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全面發展農村教育論文范文

全面發展農村教育論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面發展農村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全面發展農村教育論文

一、留守農民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留守農民發展步伐滯后

相對原生態的農村生活環境使他們固守著原有的生活方式,不愿意作出較大的改變,學習意愿較弱,自主創業意識不強。最后,留守農民精神力的落后。精神力主要指留守農民的受教育情況、精神文化生活與精神面貌等綜合方面。有調查顯示,山西334位留守農民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為主,占84.73%;大專及以上僅占0.60%,較低的受教育水平極大地制約著留守農民的后續發展。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指人們通過各類活動追求“真善美”的過程,并在活動中展現出人們的精神狀態、所堅持的價值取向、所遵循的倫理道德、所傾向的藝術品味及所尋求的精神歸屬等方面的重要內容。留守農民隨遇而安的自我滿足感使其精神文化生活匱乏,自我期待很低,僅滿足于生存階段的基礎性發展,主體意識未被完全喚醒,不能積極地參與到新農村建設隊伍中。

(二)留守農民發展群體失衡

在留守農民發展與群體外部的非留守農民、城市居民存在著巨大差距,但在其群體內部,也同樣存在發展失衡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橫向上的男女性別發展差異與縱向上的中老年年齡差異。第一,橫向上表現為男性優于女性的性別發展差異。受“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傳統觀念的束縛、農村家庭經濟狀況及教育財政投入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農村女性的受教育權被無情的剝奪,女性的受教育年限相對較低,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農村男性15歲以上文盲占人口比重為1.70%,女性則高達4.26%,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90年的4.7年上升到2010年的7.1年,2010年兩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為1.5年①。留守女性的科學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男權社會的慣性思維直接遷移到行政事務管理領域的主要表現就是男性參與主要的行政決策,女性則主要是服從并遵守決策。雖然,新中國成立后賦予女性足夠的參政議政權力,但在較偏遠、偏僻的農村,保守、愚昧的封建思想不僅滯留在眾多男性頭腦中,許多女性也根深蒂固的保持著這些觀念,自主改造的意識缺乏,參政議政程度不高,法律意識薄弱,同時,女性的勞動收入偏低,女性對收入水平和發展前途的滿意度較低,據調查顯示,海南省18-64歲女性的在業率城鎮為65.6%,農村為79.0%。在業女性在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44.4%、9.4%和46.2%,表明女性的經濟收入水平在三大產業的低收入組中占據較大比例。第二,縱向上表現為中青年優于老年的年齡差異。從年齡上看,留守農村的中青年的發展比老年人的發展具有天然的優勢,作為中流砥柱的中青年因其精力旺盛、思想開放、知識水平相對較高等優勢等不管是在種植農產品還是自主創業等方面在當地均能起到領軍作用,而作為被時代逐漸忽視的“邊緣人”——老年人則在時代的發展脈搏中成為了被動的“失語者”,他們不能再為地方發展獻言獻計,更不能身體力行的投入到新農村的偉大建設中。留守中青年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老年人則被擱置一隅。

(三)留守農民發展的內容片面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科技與人文、物質與精神就如同硬幣的雙面一樣不可分割。只是在人類發展的某個階段,由于某種發展價值傾向使人類文明的發展發生了偏向,倚重一方必定輕視另一方。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其他的指標也以經濟發展或經濟獲取為參考,人文性、精神性的因素在時展中被逐漸地淡化,留守農民的發展在內容上也出現了此種傾向。第一,重科技,輕人文。人類的生產發展史已經證明:科學技術能極大的推動經濟的發展,進入20世紀中后期以后這一論斷表達的更為精準。在“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借用科技發展致富成為一條看似正確的真理,這一真理幾乎被運用于每一個生產角落。留守農民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努力脫貧致富,改變著農村的面貌,這本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然而,可嘆的現實是部分留守農民的道德感淪喪、價值觀扭曲等報道常常見諸報端,究其原因則是留守農民在用科技知識致富的同時,忽視了人文知識的學習,缺乏對事物“真善美”的真摯追求,精神生活“干涸”甚至“沙漠化”成為普遍現象。第二,重物質,輕精神。以前對農村人用“貧困”形容是可以接受的,正如費孝通先生在其《鄉土中國》中將這群人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這一群體在社會變遷中正經歷著巨大的蛻變。留守農民在守望鄉土與經濟變革的兩難選擇中脫貧致富,追求物質利益成為其最主要的發展目標,物質生活的日漸充盈并沒有為其帶來精神生活的充實與享受,關于對幸福的評價標準,大多從容易著手的、以收入所得及財物占有為主要考察變量,卻忽略了獲取有形的財富過程中所付出的、但無法估算的人文與生態代價。物質生活的充足使其逐漸擺脫了貧困文化,但精神生活的匱乏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文化貧困的現實。

