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活動的倫理行為研究趨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孫宏斌單位:佳木斯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黑龍江佳木斯
一、生態倫理觀概述
倫理主要是用來表達人類生存意識的,而人類的生存意識總會對生存狀態作出某些反映,特別是生存狀態發生變化后,人類在倫理上同樣會出現相應的變化。生態環境倫理觀的產生是基于人們的“回歸自然”思潮的影響。在生態環境倫理觀產生之前,人類生存處于“區分態”階段。這種“區分態”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日益提高了對自然的利用、改造與征服能力。特別是伴隨著18世紀的大工業革命開始,社會化大生產以及科技革命不斷刺激著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無限度的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獨立性和規律性日益遭到踐踏。人與自然的關系被扭曲,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遭到了自然的報復。人們開始懂得了自然和諧統一的重要性,開始呼吁要求回歸自然。這股思潮為20世紀中葉生態環境倫理思潮的產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產生了生態環境倫理思想的萌芽。在這個過程中,幾種思想成為生態環境倫理思想的重要奠基。生態環境倫理思想的先驅者之一的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中闡述了他關于生態環境倫理的若干思想。他認為技術的本質是一種“構架”,它緊緊限制了人的行為,也限制了自然事物所表現出來的內容。技術時代對生態潛伏著巨大的危險,隨著技術的廣泛推行,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自然會成為技術改造、利用、破壞的對象。他指出,人們在使用技術時不應違背自然事物的本性,不應該影響生態平衡,以此來維護人類有一個持久而優美的生態環境。萊昂波爾多在他的“大地倫理”理論中也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說法。他強調人是生態環境中的一部分,保護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樣性、保持土地的完整無損的行為是合乎大地倫理規范的行為。第一次把環境問題引入社會界研究范疇的是雷徹爾.卡遜,他提出人們不應該再使用任何方式的征服手段,而要用一種環境倫理態度來約束自己,尊重自然權利。阿爾貝特.史懷澤在1913年提出了著名的“敬畏生命”倫理思想學說。他認為,倫理不僅與人,而且也與動物有關,對動物的善良行為是倫理的天然要求。
二、生態環境倫理觀的內涵
(一)強調自然的整體和諧性。自然是一個統一和諧不可分割的整體,符合生態環境倫理規范的要求的一個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人們只有把自己的行為控制在有利于維護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保護生物存在的多樣性、保護土地完整無損。
(二)強調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生的關系。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自然,并依賴于自然,人和自然之間不是破壞與被破壞的關系,不是掠奪與被掠奪的關系,不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而是和諧共生、統一發展的關系。人類一定要對生態環境承擔足夠的道德責任,發展和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
(三)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多樣性和諧統一。生態環境是全部人類共有的。但是,這種共有是受到一定條件制約的,它是以自然環境中生物的多樣性為保證的。人類要維護這種共有性,就要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生存環境因素的多樣性。
三、在倫理觀指導下的生態旅游發展途徑與思路
(一)確定生態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的價值觀。在倫理觀指導下的生態旅游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增進人們對旅游所產生的環境效應與經濟效益的理解,強化其生態意識。生態倫理觀是一種發展中哲學,走向成熟尚待時日,但其所體現的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的價值觀,通過對旅游環境、旅游資源價值的確認,要求我們重新規范旅游發展與旅游環境、旅游資源的關系,使人類的共同利益關系得以合理地調整。
(二)確立人類—環境共同發展的責任義務。倫理觀指導下的生態旅游發展就是要從全局觀念出發,正確認識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開發旅游業和開展旅游活動的同時,實現代際平衡。如何全面實現生態環境倫理學的利益公正原則,主要表現在人類代內的公平及“人—地”公平等兩個方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在保護好旅游環境、旅游資源價值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人、資源與環境有同等存在與發展的權益;實現人類、資源與環境的統一等。
(三)建立新的社會主義生態環境倫理觀。在謀劃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要克服各種錯誤的開發思想對旅游環境、旅游資源的破壞作用,要加強生態環境道德教育,教育和引導人們愛護生態環境,增強旅游環境保護意識,以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四、結論
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待生態旅游的發展,其實就是要在倫理理論框架基礎上實施簡單公正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在旅游業已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經濟事務而不是體驗的今天,旅游已慢慢喪失其最根本的本質,即從體驗中獲得愉悅。生態旅游的本質屬性就是要維護生態環境的安全和生態平衡穩定,這是保障旅游獲得持久發展的前提,這些觀點都是從生態環境倫理中延伸出來的,它是指導生態旅游活動健康發展的最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