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禮儀美學理論教育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熊杰單位:武昌工學院
美學中關于美的本質分析往往有三個方向,一是唯物主義方向,認為美的本原在于物質,美是某種物質的屬性和物質所具有的普遍的發展規律;二是唯心主義方向,認為美的本原在于精神,美或是主觀精神的產物,或是客觀精神的產物;三是實踐唯物主義方向,認為實踐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它一方面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建立人與社會的關系,人一邊改造自然,一邊創造了美。禮儀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人類活動,因此也可以站在實踐唯物主義的角度看禮儀,其本原同樣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其動機亦是改造自然過程中創造美的原始欲望。
一、審美素質與禮儀動機
馬克思把美的問題視為人類生存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他的美學理論中,將審美和藝術表述為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這是人類有別于其他物種,體現自身創造力和自由尺度的一種獨特方式。馬克思認為,藝術是人達到對現實世界審美反映的媒介。審美活動不僅體現了主體對客觀世界的一種體驗,也結合著人的主體性的創造力量。既然審美是一種把主觀精神和客觀世界相結合的活動,那么美育的根本就在于培養人類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即美的創造能力。審美素質的培養是美育的基本內容。良好的審美素質決定了正確的價值取向,決定了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因此,只有道德的、積極的、向上的審美情趣,才能獲得正確的價值觀,才能真正認識到禮儀的本質,認識到人法自然的禮儀發展脈絡,從而在學習和應用禮儀的過程中,由心而生地尊崇禮儀規范,避免形式主義的扭捏作態。
二、適合禮儀課程教學的美學理論基礎
禮儀的動機或起源來自于人類審美的要求,禮儀教育培養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引入美學教育內容。但,作為哲學語義的美學與作為日常語義的美學是有區別的。哲學語義上的美學是關于美學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而日常語義的美學更接近或涉及心理和社會范疇的美學問題。禮儀課程教學中的美學理論應該是建立在后者基礎之上的。禮儀美屬于社會美范疇,社會是人類的生活自身,是人類自己創造的文化和世界,是美的現實顯現之地。社會美不同于自然美,不同于藝術美,它往往是隱蔽的,不純粹的,始終和一些非審美因素交雜一起,衍生出現實功利和倫理的成分。但禮儀美也有它顯現的部分,雖然從目的上其社會功利性不像美感的產生一樣直接表現,但得體大方、清新自然的禮儀動作、姿態、儀表、言語等等無不表達出藝術之美。這一點意義上,禮儀美又與藝術美取得了聯系。禮儀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結合,或者說禮儀教育以審美教育作為前提基礎,能夠更好地達到禮儀推廣、傳播和執行的效率。審美教育應該是身心合一的教育、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與禮儀教育的特點非常相似。一個經歷了審美教育的人能夠通過美獲得知識和意志的訓練,具有智慧、愛心和創造力,并達到自身的覺悟和新生。同樣,這樣的人也因為理解大美之道,而得以由心去感受禮儀的崇高。
三、適合現實環境的禮儀美學結合
教育模式禮儀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關聯性必然要求在禮儀培養中采取禮儀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結合。那么怎樣將審美教育融入其中呢?加強思想教育,以審美情趣維系道德原則。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一些傳統的思想觀念正受到形形色色的新思潮的新事物的挑戰。現代學生對傳統的社會倫理價值標準的認同度普遍降低,在傳統思想和現代生活的沖突中,往往感到無所適從,而新鮮的外來文化更容易被他們所認同與接納。這些無疑都形成了禮儀教育的障礙。特別是有些良好的傳統禮儀與現實功利矛盾時,禮儀教育的難度就更大了。這時,學校將審美教育課程的引入往往可以作為一種緩沖的形式,使學生從更容易接近的審美開始,建立起道德的思想防線,以便進一步接受禮儀教育的引導。
合理調整教學內容,提供適合于當代學生特點的禮儀教育內容。禮儀具有社會歷史性,如同社會審美的性質一樣。因此,禮儀教育也要注重與時俱進,盡可能地根據時代特點的不同有的放矢,提供較為人性化的禮儀教育。比如,年代的不同服飾審美的眼光也有所不同,禮儀教育中需要融入對服飾審美的主流取向和非主流取向,使學生能夠辨別基本的審美趣味和時代的變化,從而把握服飾禮儀的原則和靈活變化,即不放棄歷史的承襲,又不拒絕現實的改變。創新教學手段與考核方式,處理好禮儀教學與審美實踐的關系,從而建構結合審美素質的評價體系。禮儀教學不是空泛的紙上談兵,將教學和考核體系納入實踐很重要,納入審美能力考核也是必要的。因此,我們可以嘗試著改變禮儀課程的考核方式,多方位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開展互動性教學,建構合理的較為完善的評價機制與評價體系。比如,通過組織一些藝術審美活動結合禮儀的社會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將實踐參與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考查學生在禮儀和審美實踐中的表現,納入到評價體系中去,使審美實踐活動也成為禮儀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與必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