(四)引領農村發展的理論缺乏

幾千年的傳統農業沿承下來的農耕經濟,在集約經濟的發展態勢下日漸式微。農村的發展不再固守原有的模式,部分農民也跳出了傳統的窠臼開始嘗試新的習作方式——農民工的出現便是很好的例證。在城鎮化的隆隆巨響中,農村該如何發展?農民特別是留守農民該如何發展?該朝哪個方面發展?這一系列問題是對“現代化”的嚴肅拷問。農民擁有的傳統歷史經驗在現代經濟模式下不再奏效,但對留守農民而言,現代的發展理論還未真正建立,因此,留守農民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顯得過于茫然。由于缺乏現代農業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與發展理論,“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理論也被留守農民巧妙地運用到其日常生活與新農村建設中。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發展,該朝哪個方向發展,盲目的、沒有愿景的、片面的發展成為留守農民發展的主要模式,今天的發展會走向何方他們并不會做出科學的規劃,發展內容僅片面的注重經濟的發展是以生態環境的破壞、道德倫理的缺失和精神生活的空虛為慘痛代價的。

二、構建留守農民的新型發展觀

當將經濟增長視為上至國家、下至黎民百姓所遵奉的現代性話語和意識形態,視為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時,發展的內涵已異化為發展主義。片面強調經濟增長的發展并沒有使人民的幸福感同步增強,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增長及自然環境的破壞[6]。守衛“農民的終結”的留守農民在農村激蕩的經濟發展中缺乏發展的主旨與要義,并外化為物質性的、可衡量的經濟發展,人的發展性因素在農村發展運動中被消解。為了更好的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留守農民必需樹立新型的發展觀以解決遭遇的現實困境問題。留守農民需要通過學習改變觀念,由外在干預式發展轉化為自然順應式發展、由階段性發展轉向可持續性發展,并實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均衡協調發展。按照弗萊雷的成人學習理論,留守農民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于其作為主體人的自我解放、自我超越、自我創造及對自身完整性的不斷追求。那么,如何構建留守農民的新型發展觀?

(一)從人的本質上,實現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

留守農民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自然人的生存發展階段、理性人的經濟追求階段和自由人的全面發展階段等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說精確的闡明了人的全面發展,根據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內在規定,人的全面發展包含了人的類本質、群體本質和個體本質的全面發展。作為人類存在物,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即人的實踐活動能力;作為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個體的人,人的本質就是人的個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主要包括人的勞動活動、勞動能力、社會關系、自由個性和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全面發展的內涵,留守農民的教育不能單純以“功用”、“實用”的標準來衡量,而更要考慮其內在體驗、自身價值與精神享受等方面的內容,只有通過全面教育才能實現人的潛在創造力的發展,只有通過全面教育才能使留守農民實現作為人本質存在的完整性和全面發展性,真正體驗人生的幸福。

(二)從方法論上,實現經濟學范式向哲學人類學范式的轉變

經濟增長主導一切的發展主義取向滲透到社會發展的角角落落,留守農民成為追求經濟的外化工具,人的心理感受、精神情感、主體價值等均被無情擱置。當城市化發展的疾病“傳染”到農村后,僅關注農民特別是留守農民的外在物質經濟的獲取顯然不利于其長遠發展。因此,強調從哲學人類學的視角反思人存在和發展的本質,回歸并超越人的發展本質觀,注重人的主體發展成為時代所需。哲學人類學范式把人的完整性發展作為引領一切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注重主體自由、充分、全面的和諧發展。

