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命科學師范生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提高地方高校師范生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以南陽師范學院為例,從優化課程設置、搭建訓練平臺、改革完善考評機制、優化師資隊伍、加強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培訓等方面,探討了網絡時代生命科學專業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改革,總結實踐經驗,為地方高校師范生培養提供新的思路和經驗.
1網絡時代生命科學師范生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內涵
師范生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就是指師范生能熟練運用所學各種知識順利完成教學相關活動所必需的能力[1].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是師范生順利完成從學生到教師所必備的職業素養,對其職后發展起著決定作用[2-3].生命學科知識面廣,新知識、新方法和技術手段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單純依靠教材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速度.另外,基礎教育生物學課程內容綜合化、抽象概念多,傳統的教學模式滿足不了新時期教學的需求[4].互聯網時代給課堂教學和師范生培養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可能和變革,因此,網絡時代生命科學師范生應具備了解生物學基礎教育教學實際和要求、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等多項能力的教師專業實踐能力體系.教師專業實踐能力體系由教育基本技能、教學能力、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師創新發展能力五部分構成,如圖1所示.教育基本技能是指生命科學師范生從事基礎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需的基本素能,如粉筆字板書書寫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對生物學科課程標準掌控能力等.教學能力是指生命科學師范生從事基礎教育教學活動所必備的實踐教學能力,包括理論課堂教學能力和實驗教學能力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是指生命科學師范生能熟練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并能將之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的能力,包括利用MOOC、視頻公開課等網絡開放教育資源能力和設計制作課件、精品課程等現代化教學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是指生命科學師范生在生物教學實踐中對各個環節進行掌控,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能力,包括人際溝通能力、班級管理能力和指導課外活動的能力等.教師創新發展能力是指生命科學師范生在日常教學活動之余能利用網絡、教研活動等資源開展創新性研究提升自我教育教學水平的能力,包括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
2當前生命科學師范生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2.1課程設置不合理,高素質師資隊伍不足
自2001年以來,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已歷經多次修改,雖然有些高校做了部分調整,然而當前大多數高師院校課程設置依然采用通識課程+生物類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的老辦法[5].通識教育課程基本上沿襲了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課程體系,必修課程比例過大,課程之間重復內容較多,過于偏重基礎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課大多為驗證性或偏驗證性實驗;教師教育課程所占學分比例低于發達國家5到15個百分點,教育實習、見習時間短,大多只有6~8周,且形式單一,缺乏創新,生物類教育實踐基地嚴重缺乏,師范生缺乏“實戰”體驗和自主發揮的機會,更缺乏“自我反思”,脫離了中學生物教學實際[6].受限于評價體系及發展平臺,近年來地方高師新進生物教師基本為“科研型”,教學技能培養水平偏低,缺乏對中學生物教育現狀的認識,缺乏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教學資源的能力,授課方式單一,“教材屏幕化”“照本宣科式”,而無論何種教學模式,缺乏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師生互動”注定是難以收到成效的.
2.2教育基本技能和現代信息技術實訓不足
由于多媒體教學及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當前很多高校教師授課很少采用標準化板書教學,課下也很少和學生交流,導致生命科學師范生教學基本素養培養不足,畢業生書寫能力和表達能力嚴重不足,然而生物學中一些模式圖、公式和圖表需要結合板書演示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現代信息教學時代,除了特別偏遠山區,中小學校大都具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因此師范生必須掌握現代信息教學技能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然而,當前地方高校缺乏相關投入和培訓,師范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力匱乏,更遑論熟練利用MOOC、網易公開課等網絡教育資源設計制作課件、精品課程并將之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
2.3教學能力訓練不足,評價體系不完善
由于缺乏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先進的辦學理念、科學的評價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設施等致使當前生命科學師范生在教學能力訓練上存在極大的不足.課堂演練、教育實習和見習是提高師范生課堂理論教學技能的有效途徑,但受限于學生人數較多、實習時間較短和實習基地缺乏等因素,目前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培訓還是以微格教學和課后針對性訓練為主,缺乏真實的教學環境,而課后針對性訓練受眾人數少,且受限于老師的指導水平.生物學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很多抽象問題需要通過實驗實訓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然而由于實驗教學重視不夠、實驗設置不合理、考評不合理等原因導致當前地方高師院校生物實驗教學存在很多問題,相當一部分師范生實驗課上很少動手做實驗,由此導致師范生動手能力差,實踐與理論脫節,更談不上有實驗教學能力[5].地方高校現行的師范生考評機制,缺乏完善的考評體系,基本以期末理論考試成績作為考核結果,對師范生教師專業技能、實驗實訓及實習見習較少評價.由此導致師范生不重視中小學基礎教育的現實需求,一心只為考研,忽視教學技能的學習,背離了為生物基礎教育培養人才的“初心”.
