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情境表演角度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與數學、英語等學科不同,歷史課堂上不需要大量繁復的計算,不需要聽、說、讀、寫的多重訓練,所以學生們緊張的情緒往往在歷史課堂上能得到略微緩解。那么,如何使學生獲得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如何讓學生們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會學、樂學”已成為歷史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對此,從情境表演的角度出發,陳述表演的含義,探究情境表演應用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一、情境表演概述
所謂情境,就是一種形象環境的展現。情境教學在歷史課堂上被教師們普遍使用,其教學效果會受到實施手段、現場氛圍、語言表達、多媒體運用等因素的影響。表演是指按照劇本將人的動作、神態、語言通過設備的輔助把作品展現出來的一種形式。而應用于課堂上的情境表演,是學生們在老師營造的特定歷史環境下,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對教材知識的了解、分析、討論、從而將某一歷史事件生動形象地演繹出來的教學模式。
二、情境表演對歷史課堂教學的作用
1.情境表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什么學生愿意耗費幾個小時的時間沉迷于“王者榮耀”,只為獲得“最強王者”的虛擬稱號?因為他們感興趣。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對人們認知某一事物具有驅使作用并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學習興趣則是一種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內在動力。所以,興趣對于掌握某一學科的內容有關的持久式的學習來說,是絕對必要的。”為什么傳統的歷史課,就算老師再怎么繪聲繪色,激情澎湃,學生就是不買賬呢?并不是學生對歷史知識不感興趣,而是枯燥的教學模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只是機械地拋出歷史背景,講述事件經過,總結歷史意義;學生翻書劃重點,記憶背誦。雖然知識傳播的速度快,可以有效地應對各種考試,但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疲憊,厭倦,疲憊,厭倦,像兩條糾纏的繩索,緊緊捆住學生的身心。”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當行為給學生帶來真實感,激勵著孩子在他的心靈留下愉快、振奮、精力充沛的情感時,知識才會轉變為信念。”所以為什么不讓學生們一起說起來、動起來呢!比如,在講述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青銅器與甲骨文》時,有一位學生問:“甲骨文是怎么被發現的呢?”于是,我在學生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任意叫了三名學生走上講臺,第一位學生扮演農民,第二位學生扮演藥鋪老板,第三位學生扮演官員王懿榮。三位學生在老師的現場解說下迅速投入角色,講臺下的觀眾們更是聚精會神的等著看一場“好戲”。老師:清朝年間,有一位農民(第一位同學一邊彎腰耕地一邊擦汗)在田間工作,突然(故意說的很大聲,引起注意),他發現了一個東西,(此時第一位同學正在無實物表演,引得全場大笑),這位農民以為所挖之物是“龍骨”,便賣給藥鋪老板。(此處,第二位同學給自己加了一出討價還價的戲碼,全場第二次大笑)。生病的王大人(第三位同學佯裝病態上場)派人到藥鋪買“龍骨”,王大人拿著“龍骨”發現了什么?第三位同學:小廣告(全場捧腹大笑)老師:王大人一定是病的老眼昏花了,王大人請你再仔細看看。第三位同學:應該是一種古老的文字。老師:經過王懿榮的精心研究,他初步斷定,這些“龍骨”應該是商代占卜用的獸骨。于是商朝的文字就這樣被發現啦!從質疑到解疑,只用了不到五分鐘,可這不到五分鐘的情境表演卻讓孩子們在歡樂的氣氛下對這堂課的內容產生了極高的興趣,并一直持續到下課仍感覺意猶未盡。再比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九課《秦統一中國》,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治的措施。也可以讓學生們表演出來。學生:我是一名齊國商人,現在來到了魏國經商。到魏國后我才發現魏國的斤、尺都比齊國大得多,關鍵是魏國的布幣在齊國根本不能用,這里套路太深,虧大了。老師:通過這位同學的表演,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秦統一之前,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統一。老師:那秦始皇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通過學生表演--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教師總結等流程,這樣下來學生根本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去死記硬背。而且增強了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相比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完整節課,有趣的教學模式才能激發學生對歷史課堂的興趣,從而進行深入的思考,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2.情境表演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當學生們離開溫室,沒有了父母和老師的呵護,他們怎么才能獨自立足于社會?學歷固然重要,但想在工作中脫穎而出還需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創新實踐意識、批判性思維、團隊精神等基本素養。而歷史課堂上的情境表演往往需要小組成員間相互討論、各抒己見、然后決定出誰適合扮演哪個角色,怎樣表演得更加生動。在歷史課堂上,我發現了很多孩子極具表演天賦和創新意識。比如,學生們在表演時會融入百家講壇、新聞聯播等形式,貼近生活,又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有領導者、有參與者、有執行者。我時常有種錯覺,會情不自禁地想象他們長大以后的模樣。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教育,是十年后仍然在起作用的教育。”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十年以后仍然起作用的是在課堂上潛移默化養成的各種能力,而不是課本上劃的重難點。
3.情境表演有利于學生以“他”的立場感同身受地去看待歷史“沒有感情上的變化就沒有認識上的變化”。所以,每一節歷史課,教師除了要傳授知識外也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然而空洞的講述很少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但是,如果學生通過扮演一位歷史人物,感受他的經歷,揣摩他的心理,那效果就會不一樣。比如在講解“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導致的爆發”這段歷史時,我讓幾位同學模擬聯合國的情境,其中一位扮演著名外交家顧維鈞。起初,這位同學并不知道顧維鈞是誰,但是通過課前查閱書籍、觀看影視資料,他漸漸對這位歷史人物有了一點了解。他才能在課堂上慷慨激昂地講出:“中國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穌,我們不能失去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在他的感染下,其他同學的情緒也迅速調動起來。最后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拂袖而去。他的無奈、他的憤恨,想必學生們已經可以感受七八分,這時學生才能真正感悟到“弱國無外交”。當然,學生不是演員,所以我們不去評價演技的好與壞。但重點是學生們在表演的同時能夠對某一歷史人物或是某一歷史事件產生深切的情感共鳴。
三、情境表演應用于歷史課堂的注意事項
1.強調課堂紀律性在課前與學生定好規則,除了表演者,其他觀眾不能發出聲音(除適度的笑聲和掌聲外),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
2.應盡量運用在教材的重點或難點上因為情境表演需要學生們花時間討論,也是整節課記憶最深刻的部分,而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情景表演盡量運用在本課的重要知識點或者難點上,而且要與課程內容相關聯。還要注意并不是每節課都要用到,要恰當合理的運用。貴“精”不宜“多”。
3.教師教學用語及動作要盡可能生動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會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和歷史思維的塑造。在講中國古代史部分的時候,我會使用一些比較詼諧幽默的語言,激動時還會“手舞足蹈”,提高音調,這樣也會為學生營造一種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我在講述這段歷史時的驕傲,并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
參考文獻:
[1]張莉萍.創設歷史課堂的情境教學[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5.
[2]奧蘇伯爾.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佘星南、宋鈞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48.485.
[3]林格倫.課堂教學心理學[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318.
[4]巴拉茲.可見的人--電影精神[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作者:趙蘊瀅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通化實驗學校