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新生入學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方法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分層系統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以山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大學、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學院、高等??茖W校)為分層標準,在此基礎上隨機抽取475名大一新生,其中男生213人,女生262人,文科系204人,理科系271人,平均年齡為18.33歲。2.研究工具本次研究在Smith和Betz(2000)的成人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Black(1988)學業適應和人際適應量表以及Diener(1985)的SWLS測量主觀幸福感認知成分的基礎上,并結合對大一新生有關新生入學教育問題的訪談和開放式問卷,我們編制了“大學新生入學教育調查問卷”。該問卷采用Likert五等級量表,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分半信度為0.85。3.數據處理采用SPSS16.0進行數據錄入、管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百分比、簡單效應、因素分析等處理。
(二)研究結果1.大學新生入學教育處于被動狀態新生入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開端,對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意義重大。但在實際工作中,相對于其他教育教學活動,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對新生入學教育的目的、入學教育要達到的效果等問題認識不到位。在入學教育實踐中憑借自己的經驗行事,并未充分考慮新生的發展要求、心理特征以及個體差異,不能有的放矢,以致偏離目標。這樣極大阻礙了新生接受入學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從圖1可以看出,在教育計劃、內容、形式的選擇上,教育者與學生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入學教育與當前大學生的發展特點和需求結合不緊密。在與大學新生的訪談中我們發現,新生接受入學教育時,并沒有感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往往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態。2.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脫離個性特征目前,高校入學教育的內容基本局限在校史發展、專業了解、行為規范教育、安全教育、軍訓等項目中,對于學生今后將要面臨的生活、學習等實際問題卻很少涉及。而當前高校新生已經由“90”后群體組成,“90”后大學生與“80”后大學生有著顯著的區別,個性特點十分鮮明:自我意識強烈,主體意識突出;勇于接受新鮮事物,但缺乏堅持能力;心理素質弱,抵御挫折能力差。從表1可以看出,“90”后大學新生與“80后”大學新生在“自我認知”、“自尊自信”、“自控能力”、“抗挫折力”因素上呈現年齡主效應,在“堅持能力”、“抗挫折力”因素上呈現性別主效應,同時在“抗挫折力”因素上出現顯著的年齡和性別的交互作用。3.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枯燥乏味現在,許多高校沿襲過去固有的入學教育模式,主要通過開學典禮、報告會、講座等集體活動進行,教育形式枯燥乏味,不少學校在入學教育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以單一灌輸為主,缺乏與新生的互動、溝通和交流。4.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時間把握存在誤區在長效機制的構建上,大學生入學教育缺少統籌規劃,缺少短期教育和長期教育的系統計劃和設計,忽視前延、后續教育,入學教育停留在“講一講”,“看一看”,“訓一訓”,“等一等”的局面,無法根本解決新生切實關心的學會生活、適應生活、熱愛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等問題,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調查中,發現僅有15%的學生認為入學教育對他們適應大學學習生活有較大幫助。
二、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策略
(一)以人為本,入學教育需理念先行古希臘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保?]“以人為本”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開展新生入學教育的育人理念。這既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也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從學生收到院校通知書開始,就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走近學生,了解學生。首先,了解全班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生人數、性別構成、學生生源地、家庭成員相關情況等基本信息,并且建立班級數據庫,便于日后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準確評價。其次,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形成師生間積極良好的雙向互動。大學新生上大學前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在班主任的監督下學習,獨立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并且對自己的認識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進入大學后,新生需要在輔導員的幫助下,重新認識、評價自己,進而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揚優點,改進不足。第三,關心扶持弱勢群體,樹立自信,走出陰霾。教師要特別注重對班級中弱勢群體,如對來自貧困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家庭、有服刑人員家庭、吸毒家庭的學生的關注,傾注滿腔愛心,創造和諧氛圍,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級人際關系。
(二)優化內容,入學教育需豐富多彩“教育的目的一旦隱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就會通過活動產生各種情感體驗,從而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教育者預先設計的境地?!保?]面對“90后”大學生的個性特點,主動加強學生對學校豐富生活的了解,鼓勵學生參加適合自己的社團,樂于參與學校和學院組織的各項活動,發揮自己的優勢,增強自我效能感。同時,高校可以將一些傳統教育中沒有涉及,但是與大學生活相關的內容納入入學教育體系。在新生入學教育時,高校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增強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明確自身在大學四年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引導學生認清戀愛與學習、生活的關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時了解、疏導、解決新生遇到的困惑和難題,開展必要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引導學生追求科學、文明、進步的生活方式;注重將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內容融入新生入學教育,引導學生早準備、早規劃,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三)朋輩引導,入學教育需方式創新對學生示范作用最大的群體是他們的同輩群體。“傳幫帶”“小老師”的教育方式會效果較好。同輩群體年齡相同或相近,關注事物的興趣點相同或相近,對彼此的心理世界也更加容易了解和理解。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朋輩教育開展幫扶活動是很有效的一種形式。高年級中的優秀生,其事跡和在學校良好的行為表現,對大學新生起到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新老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和相互影響,促進了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增進了高年級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和責任心。但在朋輩教育時,應該注意教育和影響的典型性、方向性、全面性,比如為新生班級配備學習方面的引導員、配備生活方面的咨詢員,既要關注新生的生活適應、學習適應,更要關注新生的心理適應,使新生愉快生活、勤奮學習,學有方向,趕有目標。
(四)家校合作,入學教育需多方合力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不是學校單方面能夠圓滿完成,也不是僅靠學生進入大學短短幾天就能做好。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持之以恒,才能事半功倍。首先,要建立家校合作的工作機制,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共同負責。大學新生處于“第二個斷奶期”,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家校應共同承擔起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任。在新生入學期間,輔導員應定時、隨機、主動與家長聯系,讓家長對學校和學生所學專業有初步客觀的了解,增進家長對學校管理工作的認識,盡早取得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其次,建立短期教育與長期教育相結合的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機制。對新生的教育工作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開學前短短幾天的入學教育僅僅是讓新生對高校相關方面的簡單了解,僅僅是他們適應高校生活的開始。由于學生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習被動,思維固化,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所以特別需要教師花更長的時間來對新生學習方面進行指導,尤其是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更新學習觀念等,使大學新生能更好地適應新生活,享受大學的美好時光。
作者:陳陽單位:太原工業學院計算機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