2.4教育管理能力欠缺
教育管理能力是教師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前提條件,是生命科學師范生在教學實踐中對教育教學各個環節進行掌控,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所必備的能力.一名優秀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班級管理能力和指導課外活動的能力.實踐證明,不靈活運用教育科學、不遵循教育規律,只憑“一腔熱血”“橫沖直撞”的教學是難以引起學生共鳴的,而缺乏感染力和親和力的語言也很難吸引學生參與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教學目的.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和差異化教學受眾多教育者的推崇,但是這是建立在深諳德育規律和講究教育藝術基礎之上的.然而,當前眾多地方高師院校在對師范生教育管理能力培養方面十分欠缺,甚至有些學校基本不涉及這方面的培訓.
2.5教師創新發展能力薄弱
“創新是永不枯竭的動力.”英國教育專家斯騰浩斯曾提出:“教師即研究者(teacherasresearcher).”作為準教師,生命科學師范生不應只滿足于課本知識的掌握,理應積極利用網絡、專業論壇、在線課堂及文獻數據庫等資源開展創新性研究以提升自我創新能力和教育教學知識的儲備.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科研、教研訓練不足,學生自我學習意識薄弱,除了部分考研學生能主動利用網絡“充電”外,大多數生命科學師范生創新意識非常淡薄,整體上看生命科學師范生創新發展能力是很薄弱的,往往很多學生寫不出一篇合格的論文,本科畢業論文更是錯誤連連.
3網絡時代地方高師院校生命科學師范生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
3.1優化課程設置
生物科學專業圍繞“521”培養目標(即:專業、實踐、創新、學習和社會適應這5種能力;專業、人文和科學2類素養;崗位核心技能),課程設置貫徹“低年級實施公共基礎和學科專業基礎教育,高年級實施以專業教育為核心的個性化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基本思路.課程體系中實踐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41%,以保障5種能力和崗位技能等能力培養目標的落實.教學組織實施采用“211模式”,即第一、第二學年開設包括書法、口語、大學語文、心理學等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施基礎教育(公共基礎、專業基礎),使師范生掌握板書書寫規范和技能、書面表達能力,提高教師口語水平;第三學年以個性化課程為主,實施分流定向培養,提升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和教師創新發展能力;第四學年以實踐課程和職業崗位實訓為主(課程實踐、畢業實踐、綜合實踐),實施專業深化和崗位能力培養.實踐類課程教學探索實施“分層次、模塊化”教學模式,緊跟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潮流,兼顧基礎生物教育課程大綱.
3.2搭建訓練平臺
學院積極建設全自動錄播教室、遠程互動教室、微格教室、語音室、三筆字及普通話測試室等實訓平臺;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通過網上輔導資源和在線交流平臺,進行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訓.開展“育英杯”演講、辯論、口語競賽、多媒體課件大賽、書法比賽及各類征文比賽活動,鼓勵師范生參加省級教學技能大賽,提高師范生專業實踐能力.“互聯網+”教育時代,學校充分利用QQ群、微信、釘釘群等信息交流平臺,及時交流互動,要求師范生在日常教學見習、頂崗實習及畢業見習時撰寫教學反思日記和教學專題反思,做到“實踐中反思,反思后再實踐”,以此提高其教育管理能力和教學能力.