(三)從發展主題上,實現城市發展與鄉村發展互促

城鄉二元結構,特別是戶籍制度在歷史縱深發展脈絡上,城鄉以中心與邊緣、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現代與反現代的二元對立形態矛盾的發展著,鄉村只是作為城市文明的參照、補充,作為被城市“觀看”、俯視的對象,鄉村作為前現代的“他者”而被排斥在為教育所展開的現代性想象的邊緣。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批農民背井離鄉開始了艱辛的城市發展之路,但農村由誰來守護,農村發展由誰來建設逐漸成為被忽視的話題。城鎮化的推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客觀趨勢,但是,它不應以犧牲農民特別是廣大留守農民為代價。城鄉對立顯然不能再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重新將視角轉向中華民族的“根”——鄉村,重構鄉村發展的意義,使鄉村在保持中華傳統文化、塑造農民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城鄉發展的主旨、任務與側重點的不同昭示人們在發展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它們的發展不是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孤立關系,而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依賴關系。明確城鄉發展的目的與任務,實現城鄉對立向城鄉聯動、城鄉融合、城鄉一體轉變。

三、留守農民的教育轉型

當農村的精神文化發展陷入空心化、留守農民發展遭遇諸多困境時,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再適用轉型期的農村發展,在新型發展觀的指引下尋求留守農民的教育轉型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

(一)制定并實施農民教育發展的國家標準

到目前為止,農民特別是留守農民的教育并沒有國家統一的規定和要求,長期處于無序、“無為”的狀態。因此,制定并實施農民教育發展的國家標準是農民發展的綱領性文本與政策性訴求,確立留守農民享有最低受教育標準的權利——農民基本教育標準,并將其視為社會公共事業。第一,制定并有效實施地方農民教育標準。根據農民特別是留守農民在性別、素質、地域等方面的差異,各級地方政府應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制定農民教育地方標準,并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保障將留守農民發展教育落到實處。第二,確立留守農民終身教育的發展標準。在終身理念指導下,構建學習型社會成為世界各國普遍的理念導向與實踐邏輯,留守農民精神生活的貧乏使其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并以國家標準的形式使其政策常態化。農民教育發展的國家標準應更加重視教育對留守農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制定留守農民終身教育的發展標準,搭建留守農民終身教育發展的“立交橋”,各級政府履行主體責任為留守農民提供作為公共產品的“留守農民基本教育”服務。

(二)創新留守農民教育體系及其保障機制

目前,農村發展與教育的許多觀念是依靠國家力量自上而下向農村社會強行“植入”的,主要表現為一種精英文化對鄉村文化的輸入和替代。這種單靠國家力量從外面強制“植入”鄉村社會的精英文化與教育觀念,難以在農村社會中植根、發育、開花、結果,是一種“無根”的文化與教育。一旦國家力量從農村社會中撤出,這種根系不發達的文化就極易凋謝,只“送”不“種”或只“輸血”不“造血”的農村發展思路與理念只會使農村發展陷入惡性循環。因此,需要通過國家公共財政引導的方式,建立一支鄉土化、農民化和本土化的農村發展的精英隊伍,使之成為農村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留守農民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在短時期內實現自我解放,留守農民的教育與發展需要政府主導的體制機制來支持。第一,構建多樣化的留守農民教育體系。針對留守農民發展的不同狀況,開設不同的教育類型。如針對留守農民中的文盲開設基礎掃盲班,針對婦女開設紡織、烹飪等,針對老年人開設智力棋牌、讀書會等,同時針對所有留守農民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豐富其精神生活。第二,政府應加大投入保障力度。作為社會公共產品的留守農民的基本教育應由政府主導,并從政策、財政等方面支持留守農民全面發展;政府需轉變傳統觀念,將留守農民特別是留守中青年視為發展農村的中堅力量,加強財政支持力度,改善農村硬軟件設施,了解農民的發展需求,真正把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實處。

