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美術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從職業培訓的軌道中解放出來,尋求精神的自由與創新
首先,高等美術院校不應拘泥于適應市場需求所進行的學科分類設置,而應注重大的藝術學層面上的美術基礎教學,應特別回避職業技能的社會適用性訓練思路,并刻意把持其非職業化傾向,其教學不應只是傳授技巧與知識,而應專注于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的個性和藝術創造能力。其次,高等美術院校是當今美術學習的主要平臺,也是文化藝術氛圍極其濃厚的實踐基地,在大學學習期間,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藝術觀念至關重要。應該培養學生自由的思想,鼓勵創新的思維,擺脫社會實用性、功利性的職業限制,鼓勵學生不停留在滿足社會的、他人的需求上,而是要推陳出新,通過自身的藝術想象力給社會注入創新的活力和動力。再次,工作在一線的教師是高等院校美術教學的實踐者。藝術的獨特性在于其審美性,如何傳達給學生更深層、更豐富的審美體驗,或許是語言教學不足以擔當的,所謂“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有味。”①教學方法應該是多樣的,相對而言,目前的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缺乏一種生活體驗式的教學,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應該吸收傳統美術傳承中身體踐行式的教學模式,除了知識技能的教授之外,更應該以感化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帶領學生在藝術生活中探幽尋勝,真正實現知行合一。學生對貫穿于生活的美術行為的直接體會,不僅應該設計教學環節,更應該作為教學當中貫穿始終的教學理念。
二、外師與內省的體悟式、穿透式學習
青春勃發的大學生對藝術的敏感是毋庸置疑的,但作為并未完全進入社會生活的學生而言,生活的深層、內在的藝術韻味對他們尚且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何穿透自身生活中慣常的、平凡的生活表象,以至造型形象,體悟到其間的藝術性、審美性,必得令其親身體會方能漸悟一二,并一通百通。“度物象而取其真”②,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積累,對于社會生活的體悟更多來自于日常生活的向外觀察、發現,并內化到對人性的深層剖析,借由全面直接的介入體驗,開啟內省的、體悟式的思維,培養審美的眼睛,以個體內在的生命體驗洞察外部社會乃至宇宙的律動。只有在對社會生活深刻認知的基礎上才能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才能更加契合現下多元的文化生活、體驗式消費的經濟時代。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③,這里的造化并非僅指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的內在審美屬性,是必須通過內心的感悟達成的內外通透。這種穿透式體悟方法的領會不是將現成的知識學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形式結構,而是從自己的生活出發轉化、提升成自身的能量結構,匯聚所見、所聞、所知、所感,在創作中發現自我,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認識,使作品具有深度表現力,并為未來的美術創作打好基礎。
三、結語
先哲將日常生活諸般都提升到“藝”的高度,并匯通于“道”的層面,正如莊子《庖丁解牛》所謂“道也,進乎技矣”,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宗旨亦應作如是觀。
作者:楊西文單位:長安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