人的思維和情趣。因此,對民間美術內容的選擇是幼兒園課程設計的重要部分。開發民間美術教育內容時,應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從本園、本地的實情出發,從幼兒的興趣和能力、教師的經驗、教育資源的狀況出發,突出兒童生活經驗與發展的需要,始終將有趣、有益、生活化作為選擇內容和設計活動的重要指針。為此,我們在眾多民間美術的門類中篩選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在對材料進行收集、篩選、改編、創編后,轉化為適合幼兒的、為幼兒所接受的富有情趣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較強的民間美術教育內容,如剪紙、扎染、版畫、印染畫等;經典的、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教育內容,如泥塑、臉譜、青花瓷等;本地區的民間美術教育內容,如閩南古厝、惠安女服飾等;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民間美術教育內容,如風箏、花燈等。
二、幼兒民間美術教育的組織與實施
在充分傳承和利用民間美術的基礎上,我們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注重綜合化、特色化、多樣化的特點,以豐富多樣的活動為載體,融合各種活潑多樣的教育手段,將民間美術有機地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在與民間藝術的和諧感悟、互動體驗中充分感受和體驗民間美術的多元化特點。
1.民間美術教育的主要活動形式。
(1)開展專門的民間美術欣賞活動。民間美術作品在形式上追求構圖飽滿對稱,造型意象完整,色彩鮮艷明快,在視覺上講究造型與色彩搭配的美感,體現著和諧統一的美學境界。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因其繽紛的色彩、生動的造型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設計開展專門的藝術欣賞活動,將大量的實物、圖片展示給幼兒,使幼兒直觀地感知各種各樣的民間美術作品,引導幼兒感受民間美術的“好看”和“美麗”,初步感受民間藝術的豐富及魅力。如中班教師選擇了中國典型的民間玩具———風箏作為欣賞的內容,風箏歷史悠久,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艷協調,具有強烈的民間鄉土氣,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通過引導幼兒欣賞風箏,可以讓幼兒感知民間作品色彩、造型的美,了解對比色的裝飾性、圖案的對稱性等特點。
(2)開展深入的民間美術主題系列活動。為了讓幼兒更加深入、系統地了解民間美術,我們還以不同的民間美術內容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通過主題系列活動,幼兒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和熟悉一些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作者生活、思想和創作意圖以及有關的文化知識,從而對民間美術的“美”感受得更真切、更深刻。如在引導幼兒欣賞嫻靜淡雅、造型美觀、色彩協調的惠安女服飾時,我們先利用課件讓幼兒了解惠安女的勞動生活,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幼兒欣賞感受惠安女服飾的特點,了解其服飾與勞動的關系,從中感受惠安女的勤勞質樸、吃苦耐勞的特質,增進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加深對家鄉民俗文化的了解。
(3)開展各具特色的民間美術區域活動。在民間美術教育上,僅僅使幼兒感受和理解民間美術還是不夠的,應鼓勵幼兒以自己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之落實到實踐上。為此,我們在各班開辟特色活動區域,創設了模擬性、開放性的“刺繡坊”“小染房”“剪紙屋”“陶藝館”“木偶館”等民間美術特色手工坊,投放多種民間美術創作工具和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欲望,讓幼兒可以就地取材,用紙片、泥巴、面團、染料等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作品。如在剪紙屋,我們既布置了剪紙藝術精品展,又繪制了可供幼兒參考的流程圖,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來創作剪紙作品,如我們將剪紙圖案事先刻在塑料板上,引導幼兒通過拓印等方法創作剪紙作品。
(4)開展中國傳統民俗節慶活動。在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活動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民間藝術教育資源,挖掘傳統民俗節日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是非常好的一種形式。我們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民俗節日都會組織相關的節慶活動,營造鮮明的節日氛圍,通過集中展示、文藝表演、創造比賽、作品展覽、現場制作表演等活動,把節日民俗活動與民間藝術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激發幼兒對民間藝術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節日氣氛中,親身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美。
2.實施民間美術教育應注意的主要問題。
(1)關注教育環境的熏陶。在民間美術教育活動的實施中,應注重為幼兒提供一個充滿民間藝術美的學習環境。我們利用多渠道收集各種民間藝術作品的照片、圖片、實物等,如風箏、刺繡、憨態可掬的布老虎、小泥人、面人作品、木版年畫、剪紙、戲曲人物圖片等,布置了一個個富有濃郁氣息的民俗環境;各班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主題教育目標,與幼兒共同創設幼兒喜愛的民間藝術墻,墻上有幼兒利用廢舊物制作的木偶、利用糯米團捏成的動物造型、小竹筐制作的中國龍、幼兒的剪紙“十二生肖”、教師和幼兒一起設計制作的提線木偶戲的表演場景等。這些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讓環境與幼兒產生積極的互動。
(2)重視開展實踐創作活動。審美教育不只是培養人們靜觀美、欣賞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審美創造力。在審美教育活動中,不能停留在紙上談“美”,嘴上講“美”,而是要緊密結合藝術實踐活動,著重幼兒審美創造力的培養與提高。實踐是創造的源泉,在實踐中表現民間美術對提升幼兒創造美的能力至關重要。所以在開展民間美術教育時,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操作性活動。幼兒豐富的創造力和不拘一格的思維使得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出符合幼兒天性的民間美術作品。讓幼兒進行“剪一剪”“畫一畫”“染一染”“捏一捏”等各種充滿趣味的美術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夠加深幼兒對民間美術的理解與感情。
(3)重視家庭、社區資源的利用。重視利用園內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同時,要注意開發和利用家庭和社會中的民間藝術教育資源,拓展幼兒的經驗,豐富幼兒的學習生活。如:請家長幫忙收集民間美術作品、創作材料;圍繞主題請家長和幼兒一起進行查找、閱讀、調查等活動,幫助幼兒豐富相關經驗;帶幼兒到民間藝術場所參觀,實際感受民間藝術的豐富多彩;請民間藝術專家和家長志愿者走進幼兒園,利用他們的特長,參與相應的教學活動;開展親子創作活動,請家長與孩子一起動手創作民間美術作品。在開展主題活動“泉州花燈”中,我們以“海報”的形式公布了“鬧花燈”的親子活動的內容及目標。活動得到了許多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很快一盞盞各式各樣的“花燈”便呈現出來了,有用紙杯、盒子做的,有用塑料瓶、易拉罐做的,還有的是用廢舊雜志、光盤制作的……每個家庭創造出來的作品都有其自身的想象性和創造性,充滿了個性魅力。為此,我們專門舉辦了“親子作品展”,讓家長自由帶著孩子去參觀,互相欣賞、交流。這個作品展不僅成為教師、家長、幼兒交流互動,提高創造水平的場所,還加強了彼此間的聯系。從中,我們體會到家長的特長及聰明才智,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大教育資源。
作者:查可 單位:泉州市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