3.3改革完善考評機制
當前的考評機制存在很大爭議,影響師范生培訓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及督導組評教基本以期中、期末考核為主,有很大的隨機性,網絡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二是學校對于教師教學不夠重視.網絡時代,教師對教學的態度及教學行為將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水平,考評體系的不完善導致教師缺乏對開發建設網絡課程的積極性.為此,生命科學院探索了動態考評機制和“師生互評”,力求每次課都能合理考評,避免了“隨意性”“隨機性”,將日常教學效果納入職稱考評評價體系,極大地調動了教師教學積極性.近年來,學院先后有1位教師獲得特等獎,7位教師獲得河南省高校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2位教師獲得二等獎,獲批省校級課程改革項目6項,立項省校級精品課程4項.教師課堂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運用恰當,在網絡平臺及移動互聯網平臺上及時教學內容、教學練習題、互動園地等,學生能及時從中捕捉學習重點,激發了學習興趣,師生參與討論積極性高,有力促進了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對師范生考核著重“過程考核”和專業實踐能力考核,將師范生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要求每位師范生制定個人職業規劃,使其明確自身專業實踐能力的發展的目標與任務,課程及相關培訓結束后,學校組織集中考核,通過考核“三字一話”、教學設計、課件制作、課堂教學等內容考查師范生對生物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掌握情況.
3.4優化師資隊伍
為更好實現與基礎生物教育的高效融合,保證師范生和就業單位要求的零距離,學院聘請地方中小學生命科學骨干教師培養指導師范生專業實踐能力,實施全員導師制,每位教師指導1~2名師范生,通過掛職鍛煉、訪學、交流研討及項目合作等方式促進校內外導師深入交流合作.校內承擔生命科學師范生教學的教師要有豐富基礎教育的經歷(剛到崗的新教師,必須參加至少1學期的課程培訓);承擔課程教師每學期要到中學生物課堂觀摩學習座談,了解教學基本內容和教學方法手段,建立高標準生物教育實驗室,同時通過講座培訓等方式提升教師網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外引內培”措施,不斷優化隊伍,“高職稱、高學歷、年輕化、學緣廣、信息化”的優勢和特色已經顯現.
3.5加強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培訓
開設教育信息技術相關課程,并聘請網絡信息技術教學能力強的專家學者和教師開設專題講座,指導師范生系統學習教育信息技術、熟練操作視頻展示臺及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教學系統.利用學校精品課程、爾雅在線課堂、MOOC、網易公開課、微信平臺等教學資源,結合生物學科教學內容,開展PPT制作、微課、DV視頻和學習網站制作等競賽活動,促進其熟練應用教學資源并掌握設計制作電子教案與課件的技能.楊振寧曾說過:“中國留學生生命科學研成果比美國學生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國學生的創造精神強.”為此,學校注重培養生命科學師范生利用網絡、教研活動等資源開展創新性研究,以提升自我教育教學水平的能力,制定了學院本科生命科學研訓練實施方案,鼓勵師范生踴躍參與指導教師教研科研項目、參加各類競賽,給予科研訓練學分和物質獎勵.通過一系列措施,師范生強化內涵,苦練內功,實現了研教融合,近四年來,師范生學位授予率100%,就業率95%以上,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27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7篇,畢業生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深受省內外中小學好評.
4結束語
網絡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日新月異,課程形態發生了根本變化,素質教育已是主旋律,地方高校師范生培養模式必須做出相應調整和變革,優化課程設置,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網絡信息技能,緊跟生物學科專業發展步伐,發揮網絡教學優勢,在傳統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訓基礎上加強網絡信息技術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培養出基礎教育和更高層次教育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2]戚萬學,王夫艷.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內涵與特征[J].教育研究,2012(2):95-102.
[3]吳波,柳和生.地方高校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1):12-15.
[4]董捷.生物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J].科學教育,2004(3):37-38.
[5]樸敬愛,樸君,姜長陽.當前高師本科生物教育專業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42-244.
[6]盛曉慶,陳秉初.高師院校生物科學專業課程設置解析[J].世紀橋,2008(8):113-114.
作者:魯云風 楊建偉 夏敏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