(三)實現從單一教育向全面教育的變革

在大力發展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成人學習的目的性與功利性較為明顯,對發展主要是經濟發展有用的就學,無用的就不學。傳統留守農民的教育主要集中于如何更好的脫貧致富,忽視了人作為主體的生命存在,留守農民的發展成為外化于主體發展的工具。轉變農民的生存狀態,實現留守農民教育變革是解決留守農民工具性發展的重要方向。第一,豐富留守農民的教育內容。實現由過去單一的職業技能培訓向思想政治、道德信仰、文化知識、政策法規、科技信息等綜合式教育的轉變,豐富留守農民精神生活,提高其綜合素質,實現留守農民物質力的提升與精神力的解放相統一。第二,喚醒留守農民的主體意識。關注留守農民的主體意識是激發其發展的內源性動力,德國生命哲學家西美爾關于生命的命題其中一個是“生命比生命更多”,認為生命是一種運動,是持續不斷的。將留守農民的發展視為一種生命沖動,在生命的精神化和精神的生命化中塑造完整的人,關注他們的生命價值,尊重留守農民的主體發展和創造性實踐,彰顯留守農民的生命價值及其主體性品格,提升他們獨立思考、自主發展的自覺意識,實現留守農民的發展從“自發”到“自覺”、從“自在”到“自為”、從“被動”到“主動”的嬗變。第三,實現“留守農民”向“新型農民”的身份轉變。弗羅伊登博格創造性地將農業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前現代農業依靠窮人干農業,現代農業不依靠人干農業,后現代農業依靠的卻是讓成百萬的農民受良好的教育,得到很好保健,從事各種不同的工作,參加多樣的消遣活動,包括藝術活動。后現代農業不僅要求轉變基本的人的服務,而且要求轉變人的態度。農民的價值應該與教授、醫生、官員是一樣的。通過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創業教育、自我實現的價值教育、主體意義的生命教育與回歸生活的現實教育等重構鄉村對留守農民的真切意義,從觀念與態度上改變對自我身份的評判,努力使其成為愛鄉、愛土、有思想、素養高、創業發展、幸福感強的新型農民,發自內心的意識到并承認自己是“留守鄉村”、發展鄉村的新型農民。

(四)大力推進留守農民教育的信息化建設

當信息化社會的征兆已遍布城市的每一隅時,交通便利、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也開啟了信息“革命”,電腦、網絡等信息化設備逐步走向農村,然而,先進的網絡設備與貧乏的信息知識使得留守農民在信息化面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搭建留守農民信息化教育平臺,形式多樣的促進留守農民信息素養的提高。以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科技需求為導向,由政府與相關機構、組織為農民提供遠程教育,聘請專家為其講解知識;加強農民培訓資源庫建設,使其運用網絡便能搜索到相關的資源信息;同時,開拓平臺,建設適合留守農民閱讀的網絡書屋,豐富其業余精神生活,使其充分享受發展的樂趣、體悟幸福??傊挥谐浞终J識鄉村發展的重要意義,重視中華民族獨特性和文化基因之根的滋養,實現農村教育發展的轉型,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各方配合形成建設合力,不斷提高農民的“自主發展”力量,促進留守農民的全面發展,使其在學以致用、學以明生、學以怡情的包容性教育發展觀指導下,以“農民夢”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作者:劉義兵石娟單位: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小婷又紧又深又滑又湿好爽|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 九九视频九九热| 欧美成人在线影院| 健身私教干了好几次|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手机在线视频你懂的| 大学生男男澡堂69gaysex| 三级中文有码中文字幕| 日本午夜电影院| 久久综合狠狠色综合伊人| 欧美啊v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网|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毛片| 可播放的免费男男videos不卡 | 青青草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麻豆剧传媒官网| 外国一级黄色毛片|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性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黑人借宿神宫寺| 日本阿v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特黄一级**毛片|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精品国产丝袜自在线拍国| 四虎免费影院4hu永久免费| 草莓视频在线观看18|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 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两区三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欧美91精品久久久久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